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桂芳
【摘 要】我國素有重視家庭教育的優良傳統,古代文獻中家庭教育的事例記載眾多,并有大量的家教著作。如魏晉南北朝的《顏氏家訓》,唐代的《大眾家教》宋代的《家范》及《蒙童須知》,近代陳鶴琴的《家庭教育》都說明了家教之必要和重要。
【關鍵詞】幼兒;家庭教育;興趣愛好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家長的任務就是要在孩子的愛好基礎上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4-5歲幼兒處于學前期,即幼兒中期,此時期幼兒體重已達到出生時體重的5 倍,大腦繼續發育,大腦皮層的功能日趨成熟,動作協調,精力充沛;在語言方面,4歲幼兒掌握的詞匯1600-2000個,5歲增加2200-3000個。此時期是人一生中詞匯增加的最快的時期。更為明顯突出的是開始提問為什么?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思維處于具體形象階段。
1 培養孩子們良好的生活習慣,保證孩子身體健康
良好的身體是發展的前提,只有強壯的身體,才能為今后得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此,首先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建立良好的“平衡飲食”。幾年前,曾有研究者對4500多名5歲以下兒童進行檢查,發現身體內含鋅量低于正常值的兒童有3000名,大約是3個5歲以下兒童中有兩個缺鋅的。兒童正值長身體的時期,“吃好的”是保證他們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給孩子調配飲食應標準化,滿足各種營養的需要。在中國最早的醫藥典籍《皇帝內經》中指出了:“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膳食原則。其次培養良好的進餐習慣和進餐時保持愉快的情緒,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幼兒神經系統發育尚未完善,大腦皮層神經細胞的耐力差,容易疲勞,4—5歲幼兒需睡11—12小時,作為家長,應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時間并為孩子創造良好的睡眠條件。
2 創造一個平和愉快的環境是孩子獲得健康心態的重要因素
兒童出生的第一個環境就是家庭,繼而才是其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對于4—5歲幼兒來說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因此,家庭應成為良好的育兒環境,為幼兒提供良好的精神營養。
4—5歲孩子最需要的是成人的理解與鼓勵,充滿愛的關心與引導,創造和諧的生活氛圍,和他們一起度過快樂的時光。
3 培養獨立性
引導孩子逐步建立自信與自衛能力。對于孩子來說,父母是最可靠的安全,在他們眼里,父母是最有力量的,最有辦法的,他們可以保護自己免受一切的打擊與傷害。4—5歲幼兒需要在這樣的心理安全網是的保護下,逐步建立自信與自衛能力,最終脫離父母的安全網,成為一個有心理防護能力,有獨立性的人。
孩子所做的許多事情都是為了讓父母知道,滿足自己對父母的一種心理愿望,有的孩子努力表現自己,為了讓父母看到自己的成功,但也有孩子則拼命搗亂,因為懷疑父母對他的愛不夠深厚。4——5歲幼兒對這些還是比較模糊的,但是他將大多的情感寄托放在父母身上,如果已有的恐懼不能及時克服,就會毒化孩子的心靈,他就會漸漸喪失樂觀與開朗,心態會變得格外脆弱,經受不了意外的打擊。
4 重視心理衛生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兒童行為研究所在1948你對上海市3000名4歲半至5歲兒童進行身心健康調查,發現兒童軀體健康狀況一般很好,有嚴重軀體疾病的僅占被調查對象的1.3%,出現程度不同的心理偏異癥狀的兒童卻占被調查對象的約20——30%;另一個對581名5——7歲幼兒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中發現,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幼兒檢出率為18.33%。兩份調查中都發現幼兒心理偏異占首位的是神經功能障礙,其次是行為習慣上的不良表現。
