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雄
摘要: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為了體現這一精神,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就是組織、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關鍵詞:數學教學;探究性學習;課堂教學;問題意識
探究性學習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教與學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獲取知識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學習方法上,使被動的接受式學習轉向主動的探究性學習,強調學生學會收集、分析、歸納、整理資料,處理反饋信息等探究過程。這一課程的開設,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完善學生的基本素質具有重要意義。科學探究成為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重要理念。它不僅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而且也是學科課程的重要內容[1]。
一、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自己去感悟認知過程
過去我們喜歡把結果告訴學生,現在新課標,是把探索的過程,全部的經歷留給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要向過程要方法,我們上小學的時候,學6、7的時候,學6,老師交給你一個方法,狗尾巴,不管你是見過狗的,還是沒有見過狗的,一律用狗尾巴記憶6。學7都是小鐮刀,不論是城市還是多村都讓學生這樣記憶。這是不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不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我在聽一堂課的時候,老師把6、7讓學生自己去總結記憶方法。有的學生用符號,用小梯子和房子,有的設計出了蝴蝶結和電視機,到學習7的時候,他們巧添加,有的漢字增加了筆劃,蝴蝶結編成了風車等等。每個學生學習6、7的方法,都是各不相同的。但是都是學生自己在思維水平上的學習方法。知識是目的,思考之后更是成為獲取新知識的工具。經驗告訴我們,兒童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識往往變成了不能移動的重物,知識被積累起來,似乎是為了儲備,它們不能進入周轉,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運用,而首先是不能用來去獲取新的知識[2]。
二、鼓勵學生主動提問
一般認為,能夠主動提問的學生,思維較少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學習過程中表現出求知欲旺盛、學習效率高的特點,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意識應是解決數學教學的關鍵。培養好奇心。好奇心是人對新異事物進行探究的心理傾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提供啟發引導學生思考的材料愈新奇愈有挑戰性,那么學生追求解決問題的內驅力就愈強。如數學課教小數性質時,教師讓學生根據不同情況把5、50、500用等號連起來。開始學生感到奇怪,這怎么可能呢?接著小手舉起來了,有的說:“只要在5的后面加2個0,50的后面加一個0就相等了。”有的說:“在5的后面加‘米,50的后面加上‘分米,500的后面加上‘厘米,三個數就相等了。”經過一段思考后,有的學生就提出:“只要在50和500的‘5的后面加上小數點,這三個數就相等了。”這樣,小數性質的討論就自然而然展開了。鼓勵猜想。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營造民主氛圍,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奇特的、大膽的、甚至可能是錯誤的猜想。“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鼓勵猜想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意識的重要手段。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猜想概念的本質特征,猜想數學公式的推導,猜想解題方法的種類,猜想他人的思維方式等等,讓學生主動地探求知識。
三、鼓勵學生搜集信息,分析、加工、運用信息
要獲取知識,首先要獲取有關信息。如果像傳統學習中的只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信息量就太小了,遠遠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速度。因此,讓學生學會搜集信息非常重要。先要査閱資料,讓學生學會和借鑒他人的經驗和最新科研成果,為進行探索打好基礎。可以査閱圖書,也可以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從網上獲取信息。到社會上作調查訪問,是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習的好機會。例如,在學《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對地球知識、環保知識了解得更深刻,充分認識環保的重要性,自覺的擔負起環保的責任,我們將思想教育活動從知識的運用延伸到課外,組織學生到水利局調査家鄉的水資源,到氣象站了解大自然狀況,到環保局調查環保措施實施情況。這樣,學生不僅鞏固了知識,拓寬了視野,而且了解了社會。最后整和信息。“下個世紀,受教育者不再是一個只會吸納大量事實信息的人,而是一個知道如何檢索、評價和應用所需信息的人”。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如何對所搜集到的資料加以分析、整理,選取有用的信息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3]。
四、鼓勵合作交流,協同探究
學生合作交流,協同探究,彌補了師生間直線交流的缺陷,活躍了群體的探究行為,學生個體智慧為群體協同功關作出貢獻,生生協同探究能使個人單槍匹馬不能解快的問題迎刃而解。其主要操作要素是:情感的互動感染、討論的互相啟迪、過程和結果的互相評價。情感的互相感染。對探究學習活動積極的情感是學生自主探究的推動,情感的互相感染使小組探究更具有和諧、民主的氛圍,讓每個學生都樂于參與,敢于探究思考,發表意見,不甘落伍。
討論的互相啟迪。生生之間的交流、討論、辯論等能使學生進入良好的思維狀態。討論可以是多種形式的,討論的問題不一定是教師指定的,可以是同學們提出的難以解決的問題。每個學生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同學間的思維碰撞促使了創新火花的迸發,探究活動過程多了“我有不同意見”、“我有補充”,少了統一認識過程和統一的結論。過程和結果的互相評價。在小學階段,對探究性學習課程的評價,評價過程比評價結果更重要。學生在探究情感(或思想)、口頭報告、活動展示、實驗操作、書面作業等的過程或結果中自我評價,互相觀察,互相評價,能在短的時間內得到評價反饋,有利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及時糾正、訂正或調節。生生協同探究的核心,在于強化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橫向聯系,使他們擺脫思想的羈絆,充分展開思考、討論、表演,共同尋找較合理、有價值的結論或觀點[4]。
總之,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在學生自主探索學習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自主探索是創新和實踐的基礎,創新和實踐是自主探索的體現和結果。因此,我們的教學要立足自主探索學習,著眼創新精神培養。
參考文獻
[1] 王亞麗.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4,(18).
[2] 嚴英.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2,(23):145-145.
[3] 王萍萍,衡長娣.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J].知識文庫,2016,(5).
[4] 付玉軍.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學生探究性學習[J].讀與寫旬刊,2011,08(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