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強
摘 要:永年吹歌是永年當地最具特色的藝術表演形式,永年吹歌以吹管樂器為主,以打擊樂和弦樂為輔,因吹奏曲目大多為戲曲和民歌的唱腔,因此而得名“吹歌”,永年吹歌的歷史十分悠久,但具體起始于哪個年代,尚缺乏足夠的考證。
關鍵詞:永年吹歌;演奏技巧;樂隊編制;藝術價值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9-0141-01
一、吹歌的歷史背景
永年吹歌又被稱作為永年鼓吹樂,是永年當地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在河北省的廣大地區,每逢正月十五元宵節,百姓都以“鬧灶火”慶祝豐年,穿街過巷進行表演,成為人們慶祝一年成就的盛會。這“鬧灶火”其中就包括民間吹歌。
由于在封建社會吹歌藝人受到了極大的歧視,所以,尚未發現關于他們的記載,因此,永年吹歌的具體的起始年代尚未得到足夠的證據加以考證。現今只能跟據民間藝人代代相傳,口碑傳說來了解吹歌的歷史。根據當地吹歌藝人所講,永年吹歌的形成和發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隋末時吹歌的興起;明清時的成熟期;吹歌活動的紅火期在清代末年至民國和解放前;解放后到文革前,吹歌進入了繁榮期;文革中的冷落期;八十年代至上世紀末的熱烈期;最近幾年的相對衰落期。
二、吹歌的主要內容
1.吹歌的演奏曲目。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曲牌與曲目的多少,以及它的特色性,是這個藝術類別最顯著的特點,也是區別其它同類藝術形式最大標志。永年吹歌是一種獨立的藝術樣式,眾多的曲牌大致可以分成三大類:雜牌曲、套曲和咔戲。在吹歌演奏中最主要是以吹奏曲牌為主。據不完全統計,永年吹歌的各類曲牌大約有50余種、曲目200余個,其中有喜有悲,適合各種場合環境的演出。
2.吹歌的演奏形式。永年吹歌是一種獨立的民間吹奏表演形式,本身可以組成一個完整的藝術演出,完成藝術的展現和情感的表達。同時,也可以用于戲曲及抬花桌、高蹺等其它民間藝術形式的伴奏。獨特完整的演奏形式,是永年鼓吹樂另一個主要特質。在演奏組成方面。傳統上,永年鼓吹樂的演奏人員組成多少不等,也可以六、七人,亦可十余人,再多可以達到數十人同時演奏。在世代傳承中,根據吹奏的基本需要,一場完整的演奏一般以六到八人為宜,所以民間有“七緊八慢蔫了九”之說,即七人有些緊,八人有些滿,九人有些多的意思。演奏時有主有次,有獨有合。
3.永年吹歌的演奏技巧。傳統的永年鼓吹樂演奏,一是展現它的演奏曲目、演奏風格,二是展現它的形態與技巧。演奏形態與技巧本身成為永年鼓吹樂一個主要的藝術元素。安靜沉穩。傳統的永年鼓吹樂以坐吹為主,無論文樂還是武樂都是坐著演奏,特別是主吹,基本保持瞇目向上的姿態,靜穩少動,樸實無華,特別是一些造詣較高的鼓吹樂演奏者,不以花哨取寵,在靜穩中傳達出豐富的音樂內含。
靜中有動。安靜沉穩是永年鼓吹樂演奏的外在形態,但在演奏中,要求演奏者有足夠的爆發力,延續力。在整體演奏中,一般以緩弱進入,逐漸遞進,突然爆發,充斥一種內在的粗獷、勁爆,比如《慢贊子》、《爬山虎》等,也有以勁爆開始,漸次舒緩的,如《永年棒槌》等。這一切都體現出永年鼓吹樂獨特的演奏風格。
講究技巧。永年鼓吹樂演奏者一般都是自幼習之,特別是在氣息的調節運用方面,都有著很高的技巧基本功。
三、永年吹歌的傳承
永年吹歌傳統上以家族世代相傳為主,一般是父傳子,舅傳甥,較少向外傳承,接受傳承的也主要是男性。到近現代以來,傳承逐漸開始廣泛,界限不再嚴格,女性學習者也多了起來。在長期的流傳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五大家族,即五大流派,各有自己的演奏特色,即尚古村的姚家、龍曹村的周家、龍泉村的劉家、名關南街的劉家、界河店村的劉家。有的善于獨奏,有的善于合奏,有的善于咔戲。在曲目演奏上也有不同的側重。傳承時間最久的當屬姚家,在永年縣文化保護局保留有比較完整的近代傳承譜系表。
四、永年吹歌的生存現狀和發展措施
作為傳統的民間音樂形式,永年鼓吹樂產生、流傳于民間,發展、繁盛于民間,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這就為這種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及土壤,幾百年來,從總體形式,以及基本元素方面,基本上保持著正常的存續。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經濟方式的改變,特別是近幾十年來各種文化樣式的豐富,永年鼓吹樂的傳承主體(演出者)的生存觀念和生存機會有了更大的空間,以演出謀生的原真性目的有了較大的變化,造成其以往淳樸的存續環境受到挑戰,直接影響到該藝術的良好傳承。
五、結語
永年吹歌是一種獨立的藝術樣式,是具有顯著地域特色的民間文化,有很多藝人世代從事吹歌演奏并以此為生。目前在永年境內從事吹歌的班隊近60個,上千人直接或間接從事吹歌藝術,并成為其收入的重要來源,從中受益。永年吹歌在全國有著巨大的影響,有眾多的永年籍表演藝術家在全國藝術院校和專業表演團體從事教學和演出,并延伸到了國外很多國家,以及眾多的報刊雜志等媒體進行過大量的報道介紹,永年吹歌在全國有著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李建林,蘇娜,齊江,王娟娟.河北傳統器樂[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袁靜芳.民族樂器[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