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光
【摘要】本文分析了情境教學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中的作用。就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合理使用情境教學法進行了探討,并探索了幾點適宜的方法,包括觀察法、實驗法、演示法和講述法等。最后指出了在應用情境教學時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情境教學 小學科學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2-0158-02
最新版(2017版)《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明確了小學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并為他們繼續學習、成為合格公民和終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科學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其中早期的小學科學教育起到關鍵的作用。小學科學面對的是處在少年兒童階段的小學生,由于他們的認知水平還處在較低的一個水平,所學的內容相對而言則是客觀性和邏輯性較強的一門課程。因此,如何將客觀性較強的科學知識以一種兒童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傳授是至關重要的。這就需要我們廣大的小學科學教師在該課程的教學方法上能夠去精心鉆研。
一、情境教學法的意義及其作用
構建主義理論的觀點主張知識的學習應該以學習者自己構建為主,并因此提出了三種教學方法,即情境教學、隨機通達教學法和支架式教學法[1-2]。構建主義特別注重情境教學,并認為學習者的知識要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相互協作、溝通等,通過有意義的構建進而獲取。因此,創設情境是學習的必要前提,而且學習是與一定情境相聯系的[3]。
情境教學法是針對少年兒童的認知特點而提出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它可以有效的彌補少年兒童認知中的不足,通過運用具體生動的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些營造的豐富情境,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感性認識,促進學生對事物洞察的能力,并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因此,情境教學法在培養小學生學習能力和開發智力方面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
二、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采用情境教學的必要性
首先,從小學生的認知角度來看,處在此階段的學生的思維已經具有較為明顯的符號性和邏輯性,也能夠進行簡單的邏輯推演,然而在很大程度上還只是局限在具體的事物以及過去的經驗,此時的思維還是缺乏抽象性的[4]。由于小學生的生活、學習經驗還相當欠缺,對很多事物的認識都不足,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創設相應的情境來彌補這些缺陷,增強他們的感性認識。其次,從小學科學課程特點來看,該課程的內容非常豐富,不僅涉及到生活中的動植物等生物知識,也有宏觀的地球宇宙等地理知識,同時還涉及到光、電磁、能量等較為抽象的的物理化學知識。其中不少的教學內容,對小學生而言是陌生和抽象的,而這對于缺乏抽象思維和邏輯推演能力的小學生而言,學習起來也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創設適宜的情境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幫助他們再現一個“親歷科學”的過程。學生通過經歷具體事物獲得經驗,進而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情境教學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方法探討
不同的學科教學具有不同的特點,同時不同的教學對象也具有其自身的特征。以下是筆者結合小學科學的特點和教學對象的認知情況,探索情境教學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幾種適宜的方法。
(一)觀察法
在學習中,觀察法是指學生根據一定的學習目的、學習提綱,用自己的感官和輔助工具去直接觀察被學習的對象,從而獲得知識和認識。針對小學生經歷和經驗都比較欠缺,教師可以通過自然的情境,或者預先設置情境,讓學生對事物或行為進行直接的觀察后,通過心理活動的加工處理,得出事物的發展規律,加強對事物的認識。在小學科學課程中,涉及到很多自然知識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能夠接觸到的,比如植物、動物、山川、氣候等。教師通過讓學生觀察這些情境,在已有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記錄、總結、推演等方法,讓學生通過收集和分析信息獲得證據,進而了解事物的本質,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二)實驗法
實驗法是情境教學法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實驗過程,學生能夠更為直觀的了解事物的發展過程,并且通過觀察、參與、思考、動手等一系列“親歷”行為,不僅獲得了直觀的結果,也得到了一系列復雜的經驗。實驗的過程不僅培養了小學生的觀察、動手和思考能力,也提高了他們科學素養。同時,實驗法對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科學實驗能力也有著重大意義。在小學科學中,可以開設實驗的教學內容比較多,教師要創造條件去讓學生開展這些實驗,不能因為條件限制而隨意減少實驗的開展。
(三)演示法
