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麗
【摘 要】慢性病是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主要由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引起。在《內經》"治未病"的思想的指導下,通過調攝情志、調節飲食、適宜運動、順應四時陰陽、中醫護理技術等中醫護理方法指導社區居民建立良好生活方式,能有效地預防慢性病的發生和發展,提高社區居民的健康水平。
【關鍵詞】治未病;慢性病;中醫護理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疾病譜的變化,由不良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導致的慢性病發病率顯著增加,既威脅居民健康,還導致病痛、傷殘和昂貴的醫療費用。預防和控制慢性病發生和發展的關鍵是改變不良的生活行為方式,這也是社區護理工作的重點。早在兩千年前,《內經》就已經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與慢性病以預防為主的思想一致。本文通過闡述《內經》中"治未病"思想的內涵及具體的應用,發揮中醫護理的優勢,指導社區居民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預防慢性病的發生和發展。
1 治未病思想的內涵
“治未病”一詞最早見于《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并在《素問遺篇·刺法論》提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和《素問·評熱論》“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強調正氣是疾病的決定性因素。后世醫家對“治未病”思想和保養正氣的方法行了大量的論述,并提出了具體的預防措施。如《金匱要略》曰:“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 提出要注重養生,保養正氣,預防疾病的具體措施。
2 “治未病”思想在社區慢性病護理中的應用
2.1 調攝七情,精神內守
七情是人類對外界事件及機體內環境變化產生的情緒、情感反映及認知過程,屬正常精神活動范圍。《素問·天元紀大論》曰“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說明七情是臟腑活動的產物。如果七情反應過于強烈、突然,或消極的情感活動持續過久,就成為致病因素,導致疾病發生。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說明七情過度,常可傷及內臟,并在《素問·舉痛論》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進一步說明七情過度,還可導致氣的運行失常。如年老氣血虧虛之人,如遇憂思惱怒,可致氣血再衰,氣虛則血行不暢,腦脈瘀阻,腦髓神機受損而發為中風。因此,年邁體虛之人,尤應重視調攝情志,做到《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的“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各行各業壓力無處不在,人們應學會“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 即胸懷寬廣,少私寡欲,隨遇而安,有利于氣血調和,五臟安和,卻病延年。
2.2 飲食有節,謹和五味
飲食物是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活動的基本物質基礎,正如《素問·平人氣象論》曰“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食物具有寒、熱、溫、涼四種屬性和酸、苦、甘、辛、咸五種味道,根據食物的四性、五味特點及人體陰陽盛衰的情況,給予適宜的飲食既可補充營養,又可調整陰陽平衡,防止疾病發生,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如果五味偏嗜,就會損傷五臟。《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因此,人們應該遵循《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提出的“食飲有節”原則,做到以下幾點:1)食量適宜,避免暴飲暴食或攝入不足。否則《素問·痹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2)飲食宜合理搭配。《素問·臟氣法時論》提出“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說明食物應多樣化,谷、果、肉、菜應合理搭配,并且四性或五味也要調和。3)飲食宜冷熱適宜,生冷之物損傷腸胃,《靈樞·肺傳》曰“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而且容易傷肺,《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形寒飲冷則傷肺”。第四,應因人、因時和因地制宜。體質屬寒者,宜食熱性食物;體質屬熱者,宜食涼性食物,忌辛辣煙酒。春季以疏肝養肝為主,忌酸澀;夏季以祛暑生津為主,忌貪食生冷、油膩之品。西北高原地區,氣候寒冷干燥,宜食溫陽散寒,生津潤燥之品。
2.3 勞逸適度,和于術數
勞和逸都是人體的基本生理需要,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指出:“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適度的活動有利于暢通氣血,活動筋骨,增強體質;適度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和腦力。過勞包括體勞和房勞,會傷及臟腑,成為致病原因。《素問·宣明五氣篇》中提出“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老年人氣血漸衰,尤應注意勞逸適度,慎防勞傷。過度安逸,肌肉筋骨活動過少,使人氣血運行不暢,脾胃消化機能減退,常引起食欲減退、身體軟弱無力,抵抗力下降。同時筋骨肌肉日久不用,必然會“用進廢退”,肢體痿弱無力或肥胖臃腫,動則氣喘、心悸。因此加強鍛煉,持之以恒,促使血脈流通,關節靈活,氣機條暢,就能收到內以養生,外以卻惡的效果。我國古代的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導引術、吐納法、氣功等都是鍛煉的好方法。另外,也可以結合自身的愛好和體力狀況,選擇游泳、跑步、健身操、登山等運動項目加以鍛煉。
2.4 順應四時調陰陽
中醫學的整體觀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的生理功能,必然會受到自然變化的影響。《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說明四時陰陽的消長變化是萬物生長發育的根本,人們應順應四季氣候的變化特點,調節作息時間、情志活動、飲食安排、形體活動,使之與自然界的陰陽有序消長、萬物生長收藏相統一,達到補養真氣、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目的。以夏季氣候變化為例,“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宜晚睡早起,順應陽氣的生長。夏應心氣,暑性炎熱,易于耗氣傷津,損傷心陽,故夏季宜多食清心瀉火,清熱解暑之品,如苦瓜、菊花茶、綠豆湯、赤豆湯、酸梅湯等,切忌因貪涼而暴食冷飲、冰水、生冷瓜果等。鍛煉宜在清晨或傍晚氣溫較低時,不宜過于激烈,以防耗陰傷陽。情志宜積極進取,勿生懈惰厭倦之心,以使陽氣宣散于外。若逆之,就會發病,如“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2.5 施術用藥,養生保健
根據中醫“藥食同源”的理論,中醫還有服用藥膳的傳統。藥膳是指以藥物和食物為原料,經過烹飪加工制成的一種具有食療作用的膳食。“寓藥于食”, 根據個人體質,辨證施食,既可以發揮食物的營養價值,又可以調節體質,起到防病治病、保健強身的作用。中醫護理技術,如拔罐、艾灸、針刺、穴位按摩、耳穴貼壓、中藥熏洗、中藥灌腸、中藥離子導入等是中醫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具有條暢氣血,疏通經絡,調節臟腑,增強正氣,預防疾病的功效,因其具有簡、便、驗、廉、效的特點,深受群眾的喜愛,尤其適合在社區開展應用。
3 治未病思想在社區慢性病護理中的意義
中醫治未病思想源遠流長,內涵豐富,通過精神調攝、飲食、運動、等養生保健方法和手段可以消除或減少慢性病的危險因素,維系人體的陰陽平衡,達到氣血調和,維護“精神內守,真氣從之”的健康狀態和“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疾病預防目的。因此,我們應該加強“治未病”思想的研究和宣傳,開展適合社區居民需求的“治未病”工作模式和方法,制定個體化中醫護理干預措施,最大限度發揮中醫藥在預防慢性病方面的潛力,讓中醫藥為人類健康事業發揮應有的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