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燁敏
摘 要:自從新課程標準頒布后,學生課堂插話的頻率有所增加。學生在課堂上插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建議根據不同的插話類型,藝術地處理學生課堂插話現象:鼓勵內容切題的無意插話,引導有意卻跑題的插話,提倡有意卻不跑題的插話,“消滅”惡意的插話。
關鍵詞:課堂插話;插話原因;插話影響;應對策略
在課堂教學中,許多老師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正當按教學計劃有條不紊地講課時,忽然有學生舉手,并問些相關的或不相關的問題。教師對于學生課堂插話也有兩種不同的態度:一是當場制止,二是為學生答疑解難。雖然拒絕學生插話的現象在全國各地相當普遍,但廣大教育工作者在允許學生課堂插話方面也開始有新的認識。
一、學生課堂插話的類型
課堂插話是指在正常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師話輪結束前就開始講話,即學生為了取得發言權而打斷教師講課的行為。
我們可以將學生課堂插話分為:
1.內容切題的無意插話。
2.有意卻跑題的插話。
3.有意卻不跑題的插話。
4.惡意的插話。
二、學生課堂插話的原因分析
老師講課過程中突然遭遇學生插話是一個普遍現象,出現學生插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不同的插話有不同的原因,其中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學生心理渴求的表現
課堂上的學生在老師講課時,通過自己的積極思考,對于自己理解了的知識,會情不自禁、身不由己地脫口而出,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出現插話行為。
(二)積極思考,勇于質疑的表現
學生在上課時會出于好奇或對知識的不同理解而提出問題,其實這也是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勇于質疑老師答案的良性插話。
(三)出于不滿或報復心理,以此宣泄情感
課堂插話的學生由于某種原因,跟任課老師或者是同班級的學生干部產生摩擦、發生沖突,心懷不滿,他們就故意在課堂上搗亂,大聲插話,目的是為難教師,或給班級干部的工作帶來麻煩。
(四)吸引師生的注意,以顯示自己的存在
在課堂活動中,其他同學都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課,而有些同學卻覺得無聊,于是,他們就通過在課堂上起哄或者取笑老師,吸引其他同學的注意力,以顯示自己的存在。
三、學生課堂插話的影響
有關研究顯示,允許學生課堂插話不但對學生,而且對老師、對于整個教學過程和結果產生的裨益明顯大于其所可能帶來的上述負面效應,允許學生課堂插話帶來的裨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插話有利于學生質疑問題
每個人都有說話的權利,作為教師不能阻止學生課堂插話。老師應該提倡學生在課堂上插話,讓他們對問題有不同的看法,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又收到了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學生插話有利于實現教學良性互動
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上看,學生課堂提問、插話有利于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有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三)學生插話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
插話有助于學生內心疑問的釋放,緩解內心的焦慮,也有助于學生和教師的交流,促進師生關系和諧發展,以達到“教”“學”相長,共同進步。
(四)學生插話促進教師的自身成長
學生的插話對教師自身成長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利用學生插話訓練教師隨機應變的能力
教師備課只能備大概的思路,不可能備課堂上的每一句話。因為每個學生的思維是不同的,因此,教師要有一定的隨機應變能力。
2.利用學生插話促進教師不斷反思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應該成為自覺的反思者,能對自己的教學持一種批判的態度,并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映,及時反思。
四、教師拒絕學生插話的原因及對策
(一)教師拒絕學生插話的原因分析
關于教師拒絕學生課堂插話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傳統儒家學說對教師權威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
2.工作量大導致備課不細。
3.教師知識貧乏杜絕學生插話。
(二)學生課堂插話的應對策略
學生課堂插話是一個普遍現象,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插話,采取不同的應對策略。對于學生們創造性的插話,教師應提倡并鼓勵,而其他的插話就另當別論。這主要包括了以下的幾種情況:
1.對于無意插話的學生,教師要盡量保持他們聽課的積極性,可以當即對此表示肯定,鼓勵學生敢于積極發言,同時告訴學生在課堂上如何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2.對于有意插話卻跑題的學生,老師要藝術地處理,不可急于批評指責。
3.對于有意插話卻不跑題的積極思考,教師要極力提倡。
4.對于惡意的插話,教師盡可能地不要讓惡意發揮作用,要把它消滅在萌芽狀態。
總之,新課程標準提倡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倡導教師角色的轉變,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因此,在這種寬松、融洽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插話也是無可非義的,教師應該藝術地處理插話現象,對于不同的插話,采取不同的措施,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變“一言堂”為“群言堂”,變封閉式教學為開放式教學。
愿每一位教師都能善待學生的“插話”,讓學生擁有自己的聲音,擁有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課堂。
參考文獻:
[1]馬憲余.課堂“插嘴”斷想[J].當代教育科學,2003(14).
[2]王麗琴.小議“舉手”與“插嘴”[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