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芳
摘 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課本劇脫胎于課堂教學活動中的分角色朗讀,是通過師生合作的方式,以課本教材為基礎,將學生感興趣的文章通過表演形式來展現出來的教學方式。這種課本劇的形式可以是相聲、小品或者話劇,場地可以在教室里、操場上。讓學生分角色扮演文章中的人物,更能將學生進一步地帶入到文章的情境之中,通過文學、表演等多種形式的有機結合,更能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全方位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從創演課本劇的教育理念以及其實際的教育意義的角度出發,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對創演課本劇,激活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做出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本劇;激活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重視學生讀書、寫作、口語交際以及搜集處理信息的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在多種教學形式之中,課本劇是活躍課堂氛圍最好的教學手段,學生通過合作演繹課本內容,讓學生感受到了語文的人文魅力。
一、創演課本劇的教育理念以及其實際的教育意義
1.創演課本劇的教育理念
筆者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學生在教師進行文本分析以及課文情感解讀的時候,往往很難全神貫注地去聽講。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和小學生好動、沒耐心的性格特點有關,在教師進行教學過程中,大段的文本講解會讓學生逐漸失去學習興趣。而課本劇就是針對小學生好動這一特征,將語文課本中有情節的課文內容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合作,改編成適合學生演出的戲劇。在表演過程中,力求充分地表達原文章的主要內容以及主題思想,貼合原文進行語言動作的設計以及人物的塑造,從而通過表演的形式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課文的內涵。
課本劇的表演形式不僅僅拘泥于舞臺劇的表演形式,它還可以是兩人合作的相聲、多人合作的小品等,在進行表演形式改編的時候,教師應細心地引導學生,讓學生了解演繹形式之間的不同,從而更好地將文章表現出來。在這一過程,不但鍛煉了學生的創新思維,還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在表演過程中不斷加深對文章中心思想以及情感的理解。
2.創演課本劇的實際的教育意義
課本劇不但為語文課堂帶來了新鮮的教育活力,還讓學生參與其中,充分地體現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筆者認為,課本劇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實際教育意義有以下幾點:第一,新穎的教學形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每一次的課本劇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參與熱情都很高,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讓學生自主學習語文,并且在表演內容的創新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能參與,每個人都各抒己見。在傳統故事中加入一些時代元素,改變了傳統語文課堂的古板單調。第二,鍛煉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自主性。在每次的課本劇課堂活動中,學生需要經歷對文章的品讀、思考、改編和演繹,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學生自主地去思考和探究,讓學生在不斷探究中加深對語文學習的理解。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形式,讓學生發現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從而發現語文學習的樂趣所在。第三,深入理解文章,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在課本劇的表演過程中,學生想要將這個人物演好,就必須深入文章,了解文章背景,思考角色的性格特點等,課本劇是依托于教材,通過表演來進行演繹的,學生通過這種形式對文章的理解往往比聽教師在課堂上長篇大論的進行文章的情感解讀來的深刻。同時,在排演課本劇的整個過程中,不但能鍛煉學生的記憶能力,還能讓學生根據自身能力進行分工合作,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積極合作的精神。
二、創演課本劇,激活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踐
1.選擇合適的課文,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選和讀)
在課本文章的選擇上,筆者認為,凡是具有人物、情節的課文都適合改變成課本劇,而且小學語文教材大多數是故事性很強的童話故事、寓言和名人軼事等,都很適合進行課本劇的改編,一些故事、兒歌經過學生們創造性的聯想,都可以成為生動有趣的課本劇。其次,在選定課本劇后,劇中的語言和對話一定要生動,讓學生讀對白的時候要飽含情感,將情緒通過語言來進行表達。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文章朗讀的時候,要讓學生讀出感情,幫學生創設朗讀情境,加深文章理解。
例如,筆者在進行《負荊請罪》的課堂教學時,就選擇這篇文章作為課本劇的基礎,讓學生進行課本劇的改編。首先,筆者讓學生先自由品讀文章,了解文章中講述的時間、地點以及人物。在學生對文章情節有簡單了解之后,讓學生分出文章有幾幕,一再細細研讀人物的語言,最后在讓學生進行課本劇改編的時候,著重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如廉頗的知錯就改、藺相如的顧全大局等。這樣為學生品讀文本、體會人物特征以及創作劇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改編課文,編排演出(編和排)
劇本是具有其具體格式的,教師需要在學生的能力范圍之內,要求其進行劇本正規的書寫,例如人物對話前寫出其說話時的神情,用括號表示場景、人物神態動作等。在學生進行劇本改編的時候,筆者會逐漸地進行引導,給學生建議,及時糾正學生劇本中出現的錯誤。有些課文內容本就比較切合劇本,稍加修改即可,在課本劇本的編寫過程中,筆者會要求學生盡量貼近原文。在課本劇的排演過程中,讓學生自主制作一些在表演過程中可能用到的簡易道具,然后在小組內選擇合適的演員,進行整體排練。這時,筆者會進行整體上的調控,除了引導每個人都積極參與,還會在適當的時候,采取強制性的手段來調解學生之間的角色選擇問題。
例如,筆者在《狼牙山五壯士》的課堂教學中遇到一些問題,首先在進行課本劇改編時,由于文章人物對話比較少,筆者就讓學生適當地增加人物對話來體現狼牙山五壯士視死如歸的精神,其次,筆者發現劇本中增加了“日本鬼子”這個人物,但是整個班級沒人愿意去演這個角色,這個時候,筆者通過對學生劇本的修改,將一個敵人改成了一隊敵人,將“日本鬼子”名稱換成“敵人”,然后通過筆者的勸導,讓學生接受這個角色并且勇敢地進行嘗試。
3.增強演出效果,做好評價總結(演和評)
在進行課本劇的表演時,重點表現形式是人物之間的對話、人物神情和動作。筆者在觀看過程中,會適當地帶領觀眾給予演員掌聲,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在學生表演完之后,教師要進行總結,總結是鞏固活動后續的發展。在進行表演點評時,筆者會先讓觀眾自由發言,點評演出的精彩和不足,然后讓演員說出演出感受,最后筆者進行總結,對整個過程做出評價。
比如,筆者在《晏子使楚》的課本劇表演之后,讓學生進行表演評價,其中有個學生認為晏子在說淮南為橘淮北為枳時應該表現得不卑不亢,而不是表演同學所表現出的得意洋洋。但是表演同學則認為在這里應該表現出得意洋洋的神態,因為淮北為枳是對楚國人的諷刺。面對這個問題,筆者先征求了其他學生的意見,然后進行總結,指出兩種形式都可以,但是表現出不卑不亢則更有外交官的風范。這樣的教學總結,讓學生在濃厚的審美氛圍中,暢所欲言,逐漸地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伴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形式也在不斷地被豐富,教師通過不同的教學模式,有針對性的教學手段來引導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產生興趣,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課本劇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索精神,不僅全面培養了聽、說、讀、寫四項語文基本素養,還能全面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鍛煉學生的活動能力、組織能力,為學生培養良好的審美觀以及世界觀,充分地發揮語文教育的人文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管建華.怎樣利用課本劇激活語文教學[J].小學教育,2016.
[2]姜華敏.淺談課本劇和小學語文教學[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6.
[3]錢嬋.課本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與研究[J].新課程研究,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