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摘 要:“一題多解”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具體可以在例題講解、知識點解析過程中使用。作為知識傳播者的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一題多解的訓練,能夠使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能力增強,解題能力提高,進而提高學習成績。
關鍵詞:一題多解;初中數學;教學實踐
所謂“一題多解”指的是啟發學生,采用不同的思維方式,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同的運算過程去解決同一個問題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不僅能夠開發智力,還能全面培養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采用這種教學模式進行授課,能夠達到如下效果:其一,可以使學生的思維面擴展,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增強能力,提高解題效率;其二,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能力;其三,鍛煉其思維品質的創新性,促進其智慧水平的提高。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一題多解的運用方式和形式有很多,教師在具體操作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下面就以應用題為例,來闡述實踐教學中的具體方法:
一、授課過程中,選擇相關的例題,多讓學生進行解題過程的書寫練習
1.在練習的時候要求學生的解題方法由常規到新穎,由淺顯到深入,循序漸進使學生解題速度、水平逐步提高。
例1.甲乙兩個村莊之間距離為50公里,小紅從甲村莊騎自行車向乙村莊前進,時速為20km/h,小明從乙村莊步行向乙村莊前進,二人兩小時后相遇,小明每小時比小紅少走多少公里的路程?
面對這道題,最基礎的解題思路是根據題目已知條件分別計算出二人的速度,然后相減便可得出二者速度差值;我們還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如何在不分別計算二者速度的基礎上直接計算,是不是我們還可以使用學過的方程式進行未知數的設置來計算等等。
2.面對一道題,看誰想出的解題方法最多。人才培養的最高目標在于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實踐證明,面對一道題,學生的解法越多,表明學生思路越開闊,“一題多解”是鍛煉學生這種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面對一道題我們可以啟發學生從多個角度來思考,譬如下面這道題,采用設置未知數的方法最簡單,我們可以啟發學生依據題意,從多個角度對題目中的已知條件進行表達,從而達到開闊思路的目的,如下題所示:
例2.一輛小型貨車滿載時可裝3袋水泥加1080斤石子或者24袋水泥加30斤沙子,求1袋水泥的重量是多少?
解:設1袋水泥的重量為x斤
思考:①3袋水泥重量的表達:3x=24x+30-1080;②1080斤沙子的重量的表達:1080=24x+30-3x;③24袋水泥的重量的表達:24x=3x+1080-30;④30斤沙子的重量的表達:30=3x+1080-24x
二、課堂上采用提問式啟發學生進行一題多解的思考
實際授課中采用提問式,面對一道題目,不需要學生書寫,只需要學生闡述自己的解題思路即可。這樣能夠讓老師迅速了解學生的思維現狀,正確引導,使其主動尋求多種解法。
例如,面對下面這道題目,我們可以啟發學生,根據題目已知條件,進行未知數的設置,然后列出方程式,便有了解法1。同時,也可以啟發學生根據題目已知條件進行逆向思維,由完成所有的路程各自需要的時間以及路程總和,推導出各自每天需要走的公里數,如解法2。這樣一正一反啟發學生的思維方式,便是一題多解的典型體現。
例3.兩地相距1200公里,甲乙兩人開車從兩地相向而行,甲先走2天,一共走7天才和乙相遇,已知每天甲比乙多走20公里,問甲乙兩人每天各走多少公里?
解法1:甲先走2天,7天才和乙相遇,意味著甲走7天,乙走7-2=5(天)就可以相遇,所以假設甲每天走的路程為x公里,那么乙每天走的路程就為(x-20)公里,已知兩地相距1200公里,這樣則可以列出方程式為:7x+(x-20)×5=1200,解方程就可以算出甲每天走多少公里,繼而可以算出乙每天走多少公里。
解法2:甲走7天,乙走5天,假設乙每天比從前多走20公里,則甲乙速度相等,所以如果這段路全部都由甲獨自完成,則需要7+5=12(天),如果這樣,路程總和就要多差5×20=100(公里),也就是甲12天共走1200+100=1300(公里),繼而便可求出甲每天走多少公里,乙走的路程也就可以求出來了。
總之,面對一道具體的問題,作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找出不同的解題思路,引導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采用口述也可以請學生去黑板上進行解題過程的書寫,最后教師可以對多種解題思路的優缺點進行總結,鼓勵學生繼續開闊思維,尋求更多解題思路。
參考文獻:
[1]陸劍雪.開拓思路一題多解[J].數學月刊(中學版:教學參考),2013(12).
[2]馬復,凌曉牧.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