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美清 劉軍 王艷宏
【摘要】 銀屑病是一種慢性炎癥皮膚病, 具有遺傳性、免疫反應異常、病程慢、易復發的特點。國內醫學研究者大都以血熱、血瘀、血燥進行論證。銀屑病的臨床癥狀主要為紅色丘疹、皮膚表面存在多層銀白色鱗屑等, 一處皮膚損害就可能泛發全身。從古至今, 醫學界對銀屑病的研究是一個非常豐富的過程。近年來, 隨著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 銀屑病的病因、發病機理及治療方法也在不斷廣泛和深入, 不僅提出了新的說法, 并以新說法的根基從各種方面提出新的治療方案。
【關鍵詞】 銀屑病;病因;發病機理;治療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2.109
1 銀屑病病因
1. 1 古代醫家對銀屑病病因的認識 明清醫學家在《外科大成·卷之四·白疕》中認為該病外界因素主要以“風”、“寒”、“濕”、“蟲”為重點, 自身因素是由血燥、血虛等引起的[1]。許多唐朝醫學家都認可此觀點, 從《諸病源候論》中的記載可知, 宋朝醫學家繼承了唐朝時期對銀屑病的認識, 但與唐朝時期不同的是宋朝醫學家明確提出“氣血否澀”的觀點。《圣濟總錄·卷第一百三十七·諸癬》就有相關記載[2], 發之大小圓斜不一, 干濕新久之殊。風癬如云朵, 皮膚嬌嫩, 抓之則起白屑;濕癬如蟲形, 瘙之則有汁出;頑癬抓之則全然不痛;牛皮癬如半項之皮, 頑硬且堅, 抓之如朽木;馬皮癬微癢、白點相連;狗皮癬白斑相簇, 此等總皆血燥風毒克于脾、肺二經。初起用消風散加浮萍一兩, 蔥、鼓作引, 取汗發散。久者服首烏丸、蠟礬丸, 外擦土大黃膏, 用槿皮散選而用之, 亦可漸效[3]。
1. 2 現代中醫對銀屑病病因的認識 現代醫學家在古人醫學基礎上展開進一步的探索。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 現代醫學家通過對銀屑病的認識, 得到新的看法和治療方案, 對銀屑病的病因、發病機理及治療提供了重要的證據。現代醫學家金起鳳認為血熱是銀屑病發病的主要因素, 并且做出了許多的研究證明, 為銀屑病的患病因素提供了有力依據[4]。有學者多次表明銀屑病的主要發病因素是“血熱”。“血熱”聯系到銀屑病開始與結束。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 清熱解毒涼血的辦法對銀屑病患者的治療有很大的幫助, 可以有效改善病情,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還有學者認為血熱是以七情內傷, 心火亢盛、氣機壅滯所造成;也與飲食方面有很大的關聯, 如飲食不節制、食物不搭等導致氣機不暢、脾胃失和等。外界因素主要是受大風、寒雨、潮濕、蟲子等破壞皮膚從而發病, 因皮膚是人體的第一條防范線, 任何東西進入身體時都經過皮膚表面[5]。現代醫學家認為血液調整不好, 經常會發現血氣虧耗等現象從而導致皮膚失調, 認為居住在高山高原的居民比尋常人容易患有外感, 特別是免疫力低老人、幼兒、患者等, 大多數都在天氣較寒冷時患病。因為高山的氣候特點寒冷而居民又喜歡炎熱之物(家中的火爐等), 以至于皮膚無法在短時間適應兩種情景變化。隨著時代的變化, 人民的生活、文化程度、經濟變化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人民對銀屑病的認識也有了更好的完善。臨床上患者的病情很少有根除, 基本上都反復發作[6]。有學者曾提出 “血瘀法”觀點, 在治療銀屑病時運用血瘀法, 得到很好的治療效果。現在銀屑病以血熱、血燥、血瘀理論辨證。血熱屬于銀屑病初期, 血燥一般在中期(血熱后), 而出現血瘀時患者基本在銀屑病后期, 病情較嚴重[7]。
2 銀屑病的發病機理
銀屑病是一種免疫性疾病, 主要表現在抗原可將病毒轉發在皮膚表面上導致疾病, 且在皮膚表面的傷害下可將細胞轉變激活, 釋放動細胞, 增加皮膚表面的傷害[8]。銀屑病患者皮損血清中可見白細胞介素-10(IL-10)、白細胞介素-12(IL-12)、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等免疫因子, 尤其是T細胞介導的免疫, 在該疾病的發生與發展中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巨噬細胞分泌是白細胞介素-1(IL-1)、干擾素-γ均可誘導內皮細胞表達粘附因子并于內皮細胞粘附, 進而造成白細胞外滲, 細胞因子再借助其他細胞參與免疫反應, 同時角質細胞又對細胞因子的表達起到了一定的協助作用, 因此出現表皮免疫反應[9]。
因時代變化、文化差異, 中醫對銀屑病的看法與西醫的認識產生分歧。大多數中醫認為, 銀屑病是因為身內熱量虧耗, 以至于發生皮膚失調。體內火氣熱量太大, 外界的寒風都無法侵入, 皮膚便是那條界限, 皮膚便發生不良現象。如果病程擱久, 氣血長期不暢, 導致經脈阻塞, 氣血不調使皮膚反復發作。另有資料表明, 銀屑病具有遺傳、感染、免疫等特點, 并且有可靠性和合理性。有關學者提出“隱蔽的角質層自身抗原” 的假說, 認為銀屑病是細胞自身的抗原在中性粒細胞溶酶的影響作用, 然后產生抗原刺激機體, 導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10]。另有研究結果發現, 神經精神因素可以增加銀屑病的患病率, 一旦精神緊張會加速疾病發展。精神緊張會產神經肽釋放的現象, 神經肽是一種有神經遞質、調節作用的蛋白質, 會引起銀屑病不斷的惡化, 病情加深,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3 銀屑病的治療方法
