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娟+鄭夏+柴蔡瑩+劉凱
摘要:近年來,“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已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隨著科學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在農村人口不斷增加的同時,農業生產所需的勞動力日益減少,因此許多勞動力為了增加收入,紛紛到城市務,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日益突出。據很多調查他們都存在焦慮不安、自卑自閉、逆反敵對、性格孤僻等共同的心理問題。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主要問題;影響因素;對策與建議
一、引言
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勞動力開始向城市轉移。由于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很多農民工在自己進城的同時卻無力解決孩子進城就讀將要面對的諸多現實問題,于是,他們只能選擇將孩子留在農村,由長輩或其他人照看,最終形成了父母雙方或一方與孩子兩地分隔的局面,新的群體——“留守兒童”由此產生。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親情關懷,情感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出現和同齡人不同的表現(大多是負面的)。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問題
1、性格孤僻怪異。留守兒童因無法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關懷,缺乏情感溝通的渠道,對留守兒童的情緒、性格產生重大影響。與人交往時出現膽小孤僻的現象,行為語言怪異。留守兒童看到其他同學天天有父母的陪伴,而自己卻沒有感到失落和自卑,不愿與人交流導致自閉。同時導致留守兒童在與人交往上缺乏自信。
2、逆反及消極心理嚴重。農村留守兒童缺乏安全感,對周圍的東西充滿了懷疑。他們距人于千里之外,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是充滿不信任,這種不信任導致了他們的逆反行為,常表現為“不聽話”、“不禮貌”、“不謙虛”、“惡作劇”等不良行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承受力弱、意志力不強、缺乏安全感和家庭歸屬感;孤僻;任性、脾氣暴躁、情緒焦慮、態度冷漠等消極心理,他們缺乏人際交往能力,大多數孩子具有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內向不愛說話甚至自卑自閉,冷淡拘謹,人際關系敏感。[1]
3、怨恨父母。大多數孩子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現出一些心理問題,他們怨恨父母不陪在自己身邊,不能照顧他們給予他們關愛,以至于自己被別人嘲笑欺負。對父母打工不理解而充滿不滿,這種心理上不正常的現象,陳廣云將之稱為“農村留守兒童綜合癥”。
三、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因素。(1)親子分離,缺乏交流。家庭的不完整性和親人的關愛不到位是導致留守兒童心理不健康發展的主要原因。兒童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在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這時他們需要正確的引導,但由于遠離父母,缺少了與父母的交流,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感變化,易引發各種心理問題。(2)祖輩教育觀念不正確。隔代兒童的祖輩,其教養態度往往是保護的、溺愛的、或是照顧過度的,很容易造成兒童的任性、孤僻、冷漠、攻擊、膽怯、被動等個性特征。
2、學校因素。學校教育缺少人文關懷。大多數學校注重升學率,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其心理需求。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學校教育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3、社會因素。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其中大部分為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通過分析我們覺得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發展問題,需要政府、家庭、學校、社區以及留守兒童自身之間的協調合作,共同努力。
(1)留守兒童父母和監護人的教育觀念和教養方式亟待改變。眾所周知,對于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和監護人教育觀念落后,存在著重養育輕教育、重智輕德、與留守兒童溝通交流不足及不當的教養方式,尤其是隔代監護人存在的問題更為嚴重,我們建議通過多渠道、多途徑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及監護人普及正確的兒童教育觀念和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可以借助大眾媒體不斷向農村家長宣傳、傳播、講解,農村學校也可有意識地為留守兒童父母或監護人專門舉辦內容有針對性的講座去普及知識,政府有關部門如婦聯可以定期組織家庭教育講師團深入農村,通過舉辦各種家庭教育講座和現場咨詢、指導,以更新農村家長落后的教育觀念和不當的教育教養方式。[2]
(2)加強學校軟硬件建設。政府可多渠道籌資打造高質量的農村寄宿制學校,完善學校硬件設施。學校也應把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作為重要工作,著力提高教師素質。同時應健全留守兒童的教育制度,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并且詳細登記留守兒童的信息資料,統一管理。學校應該設立心理咨詢室并聘用一些專業的心理咨詢師來幫助孩子們解決心理困惑。
(3)建立親情熱線。有29.7 %的孩子表示經常與父母溝通,57.6 %的孩子表示很少溝通,而12.7 %的孩子表示無法溝通。
[3]建議地方政府出資建立可以視頻通話
的網絡平臺,讓家長通過親情熱線了解孩子學習生活概況,使孩子感覺到父母的溫暖與關愛。父母也應該經常和孩子的老師聯系,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采取有利措施進行督促,引導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4)盡快建立建全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系統。要允許外來打工者把孩子帶到打工地并同時解決這些流動人口子女的教育問題,使孩子不再與他們的父母分離。社會各界要對農村留守兒童積極關注,積極推動全社會的力量來共同解決這個問題。社會要熱心幫助留守兒童,農村基層干部、社區和鄰居要關心留守兒童。幫助解決他們的家庭困難。
(5)鼓勵留守兒童發揮自身“彈性”作用。環境是外部客觀因素,家庭環境對兒童心理發展作用還要通過兒童自身的內因,兒童不是被動的受影響者,撫養行為與兒童行為之間并不是單向的關系,他們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的,兒童本身的特點會影響著父母或監護人的教養行為。因此,我們要積極鼓勵留守兒童在面臨家庭困境時.要以自強、自立、積極進取的心態對待困難,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戰勝不利的環境因素給自己帶來的消極影響,發揮“鋼化效應”和“彈性”作用,成為生活的強者。留守兒童的學校及社會要大力宣傳自強不息戰勝闌境的留守兒童,使他們成為大多數留守兒童學習的榜樣。
參考文獻
[1] 殷曉旺,李江華,肖湘玲.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及其影響因素[J].教育學術月刊,2010,(06):23-25.
[2] 許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介入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
[3] 肖夢潔.留守兒童社會支持、心理彈性、社會適應現狀及其關系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