韋順瓊
摘要:小學六年級是小學教育中的最后階段,這個時候的學生一般都已經具備了較為成熟的閱讀水平,因而這個時期的語文教學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該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訓練他們自主快速默讀、找重點語句、領悟文章主旨的能力,全面地增強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本文主要探究了小學六年級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的有效策略,以供參考交流。
關鍵詞:小學六年級;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策略
中國漢語言文化博大精深,閱讀就是一個重要的學習方式,有助于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學修養。經過多年的學習,小學六年級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閱讀量,也能夠對文章產生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指導他們在讀書中學會思考,吸收優美辭藻,提高語言應用能力,同時要在閱讀中培養語感、理解內容,真正體會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深刻內涵。
一、多讀少講,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
在小學六年級階段,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優化整合閱讀內容,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體會并掌握閱讀規律,從而增強他們的閱讀能力。
1、強化閱讀訓練。閱讀教學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幫助而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領悟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在閱讀中形成良好的語感,最終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1],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培養他們在快速默讀中理解文章大意的能力。與朗讀相比,默讀的速度更快,更加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在此過程中會不斷的思考和理解,并對文章產生一個大概的感受,并且能夠找出疑難的地方提出問題,提升了閱讀效果。比如在教學《懷念母親》時,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短時間內快速瀏覽課文,然后再讓他們以小組的形式共同討論分享對母愛的理解,最終通過老師講解,也有助于培養學生孝敬父母的良好美德。
2、加強略讀課文的自主閱讀。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著很多的略讀課文,這些雖然不是考試重點,但有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他們形成自主閱讀習慣。教師在進行略讀類課文教學中,應該先讓學生自主閱讀,然后提出課文中的相關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比如在教學《各具特色的民居》時,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自主略讀課文,然后提出問題“你們都見過什么樣的民居呢?”在學生暢所欲言之后,教師再進行適當的講解,從而還有助于培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之情。
3、拓展選讀課文練習。新版的小學語文教材還涵蓋了選讀課文這部分內容,旨在提升學生對語文閱讀的感性認識、把握語文閱讀規律。教師不能忽視選讀課文的教學,應該引導學生去拓展閱讀量,進一步提升他們的閱讀欲望,例如在閱讀完《城市之肺》這篇選讀課文后,還可以引導學生去閱讀其他環保類的文章,把愛護環境、保護大自然的理念深入到腦海中。
二、讀寫整合,享受閱讀之美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不能再沿用傳統落后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而應該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他們去自主閱讀,明確語文閱讀中的重難點知識。在對學生進行大量的閱讀訓練之后,教師要注重促進閱讀與寫作的整合,從而讓學生更深入地體會文章中的精美語言,享受閱讀中的美感[2]。例如在《北京的春節》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熟讀成誦的方法,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受語言材料的美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文章的寫作特點,并逐漸想要把自己的春節生活也要寫出來,感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另外,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提升他們的讀寫整合能力,有針對地進行讀寫組合訓練,比如選擇性的摘抄《月光曲》中精美的描寫詩句,進行一些讀寫小練筆等,這些都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
三、結合課后練習,聯系生活實際
在開展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相應的課后練習題,從而引導他們掌握閱讀內容中的重點知識,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3]。一方面,教師可以根據課后練習題,有針對性地安排學生進行閱讀訓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尤其是提升他們的默讀能力,在默讀中鍛煉他們的思維,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從而提升片段閱讀的答題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把握課文內容、感悟作者情感。學生在結合自身的日常生活實際時,就會產生一種感同身受的感覺,從而更加深刻地把握文章主旨,與作者產生思想上的共鳴。例如在教學完《匆匆》這篇課文之后,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來寫讀后感,學生通過學生文章中表達的人生感悟知識,并根據自己的心得進行寫作,這不但進一步深化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鍛煉了寫作能力,同時也有助于陶冶情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貫徹素質教育思想。
四、積極挖掘教材特質,拓展視野
在小學六年級課本中,閱讀內容種類非常多,因而教師應該針對不同的內容進行研究性教學,積極挖掘教材的特質,構建并實施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模式[4]。例如在學習《林海》時,對于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以及生動、優美的語言,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課堂交流,引導學生感受林海的廣袤和山川的柔情,深化學生對大自然的敬畏和熱愛之情,不斷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再比如在教學《白樺》這篇詩歌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初讀詩歌了解大致內容之后,可以要求他們進一步的品讀,感悟其中的意境,思考一下“你眼前仿佛出現了一幅什么畫面?想到了什么?體會到作者的什么情感?”從而得知白樺那么高潔、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這首詩流露出了詩人對家鄉和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最后還可以讓學生討論一下現代詩與古詩的異同點,從而激發學生對閱讀的渴望。
五、結語
小學六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語文知識,具備了初步的閱讀理解及文字駕馭能力。在進行這個階段的語文閱讀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培養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讓他們學會快速默讀,抓住關鍵語句,體驗文章感情,增強自身的文學素養。
參考文獻
[1] 汪愛婷.語文教學中加強朗讀作用簡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07):25-26.
[2] 盛曉紅.語文教學應“讀”占鰲頭[J].中國農村教育,2014(11):32-33.
[3] 萬大波.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朗讀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06):36-37.
[4] 陳磊.小學六年級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結構的因素分析[J].教育科研論壇,2016(02):20-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