重視心理衛生。首先應注意孩子性格角色的培養,人們希望男孩子多些陽剛之美,女孩子多些文雅之氣。可是有些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卻忽略了孩子性別角色的培養。隨著,人們家庭生活條件的優裕,獨生子女的增加以及家長對孩子的過分溺愛,使得為數不少的孩子不同程度地表現出“好孩子”性格,做事扭扭捏捏、膽小、缺少男子氣。由于家長對孩子會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家長必須按照性別給孩子穿不同的衣服,剪不同的發式,買不同的玩具,選擇不同的游戲和娛樂方式;比如給男孩子買玩具就應該是刀槍、飛機、汽車多于布娃娃;給女孩子買玩具就應該是七巧板、積木、布娃娃多于飛機、坦克、火車;家長還要注意對孩子進行性別角色差異的教育,平時應該鼓勵男孩子勇敢堅強,愛護和培養他們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如果孩子喜歡爬高,家長遇到這類現象不要大聲嚇唬:“哎呀!別摔下來!”這樣會使孩子的膽量越來越小。相反,如果表揚孩子的勇敢行為,同時講清在大人保護下爬高更安全的道理,這樣就會保護孩子勇敢無畏的精神。其次正確的心態對孩子過失;沒有誰比父母更能影響他們的成長,要想使孩子有健康的心態,父母首先要學習如何理智地對待孩子的種種關系,保護良好的情緒,以樂觀、積極的心態處理好撫育兒女過程中的無數問題,尤其是他們所犯的錯誤。
5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發展智力是很重要的,有的孩子智力平平,可是他(下轉第125頁)(上接第119頁)的學習習慣卻很好,結果成績突出;而有的孩子很聰明,由于沒有好的學習習慣,成績反而不高。所以,作為家長,應重視培養孩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5.1 集中注意習慣
4——5歲幼兒注意的范圍更加擴大,但是無意注意占優勢。他們對于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如游戲)能夠較長時間的保持注意,而且集中的程度很高,被一件事情吸引時甚至對別的事都置若罔聞,培養注意從客觀來說,要有一個比較安靜,干擾較少的觀察環境;從主觀上要引導孩子學會慢慢控制自己。因此,培養注意要盡量用鮮明生動、直觀形象、活動、多變的事物以及與他們的經驗有關、符合他們興趣的事物。
5.2 善于思考的習慣
“學而不思則罔”,這就告訴我們,學習如不動腦筋,就會感到迷惑。學會思考是學習的重要前提,有的孩子能在自己學習時提出一些不懂得問題,這就是孩子動腦筋的表現,家長應急時表揚,絕不能責怪孩子,有的家長一遇到孩子不會的作業,特別是在家長給孩子講了以后孩子還不明白時,就罵孩子“笨”等等,這是不對的,要知道孩子能提出問題,他是動了腦筋的,家長一定要加以鼓勵,千萬不要把孩子剛出現的動腦筋思考的好苗頭給“扼殺”掉。
5.3 按程序學習的習慣
家長要配合老師幫助孩子養成按一定程序學習的習慣,這就是說,孩子的學習要有一定的章法,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所以,家長要幫孩子在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的同時,還要養成按程序學習的習慣。
無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是改正不良的學習習慣,最好的辦法是反復不斷的加以訓練。從心理學角度看,習慣是通過長期訓練,培養而成的一種條件反射,它能使一系列的行為細節形成一套自動化行為整體,在一定條件下就會自動出現,這就是平時所說的“習慣成自然”。從小養成好習慣,就可使在今后教育中用較小的力氣獲得較大的成就。
良好的家教是孩子將來成功的保障,這就取決于家教實施的科學性,取決于家長對教育規律的深刻認識與正確使用。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于學習習慣,對今后孩子的發展真可謂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劉海華.家庭教育中巧用童話培養幼兒的創造性[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3,27(06):38-40.
[2]鄔春平.淺談幼兒的家庭教育問題[J].學周刊,2013,(24):102-103.
[3]陳露露,袁魯.談論幼兒的家庭教育[J].文學教育(中),2011,(01):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