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平

摘 要:岳陽花鼓戲的研究資料相對薄弱,對于花鼓戲的審美研究以及受眾研究更加稀少。鑒于這種情況,為了切實的了解岳陽花鼓戲的受眾基礎以及傳播傳承狀況,本文以問卷統計的方式,對岳陽本區域的民眾以及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對問卷進行分析,相對客觀的了解到岳陽花鼓戲的審美基礎狀況,在此基礎上,對岳陽花鼓戲的傳承創新進行探索。
關鍵詞:岳陽;審美;花鼓戲
中圖分類號:J617.5;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9-0139-02
岳陽是湖南第二大中心城市,其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在湖南地區也是不可小看的。岳陽古稱巴陵,其文化歷史可追逐到2500年之久。其地理位置優越,接近湖北、江西兩省使其交通便利,使得岳陽的經濟、文化、藝術均受其他地區的影響,形成了現今多樣化的岳陽文化名城。岳陽與湖北接壤,并在春秋戰國時期為楚國的封地,所以音樂上受到楚文化的“好歌舞”“好鬼神”的影響較大。而音樂是人類最早表達情感的方式之一,戲劇則在此結合了音樂、舞蹈、文學等多種形式,使人們更加表演形式。
花鼓戲作為大眾最熱愛的戲劇之一,在湖南省、湖北省就曾有上百個劇團,光在湖南省的花鼓戲就有400至500個劇目。湖南花鼓戲比較有名的就有岳陽花鼓戲、常德花鼓戲、長沙花鼓戲。岳陽花鼓戲的故事內容多取材于神話故事、民間故事,主要講述了勞動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未來的美好追求。岳陽花鼓戲的音樂來自岳陽的民歌,所以幾乎都是用岳陽的方言來演唱。岳陽花鼓戲來自岳陽地區,吸取當地民間的素材,是百姓們熟悉的故事和方言,代表著當地的民俗特色。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花鼓戲同其他古老戲曲形式一樣逐漸走向衰敗,經濟的快速發展也沖擊著岳陽花鼓戲。但在2008年國家非遺項目的重視下,湖南花鼓戲被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現在岳陽花鼓戲出現了“新舊交替”的問題因為花鼓戲藝人的演出機會不多、收入也不盡人意,基本沒有年輕人來吃苦學習,而老一輩的藝人隨著年齡的增加能演出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導致花鼓戲面臨巨大的危機。好在花鼓戲的背后有著一股隱形的力量支撐著,官方政府和民間藝人、熱愛戲曲的民眾們對其進行了保護及創新。正由于在他們的努力下,岳陽花鼓戲又迎來一個嶄新的“春天”。
一、岳陽花鼓戲審美基礎調研分析
隨著時代的發展,戲曲慢慢在廣大群眾中表現的足跡不太明顯了,岳陽花鼓戲鑒賞群體基本上都屬于年齡較大的人群,通過對岳陽花鼓戲觀看人群(社會上的與在校學生)的調查,大部分青少年認為花鼓戲不符合他們的年齡段,只屬于老一輩的人們欣賞,而屬于他們的是當今快速發展的科技成果和與現今時代緊進的潮流。借此對在校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調查的內容,就對花鼓戲的喜愛和了解,及最早接觸、對其傳承等方面,列舉了12個問題(如下表,下表是些主要性問題)。
表1 150份岳陽花鼓戲調查問卷統計表
以上是簡潔問題調查問卷得出的數據統計,這些問題得出四點:一是總體花鼓戲在人們的視野中還是較常見的,但喜歡它的人較少,二是花鼓戲給人留下的印象平常,三是家長喜歡花鼓戲的較多,這樣給下代人自然留下了影響,四是在保護上,大家積極活躍,在表述上說這是民族的東西,具有傳承性。