西醫通過現代先進的科技技術研究銀屑病, 從身體指標、血液、細胞進行精密研究, 尋找病情變化的原因, 展開“大眾化”治療。常用的藥物包括為甲酸類, 如阿維A主要是通過調整皮膚的增殖以達到治療的效果。光化學治療在當前的臨床治療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 可通過紫外線誘導皮膚細胞凋亡, 尤其是T細胞的凋亡。相關研究報道指出, 銀屑病患者接受光化學治療后, 其皮損中浸潤的T細胞數量將大幅度下降, 分析原因與T細胞凋亡有直接關系。但單純運用光化學治療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總有效率約為60%, 這與患者的皮損面積以及病情嚴重程度有關[11]。
中醫根據古代知識和整體觀念, 進行“個體化”治療, 其中免疫性藥物是治療銀屑病的關鍵。著名醫學家應用體外培養技術研究銀屑病的治療, 采用5種藥物探討其對角質細胞產生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中藥都有控制角質細胞繁殖的作用[12]。之后有研究學者做出了相似的研究手法, 選擇17種常見中藥提取液體, 觀察中藥對人體細胞增殖的影響, 在實驗結果中發現, 中藥可以有效的控制角質細胞的生長和繁殖[13]。由此可知, 大部分的中藥可以有效的控制細胞生長, 對疾病有很高的治療效果, 值得推廣。現代醫學家通過實踐表明大黃素可以很好的控制細胞增加繁殖、DNA的合成, 減少細胞壞死因子, 白細胞的繁殖, 可以抑制角朊細胞的蛋白表達, 破壞細胞[14]。中醫中藥治療方法中, 最為突出的是雷公藤, 主要通過抑制免疫反應起作用。脂醇是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 可有效抑制T淋巴細胞的增殖以及DNA的合成, 同時還可降低角質形成細胞增殖的活性, 治療過程中, 隨著藥物作用時間的不斷延長, 其藥效也越來強化, 值得一提的是, 雷公藤對bcl-2mRNA的表達不影響。endprint
中西醫治療各有各的辦法和好處, 均能有效減少銀屑病患者的疼痛, 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而當中藥與西藥或是西醫物理治療聯用時, 更有利于病情的康復[15]。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 我國的銀屑病研究也走向了新高點, 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支持, 使中醫治療得到了更好的發展。按照國家要求, 正確使用藥物, 避免藥物沖突、拒接浪費、減少產生副作用, 保證中藥飲片的合理性、安全性、統一性、經濟性, 這便是中醫學的基本要求。
參考文獻
[1] 王曉寧, 鄭偉娟, 周映, 等. 銀屑病發病機制和治療方法的研究進展. 藥物生物技術, 2015(3):259-263.
[2] 伍慧媚, 吳瑋, 盧傳堅, 等. 應用ClinProt技術篩查尋常性銀屑病不同中醫證型患者的相關蛋白表達特征.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 2015(3):304-306.
[3] 高曉玲. 銀屑病患者的中醫護理與中醫疾病管理探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22):259-260.
[4] 朱薇, 徐麗敏, 郭濤, 等. 不同誘因對損美性銀屑病樣皮損大鼠模型Th1相關細胞因子的影響// 2016中國組織化學與細胞化學雜志臨床研究研討會論文匯編(二), 2016:523.
[5] 張穎, 周婧. 白細胞介素-6信號通路在銀屑病發病機制中的研究進展. 國際免疫學雜志, 2016, 39(6):608-611.
[6] 魏曉麗, 韓建文, 王敬茶, 等. Toll樣受體與銀屑病免疫發病機制的相關研究進展. 內蒙古醫學雜志, 2016, 48(6):698-701.
[7] 莊晨. 宋坪主任醫師運用“開通玄府、補腎培元”法治療銀屑病經驗總結及機理初探. 北京中醫藥大學, 2015.
[8] 趙君誼, 陳仁壽. 陳仁壽教授以“扶正”論治銀屑病經驗淺析. 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6, 40(4):303-305.
[9] 沈慧, 楊志波. MiRNAs、易感基因及細胞因子系統生物學網絡在銀屑病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 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 2017, 16(2):181-183.
[10] 吳麗興, 陳長鏡, 羅軍敏. Th17細胞及其相關因子在銀屑病發病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機制. 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 2015, 31(2):282-284.
[11] 余良, 高敏, 張學軍. 銀屑病與心血管疾病發病風險相關性研究進展. 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 2016, 32(10):631-633.
[12] 王吉松, 胡捍東. 微小RNA主導的免疫調節在銀屑病發病機制中的研究現狀. 國際皮膚性病學雜志, 2017, 43(2):226-229.
[13] 王愛燕, 崔艷霞, 張華梅, 等. 銀屑病患者心理行為干預的研究進展. 中國醫藥指南, 2017, 15(1):16-17.
[14] 卜曉琳, 張登海. microRNAs在銀屑病發病機制中的研究進展. 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 2015, 14(3):198-201.
[15] 劉艷. 銀屑病發病機制研究的進展與挑戰// 2015全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年會論文匯編, 2015:258.
[收稿日期:2017-08-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