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俊
[摘 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教育改革也在不斷地深入。素質教育是我國目前所推崇的一種教育路徑,它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素質、能力的提高。在此背景下,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得到重視。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嘗試“少教多學”教學模式,能夠有效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給教學增添了新的活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促進了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
[關鍵詞] 高中政治;少教多學;課堂教學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是我國目前所推崇的一種教育路徑,它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素質、能力的提高。而如何在當前的教育新形勢下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已成為所有當代教師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高中政治教學對學生人格的養成、三觀的完善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根據以往的高中政治教學經驗可知,大部分學生都較為抵觸政治課程的學習,原因有三:(1)政治課堂十分枯燥,大部分學生均認為只要課后熟讀教材內容便能夠掌握政治知識的要點,所以課堂之上學生的參與度十分低下;(2)教師喜愛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進行授課,學生的參與度低,出現開小差、打瞌睡等紀律問題;(3)教師與學生缺乏交流,教師沒有通過交流來傳遞政治學科的魅力,學生理解的政治知識均是淺層的、表面的,更多核心的知識還需要教師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少教多學”從字面上理解則是教師通過科學的、有方向的、正確的方式去引導學生進行政治知識的探究,而不是一味地將知識扔給學生。通過“少教多學”的教學形式,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可開拓學生的思維,提高其政治素養。
一、少教多學中優化政治教學
依據“少教多學”的教育理念,教師需要不斷地優化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政治教學,教師可從以下兩點入手:
(1)做好備課工作。許多教師忽略了備課的作用以及重要性。備課主導著一堂課的走向,也關系著一堂課的成功,所以教師需要打破傳統的備課方式,在備課的同時吸納更多的政治信息,不再只局限教材內容的提取,還要結合當下的時事新聞、相關歷史事件、實際案例來充實備課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值得注意的是,在備課的同時還要關注學生思維的拓展,給予其思考的空間和時間。比如在學習《生活與消費》這一單元時,教師在備課時,需要結合當下的市場經濟進行知識講解,并預留下具有研討性、研究性的問題供學生進行交流和二次學習。
(2)教師在課堂之上要精簡講述的內容。“少教”并不是不教,而是倡導教師選擇重點、難點來針對性地教,對于淺顯易懂的知識點可忽略帶過。高中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加上教師的引導便能夠對某一難點知識豁然開朗,這十分有利于構建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使其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自我和學習的方向。例如在講解《收入與分配》這一單元時,教師可將教學重點放在“分配”這一內容上,對于“收入”則可進行適當的引導和點撥,選擇重要的內容進行解說。并且鼓勵學生多元化發展,尊重學生的個性和特點,使學生感受到政治知識的魅力。
二、加強日常學習的方法指導
政治學習雖以文字理解探索為主,但若學習方式不當還是會導致學習方向的偏移,學生學習方向偏移后學習會事倍功半,不利于往后的學習生活。因此,教師需要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使其能夠在學習的道路上越來越順暢。教師加強日常學習方向指導的方法有:
(1)教師要引導學生探尋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在“少教多學”的教育背景下,教師給予學生更自由的學習平臺,這就要求學生規劃自己的學習方法。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是指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通過有步驟有目標地學習達到目標。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政治素養來引導學生完成自己學習目標的制定。如學習《財政與稅收》這一內容時,某一學生對稅收的內容難以理解,因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對自己的薄弱項進行加強,可通過瀏覽相關的法律條文、經典案例等措施來提高其對稅收的理解。
(2)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帶動學習能力弱的學生。部分學生對政治知識十分敏感,只要教師稍微提點便能夠知曉,這類學生學習能力強;還有部分學生對政治知識十分不敏感,無法聯系前后內容來進行新知識的吸收,但教師不可能給予這類學生更深入的指導。因此,便可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對學習能力弱的學生進行輔導,實現雙贏。
三、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探尋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外,還要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引導教學的作用。也就是說,拋棄“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方式,也不要在學生提出問題后立即回答學生,要讓學生有意識地思考,直到無法得出結果后再告知學生如何解決這類問題。教師可從以下兩個方面來發揮課堂的引導作用:
(1)教師轉變為導師。“施教之路,貴在引路,妙在開竅”,也就是說,教學的本質決定“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要降低甚至杜絕學生依賴教師的現象,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應轉變自己的身份,學生有問題提出是教學中的“好現象”,但教師的立即回答,則會破壞這類“好現象”所帶來的作用與效果。與其讓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說,倒不如讓學生安安靜靜地思考。例如在學習《文化塑造人生》這一單元時,教學的重點為理解優秀文化如何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學生需要針對這一內容進行思考,但高中生生活閱歷較為匱乏,無法更進一步地體驗何為優秀文化與精神世界。因此,教師可通過兩個不同的事件案例來加深學生對優秀文化與精神世界的理解,使其能夠自行完成學習目標,而不是立即針對這兩個詞語展開長篇大論的敘述。
(2)要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之上對政治知識埋下相應的伏筆,并調動起學生的學習情趣與探究欲望,還有什么教學策略能夠與激發興趣相比呢。所以,在課堂之上,教師要多設置教學懸念,要讓學生多思考并給予學生發言、展示的平臺,讓其有課堂主人的意識。
四、注重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教學當中,教師的地位遠遠高于學生,但事實上,只有將課堂還給學生,才能提高教學的質量。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可大部分教師均想掌控課堂,不允許學生有“逾越”的行為出現。但實際上,只要學生遵守校紀班規,在課堂之上發表自己的看法,是應被允許的。無論學生的觀點是否正確,教師都應該給予其發表的時間和平臺,并肯定學生的發言,再婉轉地指出學生的錯誤,讓學生有被尊重、被重視的感覺。例如在學習《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這一單元時,教師便可以“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為主體來舉辦一場演講比賽,通過形式豐富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其能夠從心底提高對政治學習的重視。并且,在準備演講材料的同時,學生會自行對中華民族精神進行深入的了解,這就免去了教師的教學環節,在學生演講完畢后,再針對學生的演講內容加以評判,便可完成本單元的學習。
綜上所述,“少教多學”的教育理念是現代教育發展的衍生物,教師可通過“少教多學”優化政治教學、加強日常學習的方法指導、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注重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等策略來踐行“少教多學”的教育理念。
參考文獻
[1]鐘海生.淺析“少教多學”模式在高中政治教學中的運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4).
[2]田雪荊.“少教多學”模式下對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策[J].求知導刊2015,(7).
[3]張富宏. 高中政治教學方法初探[J].學周刊.2017,(25).
責任編輯 鄧 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