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婷
摘 要:數學課外閱讀對于培養和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提升學生數學素養、提高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等方面都有重大意義。結合平時在教學中開展學生數學課外閱讀的實踐,從數學課外閱讀的必要性、數學課外閱讀的現狀以及策略等方面闡述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課外閱讀的習慣。
關鍵詞:數學;課外閱讀;現狀;興趣;策略
數學是人們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隨著創新時代的到來,社會對數學的要求越來越高。新課標也明確指出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多處強調了“閱讀”“積累”和“數學應用意識”。數學是一種語言,是一種高度概括、簡潔精要,甚至有時常常是精心設計的語言。而語言的學習是離不開閱讀的,所以數學的教與學也離不開閱讀。單憑課堂上學習數學知識,信息量和時間都是非常有限的,還得依托豐富多彩的數學課外閱讀活動,以促進小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課外閱讀習慣呢?筆者從以下方面展開研究:
一、小學生數學課外閱讀的必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長期以來,內容瑣碎,枯燥乏味,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一直困擾著小學數學教育。大量的概念、定律、應接不暇的題海訓練,名目繁多的考試成了數學學習的主旋律。小學生在這種枯燥無味的學習中,不但沒有解惑明智,反而喪失了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怎樣讓學生愛學,樂學,并通過數學的學習真正達到提升數學修養和能力的目的,真正領悟到數學學習的真諦,真正學以致用?這就需要建立新型數學課堂結構,把數學閱讀引入數學課堂。當學生在“數學閱讀的海洋”里遨游時,欣賞著古今中外建筑的對稱美,感受著“黃金分割術”“圓周率”的精妙,學習著華羅庚、陳景潤的孜孜不倦,見識著《九章算術》里豐富多彩的內容……久而久之,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日益濃厚,探索之心漸漸增強。
2.有利于豐富學生對課本知識的理解
現代數學理論認為,數學活動就是“用數學”的具體體現,其核心就是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動中,把數學知識發現和“再創造”出來,并能靈活地實踐運用到生活中。通過數學課外閱讀,豐富了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鍛煉了思維,提高了數學運用的能力。
如《認識分數》一課中,我組織學生通過課外閱讀,查閱資料,交流討論,領悟分數概念。
生1:分數的歷史:人類歷史上最早產生的是自然數(正整數),以后在度量和平均分時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數的結果,這樣就產生了分數。
我國古代有許多關于分數的記載。在《左傳》一書中記載,春秋時代,諸侯的城池,最大不能超過周國的1/3,中等的不得超過1/5,小的不得超過1/9。秦始皇時期,擬定了一年的天數為365又14天。《九章算術》是我國1800多年前的一本數學專著,其中第一章《方田》里就講了分數四則算法。
生2:分數可以表示成一個除法算式:如二分之一等于1÷2。其中,分子1等于被除數,分數線“-”等于除號,分母2等于除數,而分數值0.5則等于商。
生3:我從鋼琴音符中發現了分數,如4分音符就是四分之一個全音符。
生4:我從國旗中發現了分數。(列舉了多個國家的國旗,并說出從中發現的分數。)
生5:通過閱讀資料,我發現世界上有1/3的人說漢語。
…
當孩子們匯報交流這些關于分數的資料時,孩子們的表情時而驚訝,時而喜悅,時而不解,時而領悟,正是課外閱讀,開闊了他們的視野,讓他們從課本走向生活,又從生活回到課本,而這個來回的經歷,使他們收獲的不僅是知識和能力,更是一種對數學的深刻理解和熱愛。
二、小學生數學課外閱讀的現狀
1.數學課外閱讀材料單一
提到數學課外閱讀材料,很多孩子會把《奧數讀本》《一課一練》《金三練》《密卷》等五花八門的教輔材料看作唯一的課外讀物。孩子們徘徊在茫茫的題海中,基本沒有接觸那些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數學課外閱讀材料。學生總是片面認為教輔材料就是課外讀物。這樣的課外閱讀,學生根本無法體驗數學閱讀的樂趣,也無從談起培養數學課外閱讀的習慣。
2.缺乏必要的數學課外閱讀方法指導
學生對數學閱讀的理解有所偏頗,平時接觸的數學讀物又比較少,再加上數學語言符號化,陳述既抽象又嚴謹,邏輯性強的特點,決定了數學閱讀不同于其他閱讀。作為一名數學老師,要創造條件,積極引導,讓學生通過數學課外閱讀,親近數學,了解數學,喜歡數學。
三、培養小學生數學課外閱讀習慣的策略
1.營造氛圍,促進數學課外閱讀
首先,在每學期第一次家長會上做好動員工作。在家長會上,讓家長充分了解數學課外閱讀,動員家長保證陪孩子閱讀的時間,讓家長知道陪孩子閱讀陪的不是時間而是責任,讓家長明白孩子數學能力的提升還要靠大量閱讀和理解。
其次,充分利用學校網站、班級博客、圖書角、紅領巾廣播、黑板報等,以學生喜聞樂見、耳熟能詳的“數學知識”作為內容,主動傳播,形成強有力的視覺和聽覺的“數學文化”磁場,讓學生時刻能感受數學的魅力,形成良好的閱讀氛圍。
2.內外結合,帶動數學課外閱讀