隨著時代的發展種種問題的出現,戲劇就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當前,戲劇總的狀況是處于不太樂觀,危機也屬于全國性。岳陽花鼓戲自然也不例外了。主要表現為觀眾的銳減,由此帶來演出場次的銳減,上演劇目的銳減,劇團的銳減。在此看來岳陽花鼓戲的發展無非兩種前途。一是在黨和政府的支持下,通過我們全體花鼓戲人和對花鼓戲追捧的人努力下,保持和延續劇種的藝術生命力,并使之發揚起來;另一種是面臨消亡。據中國藝術研究院戲劇研究所調查統計,我國50年代有360多個劇種,在近30年來由于各種原因已然消亡了150多個,這是見諸報端的數字,不是危言聳聽,因此我們對于劇種的滅亡(花鼓戲在內),都具備危機感和責任感,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從分析情況看岳陽花鼓戲的發展情況應屬于第一種,首先花鼓戲還是個較年輕的劇種,它還蘊藏著內在的生氣,它的表演程序、音樂唱腔,沒有凝固、僵化,尚處于發展之中;其次,劇團的數量也比較可觀。衡量一個戲劇的興衰,擁有劇團的多少,是一個重要標志;再者;它擁有一個巨大的農村市場,據花鼓戲專家們調查:“最近一段,省市劇團忙不贏,劇團演出多在200場以上。”這樣紅火的農村市場,我們應該努力堅守和發展。城市市場在近十幾年來已逐漸失去,但近年來“國家買單,群眾看戲”政策的實施,不少觀眾又開始回到劇場里來其中不乏青少年觀眾。提供這個平臺,讓人們熟悉戲劇,近而熱愛戲劇,使觀眾越來越多起來,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喜歡戲劇的人們愿意花錢來看戲。此外,我們還應看到,城市中的社區和校園,基本上還是一片未開發的資源,我們應發現它去開墾它,可能效果會出乎意料。任何事物內因起主導作用,黨和政府的支持,社會力量的贊助,沒有花鼓人自身的主觀努力,振興就會變成一句空話。
二、岳陽花鼓戲的傳播及傳承現狀
如今岳陽花鼓戲的傳播方式大多在與劇團的演出,像以前人們的口傳早已不在了,有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戲曲漠不關心,似乎離他們很遠似的。岳陽花鼓戲的傳播機構主要是劇團,劇團在其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傳播的場所多數是老年群眾較多地區,和受政府或需要運用此類型的地方所需演出的場所(后者較少)。作為湘北地區特有的地方小戲,從從過去人們在田間勞作時娛樂的小調,到形成初期的地花鼓,在到現在發展成熟,有自己特色的地方小戲。岳陽花鼓戲的藝術地位及其藝術內涵是不明而喻的,所以將岳陽花鼓戲繼承下來就十分必要。但是繼承并不意味著將舊的、老的東西一味的照搬下來,將傳統的東西發揚傳承就是要革故鼎新。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進步,花鼓戲早已淡出主流娛樂。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聽流行音樂等,只有一些年齡較大的人喜歡聽花鼓戲,熱愛這一門藝術。所以必須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創編更多符合青年人審美的劇目,讓年輕人也能領略到這一傳統藝術的魅力;從唱腔上說,豐富花鼓戲音樂基調的自身變化,如腔句、腔句的段式、調式、音域的擴大等方面,完善花鼓戲唱腔的板式;從唱腔上傳授來說,不只局限于老藝人的口傳心授,應當加強學校對花鼓戲的系統教學。endprint
通過此次對花鼓戲的分析,我來介紹一下岳陽市花鼓戲劇團,他現已整合納入了岳陽市巴陵戲傳承研究院,現在工作情況大部分是公演,由政府支持,大部分屬于巴陵戲,工作大致流程是:定期是每周六下午演出花鼓戲和巴陵戲,演出的預備人員90人(劇團的人數)大戲60至70人、一般演出50至60 人、大致用時2個小時,受眾群體一般是中老年人,經常下鄉。大部分無經費由政府補貼,招生情況有院校招和自主培養。使得花鼓戲的學習從民間業余學唱到學院式的正規培養。岳陽花鼓戲的形成中融合了許多別的藝術元素,如儺戲,巴陵戲等。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發展都離不開多元化文化對它的熏陶和影響。所以多借鑒別人好的東西,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在以“戲”為中心的研究過程中綜合運用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從各個方面對其進行完善,最大程度的發揮它的藝術魅力、藝術張力。隨著娛樂事業的快速發展,傳統的戲曲演出逐漸淡出舞臺,鑒于這種情況,地方政府更應加強力度,積極采取措施,開發且保留文化資源。岳陽市政府自2001年就決定在中心城區無償劃撥100多畝土地,用以建造岳陽大劇院。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們不應拋棄,應讓其發揚。
