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華香
【摘要】歷經三年多開展科研課題“多元化運動游戲課程開發的實踐探究”的經驗與體會:(一)嘗試“開發利用傳統民間游戲”、“一物多玩”、“玩物組合”、“創意身體”等多種方式,創造性地豐富游戲化體育活動。(二)構建“歸童本真”的戶外區域性運動游戲場。(三)利用社區、自然資源進行野趣運動活動。(四)每年定期定主題開展運動周系列運動游戲活動。改善了教師的教育觀念和行為,對幼兒的評價由單一化轉向多元化方向發展,促進了園所內涵建設,逐步彰顯辦園特色。
【關鍵詞】多元化 運動游戲 課程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0-0001-02
我園開展課題“多元化運動游戲課程開發的實踐探究”目的和意義是:首先,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全力營造“運動”的氛圍,挖掘“健康教育”的契機,促進幼兒健康發展;第二,調整當前學前教育課程過于強調學科要求、缺少運動與游戲的整合、以教師為中心的傾向。第三,初步形成本園有地域性特色的運動游戲課程的雛形,逐步充實當地對“健康教育”方面的運動游戲資源研究。
一、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
多元化:本課題中的多元化,一方面是指多種多樣的形式,另一方面是指不同兒童需要的內容。
運動游戲:是指遵循運動學和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讓幼兒在游戲的氛圍中,身體的運動機能和基本動作得到發展,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一種體智能活動。本課題中的運動游戲是指融合運動、游戲和教育指導的身體練習活動。
課程:是指幼兒在園一日十六個環節獲得的全部經驗,包括有目的、有計劃的游戲、生活與學習活動,園外實踐活動以及幼兒園環境和氛圍的影響。即試圖帶給幼兒的和幼兒體驗到的一切都是課程,本課題中所指的幼兒運動特色游戲課程是指有利于實現幼兒運動目標,遷移運動內涵于學習、生活等所有的游戲活動。
二、課題具體研究的內容
本課題以“健康”為切入點,從運動游戲的多元化入手,包含運動游戲內容的多元化、運動游戲形式的多元化、運動游戲指導的多元化、運動游戲評價的多元化等方面,形成幼兒運動游戲課程總目標和特色課程內容目標、基本經驗、活動內容和實施策略。
我園把幼兒“運動”和“游戲”有機結合,從橫向和縱向二方面進行挖掘,逐步形成本園運動游戲的特色課程雛形。1.橫向研究:從運動游戲資源的多元化入手(如:體育游戲;民間游戲;器械活動;韻律運動;運動會項目;野趣運動;利用園本資源開展和挖掘的游戲等),滿足幼兒運動中的游戲性和主體性體驗。2.縱向研究:從單個運動游戲的內在價值和教師的實施策略入手(如:不同運動游戲的活動價值;不同游戲的不同評價體系;運動游戲的綜合發展價值等),建立有價值的實施方案。
三、課題實踐經驗的小結
(一)創造性地開展游戲化體育活動
1.傳統民間游戲的開發與利用
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傳統民間游戲傳承至今,自有其價值所在。為此,我園教師通過網絡、書籍,結合自身成長過程中玩過的當地民間游戲經歷等多種途徑,按照不同年齡段幼兒的特征,收集整理歸類民間游戲集,為教師組織運動游戲活動提供參考依據和藍本。
2.“一物多玩”創造性運動游戲
從此課題開展實踐探究活動開始,本園教師和家長自創材料,豐富游戲,快樂幼兒的意識和行動力明顯增強。每學期幼兒園都開展一次自制運動器材評選活動,教師和家長發揮聰明才智,群策群力添置足夠數量的運動器材,豐富幼兒在園運動游戲材料和內容。例如:教師們進行了“自制紙質游戲器材一物多玩”的游戲觀摩活動。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教師們利用紙質廢舊材料,自制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游戲器材,設計了《好玩的骰子》、《電動馬達臀》、《小青蛙跳荷葉》、《坦克來啦》等運動游戲活動。活動中,孩子們利用手里的游戲材料,玩出了各種各樣的游戲,鍛煉了孩子們的走、跑、跳、鉆、爬、投擲等基本動作,使每一種器械都具有了一物多玩、靈活多變的特點。通過活動,讓幼兒走出活動室、走進大自然、走到陽光下,享受運動的快樂,創造性思維得到拓展,提高了身體素質、訓練了運動技能、發展了動作協調性,促進了孩子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3.玩物組合型運動游戲
我園聘請了南京創藍天體智能教育的專職男教師,每周定期組織幼兒在園的體育運動活動,教師們從中獲得的啟示是,根據體育活動目的和內容,以及班級幼兒的學習特點和發展水平,要善于利用園內現有的運動材料,進行玩物的有機組合,從而有重點目的性地組織相關體育運動游戲活動,促進幼兒體能的綜合性發展。
4.身體創造性運動游戲
從出生的嬰兒開始,身體就成為他們的玩物。如何用身體的不同部位,創造性地開展運動游戲活動。我園與上海星辰教育培訓機構合作,全園教師通過網絡培訓學習、參加外出現場觀摩指導培訓學習活動等形式,清晰地了解“玩出創造力”其運動游戲理論的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我叫孩子去做,他不會做,我去教他做,教他做他還不會,我才去動手幫他做。第二,身體動作是身體各個部位的運動。運用身體各個部位玩出創造力。第三,具備四種意識:身體意識、時間意識、空間意識、關系意識。第四,用簡潔易懂的語言,讓幼兒知道角色、情境的創設。第五,運動的節奏,借助律動,調控活動的速度、時間。第六,積極地運動,符合社會規范,沒有危險的運動。有助于今后,自身設計運動游戲提出了理論性的指導。第七,想、問、做、評的過程,激勵人人成為活動的主人。第八,組織形式單獨練習、同伴合作、集體互動,層層遞進,讓運動游戲過程豐富。從理念和指導策略上,教師們受益頗深,創造性地組織開展了系列活動,讓幼兒在運動游戲中,獲得更好的發展。