與以前統一使用的義務教育教材進行比較,目前使用的各版本小學數學新教材變化最大的就是增加一些閱讀材料,如“數學萬花筒”“你知道嗎?”“動手做”等。這些材料使學生了解到數學知識的產生與發展源于人類生活和生產的需要,體會到數學在人類進步中的作用,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而對于這些材料的閱讀,僅僅依靠課堂的幾分鐘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教材呈現的材料是典型的、片斷的,根本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更多大量、豐富的數學材料,需要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完成。在教學中,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內容確定課外閱讀的主題,使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有明確的目標和任務。
蘇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認識方向》中第二課時后面安排了閱讀“你知道嗎?”第三課時后面安排了“動手做”的材料,旨在教孩子用多種方法辨認方向。學完這個單元之后,我安排了一次以“生活中如何辨認方向”為主題的課外閱讀,孩子們課后查閱了相關資料。孩子們圖文并茂地向其他學生介紹了自己的方法,如觀察日出日落,等高線法,利用鴿子辨別方向等等,學生閱讀后大大開闊了視野,知道了辨認方向的方法原來有這么多。這些閱讀材料,如果教師只通過課堂十分鐘干巴巴的介紹,不依靠學生課外閱讀,根本無法達到預期教育效果。教學時可以提前讓學生查找、閱讀相關內容,并把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整理出來。有了充分的準備,學生在課堂中不但可以交流閱讀材料的來源、搜集資料的方法和自己喜歡的網站,而且還可以和同學分享閱讀的快樂,氣氛活躍,課堂彌漫著濃厚的文化氣息。endprint
3.指導方法,推動數學課外閱讀
(1)讀什么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學會讀各方面的數學書籍,然后從所讀的內容中選取有意義的作為學生數學課外閱讀的首選材料。如對于低年級學生,我們可以選擇一些畫面漂亮、情節生動、內容淺顯的材料來讀;中年級則可以選擇一些童話類型的數學閱讀材料,讓學生在讀童話故事中學會數學知識,感受到數學的奇妙;高年級則應選擇一些有一定情節、思維含量稍高,對孩子數學學習有一定沖擊力的閱讀材料,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數學的美、奇、妙等。
(2)怎么讀
學生一般會選擇一些趣味性強、帶有一定故事情景的文章閱讀,對于側重知識的文章就會一帶而過。所以,教師有必要結合學生的閱讀材料進行方法指導,既取得閱讀的效果,也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動口: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數學閱讀同樣需要對數學知識反復咀嚼,準確理解。如“解方程六步曲”“分數與百分數的區別”等概括性的小文章,就鼓勵學生大聲讀、反復讀,讀懂為止。又如,“大于號小于號,開口朝著大數笑”等一些朗朗上口的順口溜,也鼓勵學生大聲讀、反復讀,讀出其中義,品出其中味。
動手:一動筆圈畫,教會學生運用各種符號表示不同的意義,做到自我閱讀理解、掌握心中有數;二動手操作,指導學生邊讀內容,邊動手實踐,通過親自拼、折、擺、觀察、比較、體驗,感悟新知,深刻理解;三動筆練習,對類似一題多解、巧思妙解的例題可以先讀,讀了再練,讀練結合,容易領會其中奧秘。學生嘗試這些閱讀方法后,閱讀能力提高了,能讀懂文章了,享受到閱讀的快樂,當然就更愛閱讀了。
4.開展活動,實踐數學課外閱讀
一池清水,只要擊拍,就會產生陣陣漣漪,孩子的課外閱讀,也只有不斷地尋找一個個激活點,才能產生一次次新的激勵,形成一個個新的臺階。組織各項平實而豐富的活動作為孩子們課外閱讀的“激活點”,是學生閱讀的“催化劑”。
(1)數學游戲
數學謎語在教材中很少見到,但是學生能從數學課外讀物中看到,如:“并駕齊驅”是“平行”,7/8是“七上八下”,1,2,5是“丟三落四”等,數學謎語以簡短、有趣、形象的特點,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些活動不但可以培養孩子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而且在鞏固知識、訓練思維品質等方面,都能起到促進作用。
此外,“算24點”“玩轉七巧板”“數學連連看”等都是孩子喜歡的數學游戲。這些游戲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都可以開展。
(2)主題競賽
教學指導學生將閱讀搜集的資料做成展板,黑板報,展示交流。引導學生記錄閱讀資料,如做成剪貼本、數學小報,寫數學日記等,逐步讓學生學會閱讀數學的方法,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中豐富數學知識,拓展解題思路,提高思維能力,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開展主題競賽,評比“閱讀小能手”,比比誰搜集的資料新穎獨到。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們的建議》中指出:“課外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沒有課外閱讀,也就沒有風和帆。閱讀就是獨立地在知識的海洋里航行。”的確,人才源自知識,而知識獲得與廣泛的閱讀積累是密不可分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及早引導學生去正確面對紛紜繁雜而又豐富多彩的閱讀世界,博覽群書,開闊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不斷提升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從而使學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長,潛能得以充分發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