三、岳陽花鼓戲的傳承創新
要使得岳陽花鼓戲有所傳承就必須保護和創新,必須從民俗內涵上建立花鼓戲形態保護機制,通過多渠道對花鼓戲進行原生態保存。一個地域特定文化生態的變異決定其興衰存亡,花鼓戲要擺脫生存窘況和發展困境,在政府“生態保護”的呼聲中應打破行政區劃確立“文化區劃”,實施“文化整合”,即以文化為“區劃”整合花鼓戲資源。
此外,在保留花鼓戲傳統魅力的同時,應當找到拓展演出市場和滿足人民文化生活需要的契合點,用時代的音符傳承花鼓戲。在內容方面,花鼓戲的視角應對準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關系點,展示他們的喜怒哀樂,做到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的有機結合,從而擴大自己的聽眾群。在形式方面,建立在方言基礎上的唱腔體系需要在橫向借鑒、觸合吸收的過程中不斷吸收新元素、新思維,不斷注入新的時代精神和內涵,使得花鼓戲能以豐厚的底蘊和強烈的時代感向前發展,能緊跟時代,形成不老劇種。
在現代化的社會,花鼓戲也可以引用市場機制,通過文化經濟人運作,在一些大型演出活動中安排經典曲目。鼓勵和扶持社會力量嘗試對一些優秀的傳統曲目進行挖掘、整理,創作改編,使其適應市場需求,舉辦各類展示和演藝活動;支持教育、研究機構培養專業人才以及老藝人傳徒授藝。現在岳陽地區推出一元劇場,推動了花鼓戲的市場效益和傳播力度。群眾每次僅需花費一元錢,就可到縣城最高檔的劇場欣賞一場高水準的花鼓戲。自湖南岳陽推出這種“一元劇場”后,群眾叫好,劇場叫座。
岳陽花鼓戲是湖南地方戲曲中的一種小戲劇種,深受當地群眾喜愛。前些年,由于公共財政支持不足,公益文化活動少,岳陽花鼓戲與當地群眾漸行漸遠。今年以來,岳陽文化部門決定從落實文化惠民的高度,探索舉辦公益文化活動,即每演出一場花鼓戲,只向群眾象征性地收取一元錢票價。
“一元劇場”籌備之初,當地文化部門內部的反對聲音不小,原因是影劇院才800個座位,票全售完也才800元錢,而一場花鼓戲演出,從服裝、道具到舞美、燈光,加上演員補貼得好幾千塊錢,明顯是在賠本賺吆喝。經過探索,他們走出“政府扶持、企業參與、劇團服務、百姓受益”的一條路子,即演員義務演出,文化館和劇團再向政府和相關企業爭取些補貼與支持,保證了“一元劇場”正常運行。
活動一推出,就深受群眾歡迎。9月下旬開始以來,每次開始售票,售票廳門前排起的長隊足有100多米,800張票很快售完。花鼓戲上演時,整個劇院座無虛席,就連走廊上,墻角處,也有一些群眾或坐或站,過過戲癮。這樣的運作刺激了花鼓戲的發展和傳承,領導者應該多想出些花鼓戲發展的契機,多讓群眾接觸花鼓戲。
四、結語
岳陽花鼓戲的傳承責任是巨大的 必須爭取觀眾才是切實的目的,特別是青少年觀眾,畢竟今后的社會屬于年輕一輩。同時須知,觀眾就是劇種、劇團的生命力,占據主導地位,沒有觀眾,戲劇就失去它存在的價值。為了培養和引導觀眾,我們就要不斷豐富上演劇目,這樣它才會更加蓬勃發展。隨著觀眾的換代,審美情趣的變化,花鼓戲的表演藝術、風格樣式,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這樣才會與當今審美視角跟進,其受眾者也會越來越廣泛,相對的其傳播的分布更加廣闊,傳播源也會源遠長流。
參考文獻:
[1]劉如曾.從事戲曲音樂工作十年——兼談學習傳統,運用傳統問題[J].音樂研究,1999(02).
[2]施正鎬.評劇唱法結構研究[J].戲劇研究,1985(02).
[3]譚真明.湖南花鼓戲音樂[M].曲阜:曲阜師范大出版社,2007.
[4]花鼓戲常用曲調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
[5]王云玲.淺淡戲曲音樂[J].北方音樂,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