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慧濤
【摘 要】近年來,互聯網金融迅猛發展,互聯網金融以技術手段破除了傳統金融的制度性壁壘,金融業形成了新的就業崗位和就業模式,金融職業生源需要重塑。新常態下金融專業的校企合作,學校和企業通過資源共享,使學生將在校所學知識與企業實踐有機結合,有效提高育人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是實現高校教育及企業管理現代化、促進生產力發展,使教育與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新常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
1 研究背景與文獻綜述
校企合作是指高職院校以自身的辦學宗旨為指導,為實現教育教學與市場經濟的接軌,開展學校與企業聯合培養綜合型人才的辦學措施。通過校企合作,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會更加有針對性,辦學質量和效率也會得到明顯提升。實施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促進學校教授給學生的理論性知識與社會的崗位需求相適應,將學校教育與企業崗位以及專業技術進行優勢互補,從而培養出高素質、高技能型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可以讓學生深入企業、熟悉崗位、了解社會,從而推動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以及專業方向與社會經濟形勢變革相適應,使得高校的人才培養更加符合企業崗位的職業要求。從而幫助師生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該專業、該領域的職業新動態,強化師生對金融業新動態、行業新規的認識。促進教學改革進程、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促進師資隊伍的建設等方面。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學校可以利用企業的優勢資源培養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實際操作能力,促進教師有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而企業則可以利用高校的理論知識強化自身的理論基礎。
近年來,互聯網金融迅猛發展,互聯網金融以技術手段破除了傳統金融的制度性壁壘,投資者與資金需求者可以通過互聯網直接參與金融市場的投融資交易。金融管理專業是一個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的專業,該專業的畢業生應熟悉金融企業經營管理的相關流程與環節以及實踐技能,具備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而金融行業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形成了新的就業崗位和就業模式,創造出了很多新的就業崗位,如金融產品營銷、產品維護、征信與風險管理等。然而,就目前而言,高校金融管理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很大的問題就是學生的專業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質量與金融企業崗位的實際要求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在實際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各高職院校的金融專業為了改善這一點,也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邀請企業專業人士到校授課或舉辦講座、加大教學實踐中的實訓環節等。然而這些對于提升金融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專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的作用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應在教學安排中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2 當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高職院校的蓬勃發展為國家現代化建設輸送了大量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同時也滿足了當前社會民眾對多樣化高等教育的需求,校企合作在高職畢業生的培養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2.1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現狀
目前來說,雖然我國已經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但是各方面的體制還不是很完善,沒有形成比較健全的職業教育法律體系。我國的校企合作現狀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
一是,校企合作的穩定性也不高,校企合作的保證機制不夠健全,政府對校企合作的引導作用也較少。二是,企業與學校之間合作進行的師資培訓、行業科研以及專業方向的調整尚顯不足;三是,從校企合作的時間來看,絕大多數校企合作時間為2-5年,校企合作的時間尚短;四是絕大多數學校所謂的“校企合作”只是在每年暑假期間安排學生進企業進行實習。很多企業都不參與高等職業教育的過程,高職教育仍主要由學校來完成,學校與企業間的合作還不夠深入。
2.2 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探索提高金融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道路上,很多高職院校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校企合作,并且探索出了符合自身特點的合作模式。但是進行校企合作的水平和程度尚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2.2.1 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的理念不完全一致
金融管理專業是一門與宏觀經濟緊密相關的學科,從高職院校的角度上來說,目前往往只把重點放在學生職業技能的提升上,而忽視了學生職業道德素養的提升。而從企業角度上講,企業的注意力集中在追求利潤上,管理者往往忽略了企業長期戰略規劃與發展,忽略了金融人才的儲備。一些企業片面地認為一些高職院校培養的畢業生不能滿足企業的發展和需要,從而導致企業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懈怠。校企雙方在培養理念上沒有達成一致,使得校企合作的實質性合作進展緩慢。
2.2.2 校企合作尚需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政策和制度
從宏觀上看,國家和政府都鼓勵和支持高校開展校企合作,但卻缺少國家層面的法律保障,造成雙方的權益不能切實有效地得到保障,直接影響了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和有效性。在德國,政府制訂了高等職業教育的有關立法,充分調動了企業的積極性。企業給學生每提供一個實習崗位,就能從政府得到3500歐元的補貼。
在我國,教育部在2008年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其中也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鼓勵校企合一、形成產教結合、校企共進、互惠雙贏的良性循環職業教育模式。”但是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地方政府在相應的保障政策和實施細則方面存在缺失,學校、企業、學生的利益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難以得到保障。
2.2.3 校企合作機制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目前的校企合作只能給學生提供短期實習的機會,而在此過程中,學生又需要根據企業的實際需要來選擇自己的工作類型,因此很多學生的實習內容與專業相去甚遠。同時,由于缺乏配套的機制,使得校企合作只是低層次的短期行為。
3 校企合作模式的構建與實施,形成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
3.1 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endprint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德國職業教育最基本的模式,它被譽為世界職業教育的模板。德國的“雙元制”高等職業教育就是一種以企業為主,以學校為輔的一種校企合作的辦學制度。德國政府制訂了高等職業教育的有關立法,保障高等職業教育的有效性,既不使學生的利益受到損害,還要能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校企深度合作是金融管理專業校企合作的大勢所趨,是一種面向市場需求的協同機制,因此在新常態經濟中,應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以促進校企的深度合作,形成長效機制,全面提升金融管理專業大學生的綜合職業素養與實踐能力。
3.2 構建政校行企聯動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
新常態互聯網生態下金融業呈現出金融脫媒、跨界融合等新特征,政府在推進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過程中應出臺相關的政策明確參與各方在知識產權、利益分配、成果應用等方面的權利和義務,建立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運行機制,共同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以實現持續穩定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行業組織應引導企業在校企合作中注重長遠利益,主動參與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環節,培養具有創新創業精神的高素質的金融人才;同時行業組織還應為高職院校提供專業的發展規劃等的指導和支持。高職院校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平臺,與企業共同制訂教學實習計劃,進一步培養符合社會和市場需求的人才,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并了解當前金融業的現狀、動態和發展前景;同時增強畢業生的人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在實習過程中,畢業生得以確定自己的工作目標和方向,為日后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3.3 校企共建課程規劃,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
實踐技能類課程有助于實現金融類課程能兼顧學生多元化和發展性的培養要求,所以在互聯網生態下,高職金融類課程的規劃建設和運行管理應由校企雙方的人員共同研究制定。為此,學校和企業都應指定相關的專業人士根據金融管理專業的特點及合作企業的要求共同開發和指導實踐技能類課程的建設與運行,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新常態下金融管理專業的校企合作,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的一種新型教育理念。學校和企業通過資源共享,把握人才市場的需求特點,以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開拓意識,使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與企業實踐有機結合,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有效提高專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是實現高職教育及企業管理現代化、使教育與生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許文全,李丹,王洪.政校行企四方聯動產學研用立體推進——實現校企合作長效發展 科技經濟導刊2016.19期.
[2]靳小玲,胡莉彬.我國高職院校實訓基地主要類型及其存在價值初論,職教論壇2016.24.
[3]高航,胡蔓.基于校企合作的經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高教論壇2016.
[4]費芳.試論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深化與發展,職教論壇 2016.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