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東+傅桂濤

摘 要:工業設計教學理論與實踐在注重學生理性知識的培養同時,更要重視感性知識的教學價值,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提升感性知識的含量,對工業設計專業學生的培養和發展有更加深遠的影響。本文通過解析課堂教學中感性知識的傳播、接收、形成、共享機制,提出可從情境模擬教學、觀摩模仿教學、實踐交互式教學等教學模式和策略展開課堂教學。
關鍵詞:工業設計;感性知識;理性知識;感性知識教學
中圖分類號:TB4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29-0201-02
一、前言
工業設計學生設計知識構成中不僅有理性知識,更重要的還有感性知識,針對當前工業設計教學中偏重理性知識的教學,本文重點探討感性知識的課堂教學模式。
工業設計課堂教學中感性知識的轉移與形成機制如圖1所示,課堂教學中感性知識的傳播與接收過程為教師以個人的經驗、感悟等將知識通過備課外顯為課件,教材,語言,視頻,PPT、等形式在課堂教學情境中傳達給學生,學生對這些內容結合個人已有的感性知識進行理解,類比,模擬體會,最大限度的將教師外顯的知識內隱為自己的感性知識,積累自己的感性知識。此外在課堂上,不同學生感知程度與角度等不同,在以個體或團隊的實踐與交流也可以促進感性知識內化積累。根據課堂感性知識轉移與形成特點,感性知識的教學可采用采用情境模擬教學、觀摩模仿教學、實踐交互式教學等三種教學策略。
圖1課堂教學中工業設計感性知識轉移與形成機制
二、情境模擬教學
情境模擬教學是相對于感性知識傳遞過程中的教學環境而言,指的是教學內容將來在什么樣的物理環境中應用,就模擬什么樣的情境教授與學習,盡量還原教學內容的真實環境,從而讓學生能更為真切的感受工業設計各方面的內容,學生通過已有知識與教學情境的互動獲得和鞏固新的感性知識。情境模擬教學分為實際情境模擬與虛擬模擬情境兩種模式。實際情境模擬是指模擬出真實的物理環境展開教學,如在油泥模型制作課程的教學中,可仿造實際模型公司布置安排油泥模型制作室,學生進出制作室規范、工段的安排、工作日志、制作流程與方式、工具箱領用與歸還程序都依照實際工作情景展開。學生就像是學徒、教師就像是師傅,在教師口傳身授的指導下,在真實情境中,學生積累形成自身扎實的感性知識。
受時間、空間、經費等條件的限制,如果一門課程的所有內容全都進行實際情境教學,顯然是不現實的,這種情況下則可以采用虛擬模擬情境教學的方法,在課堂上營造特定氛圍與感知環境,讓學生在感性知識的教學過程中產生代入感,從而讓學生感受教學知識內容所處的情景。如講述《工業設計史》中的工藝美術運動時候,則可結合觀看反映時代背景的影片,比如以《簡愛》《名利場》等影片的片段展示的社會場景、生活物品,服飾裝束、室內裝飾等為線索,讓學生直觀的體會18世紀英國的社會環境與人們的生活狀況,進而引導學生理解分析工藝美術運動產生的原因、形式、特點等內容。
三、觀摩模仿教學
觀摩模仿教學是指通過教師安排去工廠觀摩、現場示范、電腦模擬演示等活動,學生模仿活動中的技巧、方法、程式等行為的教學模式。學生通過觀摩模仿,在腦海里形成教學內容的操作與行為情景,并建立形成自己的行為模式,從而內隱為自身的感性知識,習得之后可運用于示范教學內容以外的類似內容與情境中。
如《材料與工藝》中金屬材料鑄造工藝時,帶則可以以與學生生活比較貼近的產品部件比如汽車輪轂、收集后殼等零件為背景,帶領學生參觀其加工流程與方法,讓學生直觀的體會汽車輪轂的加工環境與流程,進而引導學生理解和分析金屬鑄造中原料選用,設備選用、精煉熔化,磨具形態、安全要點,表面處理等知識內容。那么在今后設計產品時,一旦用到相關材料加工成型,學生則會浮現該材料的鑄造工藝,進而探索思考產品造型與結構,設計出與工藝匹配的成熟與合理產品方案。再比如,手繪表達類課程中,現有的教學基本上都是讓學生自主照著參考書模仿居多,教師的示范演示較少,殊不知參考書上呈現的是表達的最終結果,學生對其過程、線條運用、色彩使用、透視角度選擇等都無從感知,在課堂上以自己的純粹摸索居多,就出現了對著參考書繪制一幅效果圖時往往要花很長的時間,看似效果不錯,但一門課程畫不了幾幅效果圖,特別是課程結束后,繪制自己的設計方案時,大部分同學的表達效果都不甚理想。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在每次課堂上積極展開示范教學,不斷的現場示范講解或者將自己的示范制成視頻講解,那么學生的模仿就有的放矢,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也能夠更深入的思考一張空白的紙如何演變成一幅逼真的產品效果作品,通過的理解與模仿強化,形成自己的表達技巧與技法,也在自己設計產品時更好的表達方案效果。
四、實踐交互式教學
實踐交互式教學是指充分調動教學活動中教學要素與信息在師生、生生之間流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討學習的實踐操作和相互交流,互為提高的教學模式。教師通過安排真實有意義的教學活動、材料、環境來指導學生激發目標、思考問題、操作過程,以課堂中“實踐——交流——互動”形式,讓學生構建起對所學知識體驗與理解。
以《產品造型設計基礎》造型意象概念提取為例,可在明確學生團隊造型對象目標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用口語報告形式幫助學生記錄造型目標對產品造型的思考過程,口語報告完成后,則引導學生先分別獨立分析記錄的報告內容,然后團隊內部融合交流各自分析的思考過程與結果,在實踐與交流中找出對象想法與偏好,提取最具有代表性與發展方向的造型概念。在造型方案設計時指導學生以提取的造型概念為原點,用圖解思維的形式表達每次想到的造型方案,并以思維導圖的方式記錄方案設計過程,這樣從原點開始,到不同時段思考設計的方案構成一個樹狀結構圖,則在方案討論時團隊內部成員之間、團隊與教師之間能比較清晰的表達與交流、學習各自的實踐、思考、設計、的心路歷程。并且團隊內不同的學生結合各自生活背景、學習經驗、知識維度,從不同的角度與思考過程對同一個概念發表見解和表達設計方案,達到感性知識的碰撞、交流與共享,大家共同提高。
五、結語
感性知識教學的提出對工業設計的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傳授顯見的教材中的理性知識,還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感性知識儲備,根據所授課程的目標與特點,合理安排教學過程,將自己的經驗、體會、認知、技巧等感性知識通過口語、圖示、視頻、演示等各種讓學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外顯出來,幫助學生在適宜的教學情境,良好的課堂氛圍中接收、積累感性知識,提高創新設計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