演示法指的是教師通過向學生展示一些實物或者通過教學模具,進行示范性的一些實驗,或者通過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獲得學習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5]。教師通過使用演示法,對實物模型、圖片等進行展示,或通過多媒體動畫展現,肢體表演等方法,營造情境,使得課程中一些較為難以理解的抽象知識,比如力、熱、電磁等,能夠更加直觀、形象、生動的表現出來。演示法能化抽象為具體,化枯燥為生動,能夠把把抽象的事物清楚地展示在學生面前。演示法通過創設直觀的科學情景,讓學生們去嘗試和觀察,使他們獲得豐富的科學表象,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空間想象力,也發展了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進而達到了傳統授課模式難以達到的教學效果。
(四)講述法
講述法是指教師利用口頭語言的方式向學生描繪事實、論證事理,進而傳授知識[6]。教師通過講述,并輔以肢體語言,再現事物,創造情境,不但可以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也可以增強學生的注意力,促進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講述法也是傳統教學慣用的一種方法,雖然具有高效、簡便、經濟的特點,但相對低年級的小學生而言,由于他們思維模式大多還處在皮亞杰的具體運算思維階段[7],抽象思維能力相對而言比較欠缺,因此,建議對小學高年級(五、六年級)學生多用此法。
除了以上幾種方法外,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自己創設情境,比如讓學生參加實踐活動,或者參與設計性實驗等。在小學課程中,有不少類似的知識點,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去種豆芽,觀察植物的生長;去養殖蠶,觀察動物的生長過程等。學生通過參與這些實踐活動、設計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不僅是創設科學情境的過程,也是對已知知識的應用過程和對未知知識的探索過程,這也可以說是情境教學的最高階段。它對于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啟發學生科學思維有著積極重要的作用。
四、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應用情境教學法應該注意的事項
雖然情境教學有利于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但如果使用不當,可能會帶來不利的后果,甚至起到反作用。以下是筆者認為情境教學應用中應該注意的幾點問題。
(一)情境的設置要適宜,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
教師創設教學情境要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幫助他們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習的認知環境。因此,情境的設置要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不合適宜的情境設置不僅起不到幫助作用,反而有可能帶來反作用。在情境的設置上,盡量直觀、具體、生動,考慮到小學生的注意力不持久,情境設置的時間也不宜太長。
(二)情境的設置要緊密圍繞教學內容
我們利用情境教學法,創設情境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相關的科學知識,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所以創設的教學情境應當緊密聯系教學內容。此外,設置情境的信息量應當適當。如果量不足,則會造成理解困難;而過量或過雜則會導致學生不容易抓住重點,可能會造成分心和誤解。此外,教師在創設情境時,也應該注意學科的特點,兼顧到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對于高年級小學生而言,情境不易過于簡單和直白,這不利于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
(三)防止作秀,優化教學過程,做到高效低耗
教師創設教學情境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領悟學習的知識,是幫助學生在良好的認知環境中產生對小學科學學習的的熱情和興趣。這是一個創建認知的過程,創設情境本身只是教學的一種手段和方法,是為了更有效的教學。教師創造的情境也要以此為目標,要避免為了情境而情境。教師不應該浪費大量時間和精力花在無用的情境設置上,而更應該要去追求情境所起到的教學效果,做到高效低耗。
(四)情境的設置要真實可靠,具有科學性
建構主義認為有效的學習必須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所以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也應當是自然界客觀存在的或是已感知的客觀事物在大腦中再現,應該具有科學性,而不是虛構和假想的[7]。不真實或者虛構的情境,往往會給學生帶來認識上的偏差,也容易給他們造成誤解。
五、結束語
本文通過分析小學科學課程的特點,并結合小學生學習認知的特征,提出了在小學科學課程中應用情境教學的幾種可行的方法,分別是觀察法、實驗法、演示法和講述法。最后就在課程中應用情境教學可能存在的誤區提出了幾點注意事項。
參考文獻:
[1]馬啟蒙. 借鑒“建構主義”理論 促進小學科學教學[J]. 黑龍江史志, 2014(7).326-328.
[2]龍文珍. 中學英語情景教學的設計與運用[M].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3]黃慧, 王海. 對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我國外語教學研究的調查與思考[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7(6):21-24.
[4]石向花. 論學生對中學化學概念認知的發展[J]. 新教育, 2010(11):37-37.
[5]劉慧敏. 演示法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有效實施[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2016(20):22-23.
[6]劉樹敏. 初中語文教學“五法”[J]. 科教文匯, 2006(4):39-39.
[7]許艷.培養低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的主動性研究[J].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學研究, 2016(1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