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偉民+徐征+于建云
【摘要】本文從輔導員和專任教師視角出發,以班級為單位,以學期為評價周期,建構了全方位的學風監測評價體系,并提出了如何構建學風建設長效機制的對策。
【關鍵詞】輔導員 專任教師 學風 評價體系
【基金項目】中華醫學教育分會與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立項課題(20100101),云南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云教高201295.05),云南省教育研究學術工作站(醫學課程全面質量管理研究站)立項課題(YJY201306),昆明醫科大學十三五學科建設項目(KMU2016132.3.2),昆明醫科大學校級教研教改立項課題(2015-JY-Y-02)。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0-0189-02
高校立身之本在立德樹人,立德樹人之本在學風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要求,要堅持不懈培育優良校風和學風,使高校發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風清氣正。學風是反映高校辦學成果的重要標志,是擺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重要工作。學風是校風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高校學風進行監測與評價,是建立良好校風工作機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對校風建設工作起到引導和激勵作用。
一、學風與學風測評概念的界定
“學風”一詞,最早見于《禮記·中庸》,即是“廣泛地加以學習,詳細地加以求教,謹慎地加以思考,踏實地加以實踐。”學風有廣義的學風和狹義的學風之分。從狹義上講,學風特指學生的學習風氣;從廣義上講,學風包括學習風氣、治學風氣和學術風氣。本文所指的學風則是“狹義的學風”,即學生在校學習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相對穩定的學習風氣與學習氛圍,是學生總體學習質量和學習面貌的主要標志,是全體學生群體心理和行為在治學上的綜合表現。
學風行為測評,即以良好的課堂“三風”行為作為評價指標,通過學校各級領導與督導專家評價“課堂教風、課堂學風,授課教師評價班風”專項工作,引導教師與學生改進行為方式,實現從文件到實際行為的轉變。
二、輔導員和專任教師評價監測學風的意義
輔導員與授課教師是高校大學生在校學習生活工作中接觸最多的人,是學生教育管理的一線人員,在思想、學習和生活等方面對學生有全面而準確的掌握,能夠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風氣,是學風監控的主體。學生是學風監測的對象和客體,是學風建設最基本的參與者。班級是學生進行學習的最基本單位,班級學風的好壞對于院系和學生個人的影響非常巨大,在學風建設中發揮最重要的作用。[1]通過輔導員和專任教師對學生的學風行為進行量化打分評價,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校教學質量監控機構和部門,并根據評價結果制定獎懲等激勵機制,形成一套完整的學風評價體系,對提升學風具有重要意義。
三、建立健全全方位、全過程學風評價監測體系
(一)現有學風評價監測體系的缺陷
學風建設的目標是抽象的,不能直接進行測評,因此,必須將學風建設的目標分解成相應的可以測評的要素,或是將目標設為等級,對學風進行測評。筆者認為,學風評價監測是指按照學風建設的目標,設置相應的評價指標、環節和標準,通過收集學風建設中的各種數據,對學風效果進行量化評價,以對學風建設形成反饋信息的一種機制。在現有的學風監測與評價體系中,學者們普遍都能從學風的構成要素出發,設置合理的環節對學風進行測評,但對評價者的權限沒有進行清晰劃分,往往是一張評價表籠統地包含了所有評價內容,評價者對評價表中的部分內容不能全面掌握,這就造成了對學風的評價監測不能準確、細致。
(二)基于輔導員和專任教師的學風評價監測體系建構
1.輔導員學風評價監測標準分為思想道德修養、管理體系、學習表現、班級氛圍、課外活動等五個一級指標。因輔導員擔負著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所以思想道德修養一級指標主要考查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品行等內容,包含遞交入黨申請書人數比例,積極參加形式政策報告會、黨校培訓及“雙學”活動,學期內無償獻血人數比例,有見義勇為、好人好事等行為,且受過表彰五個二級指標;管理體系指標是輔導員對該班級在學風建設方面的制度管理進行評價,包含班級是否有明確的學風建設理念、制度和獎懲機制、實施方案等二級指標;學習表現指標主要是對輔導員所掌握的班級總體成績的評價,包含英語四六級成績、計算機國家二級成績,以及班級整體及格率等指標;班級氛圍是輔導員對班級在良好的學風營造方面進行的評價,包含班級寢室風氣、班級學風新媒體建設等內容;課外活動內容也是學風評價監測中的重要環節,輔導員對班級學生所參加的學術科技文化活動、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志愿服務行動、醫學類實習實踐活動、各類文體活動等進行評價監測。
