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雙創時代背景下,各高校紛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本文基于工作室模式,結合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分析了高職院校依托工作室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面臨的困境,并闡述了高職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路徑。
【關鍵詞】工作室 創新創業教育 高職院校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6年浙江省教育廳一般科研項目即《基于工作室模式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優化研究——以溫州高校為例》(項目編號:Y201636763)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2-0017-02
隨著國家教育部門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相關文件頒布,創新創業教育紛紛被高校予以重視。結合目前全國上下創新創業的態勢,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必須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高技能專業人才。本文以工作室為依托,結合高職院校的實際,從創新創業的角度切入研究其教育體系,以期提升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成效。 一、依托工作室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實踐
工作室概念最早是由國外的學者提出,近年來隨著高等院校的改革,各高校紛紛創建工作室,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工作室模式一般都依托校內專業,通過召集本專業學生或者對工作室業務感興趣的學生,對學生進行實習實訓和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工作室在校內組建,有固定的場所,對外承接相關業務,由專業教研室老師擔任指導教師,最終實現工作室的管理和運營。通過業務承接和運營,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傳統創新創業教育大多在教室課堂進行,以講授為主,重理論,輕實踐,教學方式單一,實戰性不強,創新創業教育效果堪憂。以工作室為依托的創新創業教育,不僅強化理論教學,而且還重視實踐教學,理論聯系實踐,在實踐中提升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和能力。在校內組建的工作室,擁有硬件設備,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學生通過參與、操作、運營,可以更快掌握專業技能,接受創新創業教育,增強創新創業能力。另外,隨著工作室業務的進一步拓展和運營,學生可以“老帶新”,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工作室業務中,進一步使創新創業教育的群體不斷擴大,完成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
二、依托工作室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面臨的困境
雖然依托工作室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從現實來看,仍然面臨一些困境,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高職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影響創新創業成效
高職學生由于文化基礎知識不夠扎實,綜合素質不是很高,雖說對工作室工作有一定的熱情,但仍存在一定的惰性,主動性不夠強,很多時候都是等著工作室指導老師分配工作,這影響了高職學生自主創新思維的激發。面對工作室的業務,積極性沒有完全發揮出來,進而制約了自身的創業激情,導致創業很難成功。此外,由于高職學生自身經驗不足,管理及投資等知識不足,再加上外部資源有限,使得工作室的業務進展緩慢,很難呈現蒸蒸日上的局面,而自身在工作室的業務中,也沒有得到有效的鍛煉,創新創業的能力沒有得到提升。對于高職院校來說,高職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沒有取得既定的效果。
(二)師資不足導致創新創業教育成效不高
目前,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指導主要是由負責學生工作的老師承擔,他們在對學生進行指導時,大部分是宣講一些政策、形勢和應聘技巧等知識。由于自身缺乏創業經歷,在給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時,純理論的講授過多,而實戰性的內容較少,學生不能身臨其境的感受創業的完整流程,這些不利于學生全面系統掌握創新創業教育的內容和實踐。另外,雖然工作室由專業教研室老師負責指導,這些專業老師對專業知識掌握牢固,但仍缺乏實際的創業經驗,在對工作室學生指導時,難免有“紙上談兵”的嫌疑,這些都會影響創新創業教育的效果。因此,在工作室模式下,雖然學生既接受了學校的常規創新創業教育,又在工作室接受了專業老師的指導,但這些教育大多是理論性的,缺乏實踐訓練,整體不利于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的成效。
(三)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不夠完善
由于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起步較晚,基礎不夠扎實。高職院校雖然在課程模塊中設置了與創新創業教育相關的課程,如《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形勢與政策》等,或者設置了別的相關課程,而且這些課程在幾個學期連著設置,但總體而言,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普遍比較單一,課堂講授多是一些大型企業的創新創業的經驗和不足,缺乏有效系統的創業實踐環節。另外,一些高職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大多以創業計劃的競賽為主,不能凸顯創新創業教育的整體效果。高職院校的工作室主要是給學生提供實踐的平臺,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基礎理論知識方面需要課程體系的有力支撐,只有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才能提高創新創意教育的效果。
三、依托工作室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的路徑
針對目前依托工作室模式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困境,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來提高創新創意教育的效果。
(一)依托工作室平臺吸納優秀學生加強創新創業教育
優秀學生人才的加入,是工作室良性發展的前提基礎,既能鍛煉學生,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能,又能凸顯工作室的口碑及提高社會效益。工作室在吸納優秀人才時,要通過篩選,在自愿、公正的基礎上選拔人才,高職院校最好以大二、大三的學生為主,因為這些學生掌握了相關的基礎理論知識,對于創新創意教育的知識也有所了解。還可以吸納一些對工作室業務有濃厚興趣的學生加以培養,成為工作室的儲備力量。此外,還可以聘請本專業畢業的優秀校友作為創業顧問,指導工作室的運營。通過以上這些舉措,進一步增強創新創業教育的成效。
(二)依托工作室平臺建立專兼結合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
優質的師資隊伍是工作室穩定發展的必要條件,依據現有的工作室模式來看,每個工作室大多由專業教師擔任指導老師,這些教師須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和創新創業經驗,主要負責工作室的管理和組織工作。為了進一步提高創新創業成效,對于專業教師的業務能力要進行培養,可以采取進修學習、參加創新創業教育交流會等。還可以邀請校外創新創業教育的專家或者企業社會的成功人士擔任兼職教師,給學生授課或者指導創新創業,這些都是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途徑。endprint
(三)依托工作室平臺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資源提升創新創業教育內涵
高職院校的專業對外都有聯結大量的校企合作單位,而校內的工作室師資通過專兼結合,師資優質,資源豐富。由于校內的工作室大多專業的教師擔任指導老師,因此可以借助專業教研室的校企合作單位資源,給工作室學生提供一定的實踐機會,讓他們參與到企業的具體工作中,不僅了解企業的工作流程,而且親自參與相關實踐工作,激發和增強學生創新創業思維和意識。還可以由工作室的兼職教師牽頭,讓工作室的學生和兼職教師所在的企業合作,共同完成相關的項目,通過實踐提升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進而完成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
(四)依托工作室平臺建立創新創業教育的科學評價體系
傳統的教學評價,大多注重結果,評價方式單一,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在雙創背景下,更顯得有點力不從心。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評價方式也應該多元化。由于依托工作室平臺,構建創新創業教育新途徑,因此在評價的時候,應該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可以通過學生自我評價、教師主體評價、企業實踐評價、創業學院參與評價,采取“四位一體”的評價體系,共同完成對學生客觀、公正的評價。不僅評價的主體多元化,而且評價的內容、項目、類別及標準也要細化,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
(五)依托工作室平臺創建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教學基地
積極利用校內外一切資源,提高工作室的管理和運營水平,把工作室創建成校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踐教學基地,吸引更多的學生來參觀學習。工作室與校外企業實現聯動,創建校外創新創業實踐基地,讓學生有更多的實踐機會。如此一來,從校內到校外,不斷增加設備、資金、人才投入,狠抓項目運營,真正實現依托工作室平臺,創建校內校外創新創業的實踐基地,吸引師生來工作室現場教學,把工作室的現場實踐教學融入到創新創業教育中,完成高職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
高等學校在雙創背景下,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重新建構,加強對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創業技能為基本內容,強調實踐注重創新,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教育體系。而工作室平臺為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契機,既提升了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又增強了高職學生對未來職業規劃的能力。
作者簡介:
張筱帆,女,陜西西安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傳播策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