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翠平
摘要:本文結合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經驗,立足于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主要分析創新教育應用在小學語文中的教學實例及其重要意義。分別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以及教學評價的角度,整體闡述創新教育的實施,為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實施提供理論依據以及實踐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 創新教育
小學語文是基礎性課程,包含著豐富的感情,可以幫助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意識作為學習能力,是新時代的環境下教育教學對小學生的新標準和新要求,同時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所以,教學工作者應重視并著重研究創新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
一、創新教育的含義
創新教育指的是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教學過程中的新內容和新知識,并加入自身在生活中的經驗以及感悟,由此產生新的理解和體驗。學生由此可以大膽想象,開放思維,并且付諸實踐。在探索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為把學生培養成創新型人才打下基礎。創新教育體現了現代教育的發展,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本質。
二、在小學語文中創新教育的具體策略
(一)樹立當代教育理念,明確小學語文的教學目標
開展創新教育的前提就是革新傳統教育理念,教師應順應課改趨勢,樹立新時代的教育理念,用科學的教育理念來指導課堂教學活動。教學目標可以具體的體現教育理念,涉及很多內容,例如學生掌握知識和獲得能力的具體程度。語文教師首先應明確教學目標,才能實施創新教育,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訴求,尊重學生個體的發展。例如,在《秋天的雨》一課的學習中,教師不但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生詞和理解課文的含義,還應該重視學生理解課文時的感受,例如學生對秋雨的感受,引導學生自由談論自己對秋雨的印象,然后對比作者描繪的景象。用這種教學方法,不但可以加深對課文的印象
(二)豐富教學內容,擺脫以往思維模式的局限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包括知識、過程、能力、方法,價值觀和情感態度三個維度。教學內容包含了識字、閱讀、寫字、寫作、口語交際以及綜合學習這五個方面。每個方面都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應著重創新教育。小學語文得以順利進行的核心就是教學內容,同時也是創新教育關鍵之處。然而小學語文現今的教學內容還有許多局限,往往是教師給定詞語,學生進行擴寫,并且模式比較落后,通常是寫作和閱讀兩種模式,不利于小學生形成創造性思維,影響了小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應當努力豐富教學內容,改進刻板的教學內容,使小學生能夠打破傳統的思考方式。
比如,在學習《望天門山》一課中,教師通常是先朗讀一遍,然后逐一講解詩句的含義,隨后讓學生自行朗讀,這種教學模式非常程序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直處在被動地位,學習積極性很難被調動,就無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思維。所以,教師引導學生著重理解詩文,進行深入思考,深刻理解詩句的內涵,以及作者蘊含在其中的情感,教師應點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師選擇教學內容的時候,要把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用這種方式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識,爭取最大化的提高學生積極性,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設計多種教學方法
在語文課程要求中,倡導的學習方式是自主、探究自己合作。學生是發展的主體和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要結合學生身心情況和語文的學習能力,關注個體差異以及學習需求,保護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最大程度激發學生進取的精神和主動學習的意識,而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設計正確的評價方式,都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創新思維。
(四)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
語文教學評價的目的除了要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之外,更為重要的是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改善教師課程設計,完善課堂教學過程。教師應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評價和考核,作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著重考核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記憶能力,使評價機制可以鼓勵和激勵學生積極的創新及思考,加大力度實施創新教育,增強創新教育的有效性。小學語文教學的評價過程不應該著重選拔和甄別,而應當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自己創新能力方面,既要重視這幾方面的培養過程,也要關注培養的結果。針對學生在創新方面的情況,教師應使用定量和定性兩種評價方法,做出科學的判斷,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學習的自信心。
三、結語
綜上所述,創新教育是教育教學在未來發展的必然泰式,有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室在語文教學中,要明確自身職責,加強現代化的教育理念,重點研究新課程的要求和內容,樹立教學目標。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方面入手,培養小學生獨立思考,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價值,從而能夠促進小學生身心的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會娟.淺析素質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策略[J].學周刊,2012,(29).
[2]劉志剛.談創新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學周刊,2014,(27).
[3]張靜.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J].學周刊,2014,(20).
(作者單位:靖遠縣平堡鎮教育管理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