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紅芳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育的主要對象是七到十二歲之間的兒童,并且,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兒童文學作品占絕大多數。可以說,兒童文學的讀者對象和小學語文的學習者屬于同一個人群。想要保證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充分發揮兒童文學的重要作用,就需要提高教師的兒童文學素養。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保證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指導學生更加有效地開展課外閱讀。
關鍵詞:兒童文學;語文教學;作用
兒童文學的編訂比較符合兒童的心理特征和審美需求,是一些適合兒童實際情況和閱讀興趣的文學作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用兒童文學開展教學,對于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強化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認知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兒童文學可以讓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且可以有效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其語文綜合素養得到有效提升。因此,這就需要不斷提高教師自身的兒童文學素養,確保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作用
1.認知作用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兒童文學,可以使學生對于社會和自己的人生有更好的了解和認識。學生只有對社會有一定的認識,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例如,高爾基是一個偉大的文學作家,其童年的時候就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這對于其未來的發展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育作用
兒童文學的教育手段主要就是藝術形象,與教科書教學存在著一定的差別。兒童文學作品很好地利用了作品中的藝術形象,使學生受到很好的感染和影響,讓學生能夠深有感觸。兒童文學作品在使學生有理性認識的基礎上,在感情上也會出現一定的波動,受到強烈的感染。這樣就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熏陶,保證了小學語文教學的實效性。例如,在講解《伊索寓言》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故事中擬人的手法,把故事通過簡單、清晰明了的方式,讓學生了解一些生活的道理。這樣會使學生受到良好的教育,語文教學的效率會得到很好的保證。
3.審美作用
文學作品最顯著的特征就應該是美,無美不文學。兒童文學作為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有很好的循環美的規律,作品形態具有很好的美感。同時,兒童文學作品都是圍繞孩子創作的,所以應該尤其注重其藝術美。應用兒童文學開展語文教學,可以使學生對于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感受能力得到有效的增強,充分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其對于生活的熱愛。兒童文學作品中許多內容都是以襯托美的方式展現出來,讓孩子在閱讀的時候,能夠很好地找到其中的美感。這樣教育教學的效果也是明顯的,學生也就容易受到很好的感染和影響。
4.娛樂作用
許多時候,在閱讀文學作品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好的文學作品總會具備愉悅心情的作用。對于孩子來說,快樂可以使其精神得到很好的振奮,對其健康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在遇到一些煩心事的時候,需要進行宣泄和釋放。而具有較強娛樂性的兒童文學作品可以很好地發揮這樣的作用。其能夠把兒童的不開心和壓抑的情緒轉移走,使其心理能夠得到平衡和順利的發展。
二、如何巧妙利用兒童文學開展小學語文教學
1.提高教師兒童文學教學能力
相對于其他文學作品教學來說,兒童文學作品教學有著一定的特點。一般來說,兒童文學作品的體裁和講授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內容主要以兒童詩歌為主,內容的特點主要為想象大膽、新穎獨特,其故事情節比較曲折。正是由于兒童文學作品具有這樣的獨特性,所以對于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所以,想要更加有效地利用兒童文學作品開展小學語文教學,就需要不斷提升教師兒童文學教學的能力。
2.提高小學語文教師兒童文學鑒賞能力
在小學語文兒童文學教學過程中,文學鑒賞是重要的環節,也是重點內容。文學鑒賞需要鑒賞者在開展有效閱讀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自身情感體驗,對于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所以,想要更加有效地提高小學語文兒童文學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就應該注重提升自身的文學鑒賞能力,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自身對于兒童文學作品的認識,保證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提升小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用兒童文學開展教學,對于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兒童文學可以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同時,兒童文學作品還能夠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有效的培養,具有良好的娛樂作用,與小學生的性格特點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這就需要不斷提升教師的兒童文學素養,使其具備更加有效開展兒童文學教學的能力,確保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徐珺.關于小學語文兒童文學教學策略的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
[2]王金禾.兒童文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現狀及對策[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