2.專任教師學風評價監測標準包含學習態度、學習行為、學習紀律、禮貌習慣、衛生習慣等五個一級指標。學習態度指標包含上課專心聽講、參與教學互動的積極性等,學習行為指標包含是否按時完成課外學習任務、提前預習課程內容、自覺上自習等二級指標;學習紀律指標包含是否獨立完成課外作業,考試、測驗無作弊現象,上課無遲到、早退、無故缺席現象,上課無交頭接耳、講話及其他無關事情等二級指標;禮貌習慣包含課上、課后學生對教師的行為禮貌等內容;衛生習慣是專任教師對教室衛生、學生個人衛生等進行的評價監測。
3.輔導員評價表和專任教師評價表均以班級為評級單位,分為五個評價等級,各評價等級對應的分值為:A-5分,B-4分,C-3分,D-2分,E-1分;評價表總分為100分,評價監測分數由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中心負責計算。
(三)建立學風評價監測體系特點
1.采用行為評判標準。該評價監控體系從行為評判出發,針對學生在班級學習中的不同行為表現,進行評價監測。
2.客觀可查。評價監測體系中對學生學風行為的評價內容,均為客觀可查的。endprint
3.行為引導。通過對學生行為進行評價監測,再反饋給學生,可以起到行為引導作用,讓學生依據行為評判標準來修正自學風行為。
4.該評價體系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
5.輔導員和專任教師評學風,與領導評教、專家評教標準相結合,從不同方面掌握學風表現,形成對學風的立體監控。
四、構建學風評價監測體系的長效機制
學風是關系學校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在教學管理過程中不難發現,高校大學生對成才目標認識模糊,缺乏遠大理想,意志薄弱,且容易受社會上的虛夸、浮躁等不良氛圍的影響,教師的“教風”問題,也屢屢成為社會探討的熱點問題,“醫德醫風”缺失現象更讓人反問高等醫學院校學風建設中存在的嚴重問題。可見,重視加強學風建設,建立高校學風建設的長效機制,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刻不容緩。
一是建立學風教育機制。將學風教育擺在高校學生人才培養的首位,貫穿學生學習生涯全過程。在新生入學時候,帶領學生進行入學宣誓,參觀校史館、參觀校園,開展校紀校規考試,讓學生牢記校訓、校風等內容,使學風教育成為學生的“開學第一課”。
二是建立學風宣傳機制。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學風宣傳制度化、常態化,將學風宣傳作為學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培育良好的學風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倡導師生認真踐行校訓,充分利用校慶等重要節點,利用校園網、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集中宣傳學風典型案例。
三是建立學風考核機制。將學風考核作為學生學期綜合素質測評的重要內容,利用學風評價監測體系,采取學風個人自評、輔導員和專任教師測評等多種形式進行。注重對考核結果的運用,考核優秀的予以表彰公示。
四是建立學風監測機制。高校應建立健全學風建設年度評議、學風狀況調研、學風重大問題報告和學風情況快速反應機制,及時研究加強和改進學風建設的措施。構建多方參與的學風評價監測體系。建立監督機制,落實監督責任,定期對學風建設進行督查。
五是建立學風激勵機制。創新學生黨團建設工作機制,發揮學生黨團員在學風建設中的先鋒模范作用和骨干帶頭作用;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學生綜合測評體系和評優評先機制,將學風表現作為班級和個人評優的重要條件,培樹學生身邊的典型,發揮其引領和示范作用,讓廣大學生切實感受榜樣的力量,學有目標,趕有方向。
因此,構建科學、合理,符合各個學校自身特色的學風評價監測體系,形成一種學風與校風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使原本被動、強制的行為轉變成為主動、自覺的行為習慣,對高校學風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鄭聰霞,錢偉,祝煒平. 大學生學風建設評價體系研究[J]. 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02):84-8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