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鳳琴
摘 要:從化學的角度出發,解釋古詩詞中存在的化學知識,把化學教學與古詩詞巧妙結合,引導學生在徜徉化學世界時同時理解古詩詞的“美”,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了教學內容,使教學過程實現了人文與科學的融合, 有助于促進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古詩詞;化學;化學教學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明珠,它膾炙人口,代代相傳,是中華文明藝術殿堂里的至珍之寶。從科學角度分析,許多流傳千古之佳作的優美意境中蘊藏著豐富的科學知識。在化學教學中,根據課程內容引入相應的詩詞,引導學生從化學角度出發,理解詩詞中所蘊含的化學知識,把化學與詩詞巧妙結合,既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理解化學知識,又能陶冶學生情操,在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促進學生人文素質與科學素質的同步提高,達到人性與知性的相互統一。
一、以“詩”為載體,激發學生興趣,陶冶學生情操
古詩詞多為作者有感而發,其內容深刻,意存高遠。在化學教學中引入詩詞,既可言簡意賅地表達想要表達的情境,又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的學習變枯燥為興趣,變難為易,并在愉快、活躍的氣氛中獲取知識。如明代詩人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作者以石灰作為比喻,表達了不畏艱難,不怕犧牲的高尚情操。此詩除抒懷外,詩中所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化學信息。第一句,形容開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是物理變化;“烈火焚燒”是指煅燒石灰石(CaCO3)發生化學反應生成氧化鈣(CaO)和二氧化碳(CO2)。“若等閑”三字,象征著志士仁人無論面臨著怎樣嚴峻的考驗都勇敢面對的精神;“粉身碎骨”是指氧化鈣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Ca(OH)2),表達的是不怕犧牲的精神;第四句是指氫氧化鈣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鈣,更是作者直抒胸臆,立志要做純潔清白的人。作者寫石灰風格以表現自己永葆清白的情操。
利用這首詩的內容,既使學生理解了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知識,又理解了石灰石形成的系列變化,即CaCO3→CaO→Ca(OH)2→CaCO3。
此外,于謙的《詠煤炭》:“鑿開混沌得烏金,藏蓄陽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爐照破夜沉沉。鼐彝原賴生成力,鐵石猶存死后心。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這首詩形象描述了煤炭的形成、特征、性質和主要用途,并借詠煤炭的功用和品質來抒發作者欲造福于民的博大胸懷。
這首詩告訴我們的化學知識有: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利用煤炭做燃料,而且“鼐彝原賴生成力”,說明鐵鼎等都是靠煤炭冶煉而來,同時也表明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掌握了冶鐵技術。
二、以“詩”為載體,品讀古詩詞的意境,學習新的知識
學習了初中化學第一單元“走進化學世界”后,請學生品讀下列古詩詞,體會其中的意境之美,推斷下列哪些是物理變化,哪些是化學變化?
1.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2.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3.白玉為床,金作馬;4.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5.水聲冰下咽,沙路雪中平;6.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其中詩句2、3、5、所描述的內容屬于物理變化;詩句1、4、6所描述的內容屬于化學變化。引導學生從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角度分析古詩詞隱含的科學知識,進而從化學角度體驗古詩詞的意境美,多角度欣賞祖國的文化瑰寶,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學習完“物質構成的奧秘”后,結合構微觀粒子的有關知識,啟發學生總結有關分子、原子運動的詩詞,體會這些詩句的寓意,感受其中所包含的化學知識。如:“有麝自來香,不用大風揚”“踏花歸去馬蹄香”“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分子很小,看不見,摸不著,但通過這些詩句,讓學生感受到分子的真實存在,將化學微觀世界具體化。同時,讓學生感悟古詩詞中包含著豐富的化學理念,感受古詩詞中的化學美。
三、以詩為載體,感受古詩詞的和諧美,滲透環境保護意識
有的古詩詞展現出自然與生命、環境與意境的和諧,如“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每每讀到這些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自然之美、生命之美、意境之美與和諧之美一覽無余。如今人類面臨著嚴重的環境和生態問題,引導學生理解詩中自然與生命的和諧之美尤為重要,由此培養學生環保意識、節約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逐步使學生樹立污染防治、保護地球的責任感。
在化學教學中,采擷一些與化學相關的佳句用于教學,選擇那些思想健康、通俗易懂的古詩詞作為切入點,在教學中實現科技與人文的統一,使學生在朗朗的誦讀聲中,輕松理解抽象的化學知識,使知識性和人文性交相輝映,激發學習興趣,拓展思維模式,引發學生對科學的探索精神和對祖國文化的熱愛之情,促進學生素質提升和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劉根起,張誠,秦華宇.化學中積極開展綠色化學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2(3):79-81.
[2]李耀仁.古詩詞與化學教學[J].甘肅教育,2007(3):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