(二)構建“歸童本真”的戶外區域性運動游戲場
在科學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本園特有的優質自然環境,適宜和滿足全園幼兒在得天獨厚的優質自然環境中,開展形式多樣的戶外游戲活動,順應了幼兒好游戲的、好奇的、好群的、好模仿的、喜歡野外生活的天性,遵循了幼兒自身發展特點。貫徹落實《指南》強調的“育人為本”、“尊重兒童”的教育理念,近年我園努力構建“歸童本真”的戶外活動區。endprint
首先,戶外活動空間的總體規劃,滿足幼兒戶外運動游戲的需求。立足園所戶外環境,依據《指南》游戲區域的劃分指導意見,我園將戶外活動場地劃分為四區十二項內容:A表現性活動區(裝扮區、表演區、建構區、美工區)、B探索性活動區(益智區、科學區、沙水區、種植飼養區)、C運動性活動區(固定運動器械區、可移動運動器材區、自然游戲區)、D欣賞性活動區(閱讀展示區),全盤考慮整體規劃,充分利用園所戶外環境優勢,創設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運動游戲空間資源。
其次,戶外活動時間的統籌安排,保障幼兒戶外運動游戲的時間。根據《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導精神,每天幼兒戶外活動不少于兩小時,我園根據季節特征和天氣狀況,保教處統籌安排全園戶外自主運動游戲時間。天氣正常情況下:春、夏、秋季節上午7:40—8:50,下午2:50—3:50;冬季上午9:40—10:50,下午2:40—3:40。
再次,提供多樣的游戲材料,為豐富幼兒戶外運動游戲內容做足物質準備。我園根據不同區域性游戲場所的特點,提供形式多樣,數量充足的成品、半成品以及低級結構的游戲材料、工具等,滿足幼兒自主選擇游戲材料,進行自主戶外運動游戲的需求和幫助。
最后,建立保教人員分工協作負責機制,確保幼兒戶外運動游戲的安全與有效開展。
(三)利用社區、自然資源進行野趣運動活動
為豐富幼兒的活動內容,我園教師充分利用周圍社區等自然資源,組織中大班幼兒進行長足遠行活動,小班進社區參加體驗活動。拓展幼兒運動游戲的空間,親近自然,了解社會規則,增強對外界環境的感知與適應能力的同時,鍛煉了幼兒耐力、意志力等良好的品質。
(四)每年定期定主題開展運動周系列運動游戲活動
每年“六·一”、“元旦”節前夕,幼兒園定期開展園級春冬季運動周活動,為期一周的公益活動、藝術暢想、美食天地、趣味親子運動游戲活動。不僅豐富了幼兒在園的生活,懂得關注關愛他人他事、展現幼兒才藝、體驗豐富多彩的生活、鍛煉了幼兒體質,促進了身體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還增進了幼兒和家長間的情感默契,共同體驗到各項有益的運動活動帶來的快樂和無窮魅力。
四、課題實踐探究的體會
(一)對幼兒的評價由單一化轉向多元化
我園歷經三年“多元化運動游戲特色課程開發的實踐探究”,幼兒善于積極參與各項有益的活動,身體動作技能和素質得到明顯提升,擁有健康的身體,是幼兒成長的前提條件。室內外自主活動環境的創設,場地的規劃滿足了幼兒自主運動游戲的需求,幼兒的創造性思維、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動手動腦能力、藝術表現力等得到綜合性地發展,展現出“運動健康,奮進成長”辦園理念所要達到的預期育人目標,全園幼兒呈現活潑健康、自信自強、聰穎善交、團結協作的精神面貌。原先我們對于傳統的體育活動評價注重動作技能的練習和掌握,現在的活動評價更注重人文綜合性的評價,在幼兒運動游戲過程中,除了動作技能的學習外,會更加關注其身體綜合素質的提升,利于幼兒的長遠發展。
(二)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素養
在課題實施的過程中,獲得發展的不僅僅是幼兒,同時教師也在這樣的過程中有了很大的進步,教育觀念和實踐行為得到改善。轉變了由單一的組織集體體育活動,完成教學目標的模式,更多地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所倡導的“育人為本”的理念出發,遵循幼兒的學習特點和年齡特征,關注幼兒的發展,讓游戲真正成為幼兒的主體活動。
(三)促進了園所內涵建設
本課題被確定為鎮江市十二五立項課題以后,通過實踐研究,我園的“運動健康,奮進成長”的辦園理念得到了家長和社會的廣泛認可,園所特色逐步彰顯,辦園品質不斷提升,大力推進園所內涵建設。
此課題結題后,我園將繼續圍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倡導的游戲精神,一如既往地深入開展實踐探究活動,一直將“健康第一,快樂育人”的思想落到實處,促進全園幼兒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 主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3年1月第1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