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維寧

【摘要】 目的 探究護理干預對腦栓塞后抑郁患者神經功能康復的效果。方法 78例腦栓塞后的抑郁患者進行臨床試驗分析, 依照隨機列表法將患者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39例。觀察組患者采用護理干預,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模式。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運動功能量表(FMA)、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表(NFA)評分進行比較。結果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FMA、NF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FMA評分為(68.5±7.1)分、NFA評分為(10.7±3.2)分, 明顯優于對照組的(41.2±
4.9)、(18.4±4.6)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干預過程中均未出現不良反應。結論 采用護理干預對腦栓塞后抑郁患者神經功能進行修復, 能夠幫助患者神經功能、運動功能得到改善, 并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及安全性, 值得繼續推廣并實施。
【關鍵詞】 護理干預;腦栓塞;抑郁;神經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2.091
腦栓塞作為臨床中發病率較高的腦血管疾病, 會對中老年人的生命健康產生嚴重威脅, 隨著近幾年來我國逐步邁向人口老齡化階段, 腦栓塞患者人群也在逐漸增加。研究證明, 腦栓塞發病后患者抑郁的可能性達50%[1]。因此對患者若是不積極采取治療措施予以治療, 將會致使患者發生神經功能障礙, 進而對其生活質量產生很大程度的影響。因此, 通過有效護理干預措施的實施, 幫助患者在行為、心理、認知等多個方面進行改善。對患者神經功能的治療修復有較好的幫助作用, 并可以加快患者病情的康復速度。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5年3月~2016年9月接收的78例腦栓塞后抑郁患者進行臨床研究, 患者均保證經過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顱腦CT確診符合腦栓塞以及抑郁癥的臨床診斷要求[2]。并在患者知情條件下實施, 所有患者均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患者中合并有精神類疾病如精神病史、嚴重認知障礙、意識障礙無法治療者;合并有嚴重心、腦、腎等器官疾病者;拒簽同意書者。依照隨機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39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0例, 女19例;年齡41~78歲, 平均年齡(64.8±4.4)歲;病程0.5~5.0年,
平均病程(2.1±1.0)年。對照組患者中男18例, 女21例;年齡45~80歲, 平均年齡(66.1±4.6)歲;病程0.7~4.6年, 平均病程(2.3±0.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 包含對患者生命體征的各項檢測, 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日常生活護理、用藥飲食護理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護理干預, 主要內容:①心理引導:患者在腦栓塞后的抑郁癥狀一般表現為失眠、寡言、情感冷淡、運動障礙等, 此類患者在治療中應結合不同的性格特點和表現方式予以護理引導。對患者一般是以鼓勵性的護理方式, 并對患者的個人愛好、優點等認真了解。護理人員應該為患者創造一個輕松和諧的治療環境, 從而促使患者可以自主表達內心的情感, 更快走出心理陰霾。②行為干預:應當加強對患者口腔、生活以及皮膚的清潔護理。對待有感覺障礙的應避免其凍傷、燙傷;對存在自理缺陷的患者, 應幫助患者逐步加強肢體運動訓練。對患者實施功能康復訓練可以在家屬的協助下進行。對存在下肢功能障礙的患者, 可以用手搖式輪椅, 并協助患者家屬和護理人員展開被動運動。③認知干預:在對患者當前心理狀態進行了解的基礎上, 制定個性化的護理干預方案, 進而使患者能夠正確認識自身的疾病治療過程。可以通過電視、音樂、深呼吸等方法對患者注意力進行轉移, 緩解其治療過程中的心理壓力。
1. 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采用FMA、NFA對患者護理前后的兩組指標展開評估。FMA評分總分為100分, 評分越高代表其運動功能越好。NFA總分為45分, 評分越低代表其神經功能越好。觀察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檢驗。 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FMA、NFA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FMA、NF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FMA評分為(68.5±7.1)分、NFA評分為(10.7±3.2)分, 明顯優于對照組的(41.2±4.9)、(18.4±4.6)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干預過程中均未出現不良反應。
3 討論
焦慮及抑郁屬于腦栓塞中比較常見的心理疾病, 根據臨床資料顯示, 腦栓塞患者中約有14%~30%都會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疾病[3]。腦栓塞患者在患有抑郁癥后通常會表現出悲觀、厭世等消極情緒, 進而喪失對今后生活和疾病治療的信心, 更加不想主動參與進康復治療中。并會對患者的心理狀態、生理及神經系統、生活習慣等各個方面產生較大干擾。患者情緒冷淡寡言, 進而出現運動障礙、失眠等情況, 會加大臨床中的治療難度, 影響護理工作效率。
研究表明, 患者在患有腦栓塞后, 其抑郁癥狀的輕緩程度同預后效果之間的關系密切, 醫院嚴重的情況下會使神經功能的缺損時間延長, 進而影響患者正常的生活能力, 患者在患有腦栓塞后抑郁癥患者的死亡率、復發率要高于無抑郁患者的3倍[4-7]。因此對患者實施早期的干預護理措施, 使患者抑郁癥狀得到緩解, 可以增加其神經功能的康復效果, 因此在患者預后治療中有較大的應用價值。臨床研究中[8-10], 腦栓塞患者神經功能的缺損程度、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都與其抑郁癥的產生有較大聯系。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用針對性的干預護理, 對患者疏導治療中的消極情緒, 并緩解其焦慮、抑郁的心情, 可以促使患者以更加良好的心理狀態應對治療。同對照組相比, 觀察組患者的神經功能、運動功能恢復更快, 治療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 將護理干預廣泛應用于神經功能康復治療中, 可以促使患者活動功能更快改善, 值得在腦栓塞后抑郁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得到推廣。
參考文獻
[1] 郝俊華. 護理干預對腦栓塞后抑郁癥患者神經精神功能康復的影響.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6, 3(7):1279.
[2] 魏文娟, 虞小琴, 屈會芳. 護理干預對腦栓塞后抑郁患者神經功能康復的效果觀察. 醫學信息, 2015, 28(46):139-140.
[3] 韓云萍, 安洪春, 袁淑清. 腦栓塞后抑郁患者施行護理干預對神經功能康復的影響研究. 中國衛生標準管理, 2015(16):253-255.
[4] 黃筱青. 腦血栓護理中優質護理的臨床應用效果評價. 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 2017, 2(9):155-156.
[5] 陳海燕, 廖博賢, 鄧玉萍, 等. 護理干預對腦栓塞后抑郁患者神經功能康復的效果. 臨床護理雜志, 2014, 13(5):6-8.
[6] 蘇歡. 護理干預對腦栓塞后抑郁患者神經功能康復的作用分析. 大家健康旬刊, 2015(1):491.
[7] 王彥珍. 護理干預對腦栓塞后抑郁患者神經功能康復的作用探討. 醫藥衛生(文摘版), 2015(9):176.
[8] 周多蓮, 吳英姿. 護理干預對腦栓塞后抑郁患者神經功能康復的影響.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0, 26(33):10-11.
[9] 李貝. 護理干預對腦栓塞后抑郁患者神經功能康復的臨床效果.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5(7):139-140.
[10] 賈芳玉. 護理干預對腦栓塞后抑郁病人神經功能康復的影響. 現代臨床護理, 2007, 6(2):51-52.
[收稿日期:2017-08-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