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玉娟
摘 要:小學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不僅因為學生在小學中學到的知識是后續教育的基礎,更因為小學是學生培養學習習慣,激發學習興趣和學習思想品德的重要階段。而學做人,在小學校園中最主要的來源是思想品德課。因此探討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學方法及其應用,對提高思想品德的教育實效性以及學生心理健康的塑造意義非凡。
關鍵詞:小學教育;思想品德;心理健康
小學教育對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健康心理的塑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其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在深化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思想品德課堂上,老師的教學方式在繼承傳統教學方式優點的基礎上出現了可喜的創新。在教學中,教師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發揮了思想品德課程的說服力、感染力和感召力。
一、繼承傳統教學方式的優點
傳統的教學模式為接受式教學法,即探討書本內容,學生在老師幫助下得出正確的結論,并對結論進行記憶以及應用。雖然接受式學習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小學教育階段,尤其是在低年級,合理運用接受式學習法必不可少。教師在知識的講授時,清晰敘述與具有說服力的舉例相結合能夠有效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結論。
1.清晰敘述以明理
在課堂中,教師結合書本知識并注重學生道德意識的培養,留心學生對生活真善美、假惡丑的認識,從而輔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是非觀和價值觀。老師們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牢記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并著重通過教材書本的知識和課程中清晰明確的講解塑造孩子們的美好心靈,培養健康的心理。如在“明理”的教育中,老師在講述概念后結合課本中《曾子殺豬》的成語故事,讓學生在閱讀或觀看后圍繞“誠信”發表自己的讀后感,老師在認真傾聽的同時評論并總結,讓學生真正理解何為“人無信不立”,并且在生活中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守誠信。通過對課本的解讀,學生可以明確道德的標準以及何為美德,從而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
2.塑造環境以陶冶
小學生的身心發展尚未健全,他們的習慣養成和品格培養容易受到周圍環境因素的影響,所以榜樣的樹立和環境的營造是思想品德教育重要的一環。課堂中除了介紹課本知識外,更要走出課本,結合當今社會熱點新聞、生活中的道德模范以及一些反面例子,引發學生討論。既能在此過程中引發學生思考,加深對課本的理解;樹立榜樣,發揮榜樣的作用。思想品德教育也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平時學校與老師也應當注重教學環境的塑造。例如,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創建團結的班集體,塑造良好的校風,設置和諧的教育環境等。這樣,讓學生在課堂上、班級環境和校園環境的建設中受到熏陶。
二、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
學習方法不僅有傳統較為常用的接受式教育法,還有探索式學習法。此種方法不同于前者注重于老師的教,更強調發揮學生的中心作用。教師在課堂中多讓學生思考交流,多讓學生參與,多讓學生表達;并且不僅僅局限于課堂和校園,而是更多地走出校園,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深學生的認識,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
1.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相較于之前以課本為基礎,以老師講課為主的教學方式,探究式學習法要求老師們想辦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而不是老師“自我表現”,在課堂的每一個環節盡量讓學生去思考、去交流、去做、去發展。不僅如此,老師還應當鼓勵學生大膽嘗試,這不僅要求老師對孩子們有信心,還要鼓勵學生對自己有信心,讓孩子們相信即使老師沒講,同學們也可以通過自己閱讀探究弄懂課本知識。除此之外,老師更應當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和敢于提問的勇氣。正所謂“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在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對知識理解更加深刻和透徹,良好的學習習慣也因此形成。
2.將課本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
社會是大課堂,是思想品德課程實例的來源,更是思想品德的實踐場所。所以,在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中,不論是課上還是課外,都應適當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在課上,老師根據課本的主體可以盡可能多地引用社會新聞的相關例證,激發學生討論和探究的積極性;課后,老師可以帶領孩子們走出課堂,例如,參觀歷史博物館,瞻仰烈士陵墓,參與社區志愿服務等。越來越多的學校舉行這樣的活動,讓孩子們在社會中真正體會到真善美。
一個真正優秀的學生,不僅成績優異,更需要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而品德是做人的基礎,在教育的任何階段都不能忽視。在小學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老師教學時應當在保留原有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教學方式的創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以加強學生理解,更多與生活實踐相結合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和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張建樹.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方法淺談[J].教育教學論壇,2011(8).
[2]陳智慧.新課改下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的探討[J].教育教學論壇,20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