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軍衛
摘 要: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倡導“做”中學,雖然“做”中學有其短處,但也改變了傳統教學的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改變了重視知識傳授、忽視能力培養的陳舊模式,對于新一輪的課改影響深遠。主要探討初中物理教學中“做中學”的幾點思考。
關鍵詞:初中物理;情境;活動;實踐;創新
“做中學”是實用主義的教育思想?!白鲋袑W”改變了課堂教學,讓“滿堂灌”成為歷史,讓課堂充滿互動、精彩和智慧。
筆者從情境創設、放手課堂等方面,論述“做中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運用,以期取得滿意效果的幾點做法。
一、創設情境,體會生活中的物理現象
生活化情境的創設,有助于學生理解學習內容,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適當的情境創設,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的知識,引起了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教學“蒸發”時,聯系“夏天洗熱水澡比洗冷水澡更涼快”的常識、提出生活化問題:洗好的衣服,放在陽光下晾曬,不一會兒,衣服干了,那么水跑哪兒去了呢?學習“汽化”的時候,引導學生回憶燒開的一壺水,冒出的水蒸氣;酒精擦在手上,為什么會有涼爽的感覺?游泳后上岸,會感到全身發冷,為什么?學習“光現象”,給學生展示“月食”的整個過程,讓學生的視覺范圍得到延伸,有助于對“光源”概念的教學。教師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發光的物體有哪些;下雨天雷電現象的發生時,為什么先看到閃電;人沿著街道行走,先走向街燈,再逐漸走遠,影子的變化——先短后長;“力”的教學中,簡單介紹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的故事……
這些生活化的現象對于學生而言司空見慣,將學生帶進生活情境中,感受物理知識的普遍性,融入物理故事,使物理教學融入特殊的人文環境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構建輕松、愉悅的物理課堂教學氛圍,促使學生向樂學轉變。
二、運用多樣化教學方法,構建智慧課堂
傳統教學之所以低效、乏味,主要原因是教學方法單一,灌輸式“一言堂”,學生無精打采,昏昏欲睡,多背誦,多解題,學生的個性和能力的發展無法體現。而“做中學”,也可以彰顯教師的智慧,構建智慧課堂,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如“光現象”的教學中,筆者先讓學生自主學習教材,通過自主先學,先對光源進行分析,再讓學生說出哪些物體可以是光源,并對光源進行分析分類——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初步了解日食、月食現象,了解“小孔成像”等,了解光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對于這些基礎知識初步了解后,課堂開始的五分鐘左右,給學生留出自主交流和展示自學成果的機會,這個環節也是“講出來”所學的主要環節。
對于“光沿直線傳播”的教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日食”“月食”的形成過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做出小孔成像的原理結構圖等,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真正凸顯主體地位。
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還應體現在實驗這個環節。教師應善于放手課堂,放手實驗,教師先提出實驗的內容和主題,然后讓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預測,設計實驗方案,制定實驗策略,具體操作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實驗結果,通過自主實驗,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凸顯,也突出“做中學”。
三、放手課堂,促使學生自主感悟
傳統課堂最明顯的特點是將知識嚼爛了喂給學生,學生缺少動手的機會,沒有探究的機會,課堂也平平淡淡,微波不驚。新課程倡導學生親身體驗和經歷,倡導師生共同參與。為此,教師應善于巧設任務和問題,在主宰課堂的基礎上,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越放得開,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就越張揚,對物理知識的感悟和理解能力就越能提高。
如對于“蒸發和沸騰”的教學,教師可以提出問題:(1)水在零攝氏度時,會不會蒸發?(2)酒精擦在手上,會不會感到冷?這些問題在討論之后,讓學生設計探究性實驗:酒精擦在手上,感覺冷。先讓學生思考這個實驗的目的:探究酒精揮發是否有降溫、制冷的作用;讓學生選定實驗器材——溫度計和酒精;讓學生初步設計實驗步驟;然后進行實驗操作,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蒸發時,吸收熱量;溫度下降;蒸發具有制冷作用。在這個實驗的基礎上,教師再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大熱天,人們不停地用灑水車噴灑地面,然后提出問題:為什么要這樣做?再提出問題:高燒病人為什么可以用酒精降溫而退燒?夏天扇扇子,會感到涼爽,為什么?這些問題的提出,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合作與探究。
四、運用“做中學”,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把學生從被動接受中解放出來是在“做中學”中的一大成就。對于物理概念和規律的學習,“做中學”更可以提高思維能力和思辨能力。
如“慣性”的教學,“慣性現象”和“慣性”概念的理解,教師引導學生做以下實驗:(1)在桌面上放半杯水,水杯的下面放一塊平滑的塑料薄板,將塑料板快速抽離桌面,觀察水杯位置的變化;(2)在桌面上放半杯水,杯子上放一個薄紙板,紙板上放一枚雞蛋,快速抽離薄板,觀察雞蛋會不會掉進水杯里……再引導學生親身體驗:坐在行駛的汽車里,豎立向上跳起,然后下落時,會落在跳起的什么地方?行走時被石頭絆了一下,會向前倒還是向后倒……
這些現象的思考,實驗的操作,生活經歷的體驗,都會引發學生對慣性和慣性現象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把慣性的共同特點概括出來,對慣性和慣性現象的認識和掌握,改變了識記的做法,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好習慣。
總之,“做中學”的過程是師生、生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做中學”引導學生經歷自主、合作、交流、領悟和探究的過程,我們必須以人為本,不僅思維上動、行動更需要動,讓學生在“動”中學,在“動”中感悟物理知識,主體上得到發揮,創新思維等得到綜合發展,課改結出新碩果。
參考文獻:
[1]李春建.體驗先行、從“做中學”:對初中物理復習課的思考[J].中學物理(初中版),2013(11).
[2]毛成軍.在“做中學”理論指導下的初中物理教學啟示[J].新課程導學,2016(11).
[3]吉華.淺談“做中學”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有效嘗試[J].文理導航(中旬),2013(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