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忠
摘 要 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已受到社會各階層不同程度的廣泛關注。這為職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關鍵詞 認知失調理論 職業教育 德育工作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識碼:A
職業教育與普通中學相比,有它自身的特性。其中,較明顯的體現在學生的文化基礎層面。職高生大多中考成績不理想,基礎較差。在學習上,顯得興趣不濃,學習主動性不夠。久而久之,有一部分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其學習心理上呈現出疲倦、淡漠甚至退縮。在“學習方面”得不到有效的潛能發揮,于是借助其它行為方式尋求心理的平衡。難免會發生一些違反日常行為規范的事情,出現許多不良行為,這些給德育工作提供了挑戰的空間。同時,學生的德育工作積極有效的得以展開,真正“以人為本”,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或潛能,對學生的厭學心理與不良行為的矯正都是極為重要的。
1德育工作的目標與困惑
班級是學校的基層組織,是最重要的細胞。職校由于其教育對象的特性,加之人們對職校的傳統觀念中的“偏見”,對班級德育工作目標有一定的模糊,產生一些困惑。結合個人的工作實踐,我將職校班級德育目標定為三點:
1.1以德育為契機,促使學生習慣養成
有些職校生在初中時候,學習上馬馬虎虎,這種學習態度與生活上的散漫作風有時是一脈相承的。因而,個人習慣的養成特別重要,包括學習習慣與生活習慣。良好的習慣本身就是優秀品質的表現。
1.2以德育為突破口,發展學生非智力因素
現代教育理念認為,非智力因素:情感、態度、意志等在人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不亞于智力因素。許多職校生由于非智力因素存在不足,對學習沒有積極的情感投入,且遇到困難意志不強。反映在行為方式上,有偏激、易沖動的特點,呈現為不穩定的心理特性。
1.3以德育為窗口,輻射學生的心理健康
德育與心理健康密不可分。傳統的德育觀僅以德育為單純的道德教化,易流于形式。而現代教育認為,人是完整的生命個體,是獨立的生命世界。德育不是簡單的道德說教,而是以學生的心理為依據,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引導學生走出錯誤或迷失的心理圈,培養其健康的人格意識,成為和諧、發展的現代中學生。
上述德育的現狀能否改進,德育目標能否實現,還得落實于教育主體的學生上面。在擁有既定目標同時,也存在具體的實踐問題。從問題的歸因來說,最需要面對的是學生對不良行為缺乏應有的認知。如:學習時精神渙散,逃課上網,教室內穿拖鞋,亂扔垃圾,不合理消費等,經老師的多次教育,換來的卻是學生的抵觸情緒,逆反于教師的“苦口婆心”。學生的許多不良行為習慣,都與認知態度有關。一個人對事物的認知態度影響著他的情感、思想與心理體驗。要改變學生的不良行為,就要從根本上調節他的認知態度。這為認知失調理論提供了應用空間。
2認知失調理論及應用
2.1理論背景
認知失調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提出來的,主要研究認知各元素之間的關系。認知是態度的一部分,我們總試圖使認知彼此一致起來。否則,就產生認知沖突。而解決沖突的過程就是態度改變的過程。
如果一個認知與另一個認知相對立,這兩個認知關系即“失調”。人們由于失調而體會到一種不愉快的驅力狀態,個體會產生減少或消除這種壓力的動機。
簡言之,認知失調越大,內在壓力越大,態度的改變也越大。通過促使學生認知失調,從而使學生產生態度改變。
2.2應用啟發
認知失調理論啟示我們:在學生出現不良行為需要改變時,我們可以用溫和的勸告,使學生已有的態度同行為產生失調,從而改變態度,使正確的態度得以內化,外在的行為得以矯正,達到教育的效果。
在傳統的德育工作中,我們經常用試圖說服學生的方式迫使學生接受我們的教育思想,效果甚微。學生一時口頭接受,不久在行為上又重復那些不良習慣。一些教師在幾經教育無成效后就失去信心,對學生采用不聞不問的冷態度。
在面對學生的不良行為性質不很嚴重,或常規教育效果不顯著時,不妨運用一下認知失調理論,用與學生行為不一致的態度,使學生心理產生認知失調,自愿改變自己的認知態度,從而改變外在行為。
2.3教育案例
元旦前一周,學校要求參加表演的同學自備表演服裝。一天下午,班長跑過來說,班內有七個同學曠課,即六個準備參加表演的女生,再加一個男生。當時,我非常氣惱,就守在學校門口,想逮個正著。
過了一會兒,七個人有說有笑的從門邊進來,看到我吃了一驚,立即停止了說笑。一女生上前怯怯地告訴我她們買表演服裝去了,還請一個男生前往挑選。因為一時沒買著合適的,所以曠了一節課。我本想嚴厲的批評一番,理智告訴我要冷靜:她們是為集體活動遲到的,她們學習上雖散漫,但文娛上的愛好也是個閃光點啊。平靜后,我說了幾句:“我理解你們對這次表演的投入,這說明你們的集體感很強,如果你們在學習上也能這么投入,那該多好!”說完,微笑了一下,便走開了。當我回頭看時,發現這些學生的臉上充滿復雜的表情,我的心中也涌起莫名的情緒……
之后,這六個女生不僅排演好節目,在元旦匯演中一展風采,而且在學習上比以前熱情,能夠投入自學之中。課任老師反映她們的學習態度大有好轉,成績也有進步。
2.4教育反思
這個案例給了我很大的欣慰。教育是藝術,德育也不例外。在此案例中,我面對一群文娛上活躍,學習上松散的學生,抓住了教育契機,使用溫和的態度,使學生的認知產生失調(原以為要被老師批評、指責),激發學生改變態度(在學習上要多投入)來消除失調,從而在行為上有新的改變。
總之,職校中的班級德育工作千頭萬緒。我們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要真正以學生為本,以尊重學生為前提,用愛心開啟學生心靈。運用科學的心理方法引導學生內化正確的認知態度,矯正不良的行為習慣,使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最終使學生不僅適應學校環境,更能積極、主動的投入學習與生活,成為一個既有良好責任規范意識,又有個性的現代職高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