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霞
淺談在小學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的雙向結合
張紅霞
進入到新世紀以來,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于知識和信息。在這個快節奏的發展時代,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更多的發展機遇和無法逃避的壓力,同時也會有很重的心理負擔。知識經濟的時代,人才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在這種環境背景下,關注小學的心理健康以及品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文章將以當代小學生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品德教育為出發點,對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合理化的建議,使小學生們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小學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工作
當今的社會不僅僅是經濟的發展時代,也是知識性人才競爭的時代。正是如此,在競爭帶來的壓力下,我們應當更加關注小學生的心理狀況以及品德教育的工作的開展情況。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其思想觀念以及心理水平還不夠成熟。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工作有助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以及心理素質。因此將二者雙向結合具有一定的意義[1]。小學生的心理變化最終會由其行為方式表現出來。如果在與同學之間的相處中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過于敏感,可能會影響到其身心健康的發展。通過開展心理教育以及德育培養能夠使老師更加明確學生心理的發展變化,從而能夠更好地開展教學。
傳統的德育教學工作,一般都是通過理論知識的傳遞來進行教育的。這種方式很容易將學生放在被動面上,讓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從而導致他們出現抵觸心理。教師將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引入到日常的教學中,能夠更加準確的掌握學生心理變化的特點,從而將教學與心理教學相融合后進行教學,讓學生能夠變被動為主動[2]。同時,通過對學生進行心理溝通,將教師的角色進行改變,在溝通過程中扮演朋友的角色,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敞開心扉,減輕心理負擔,從而接受德育教育。
對于小學心理教育以及德育教育的結合缺乏相應的指導。這是因為這兩者分屬于不同的學科領域,因此要進行結合,就必須先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通過對兩者之間的共同特點進行研究,從而找出更加適合開展雙育雙向教學的工作方法。
缺乏相應的專業性人才,目前很多小學進行心理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的老師都是由政教處或者教導處的老師負責的,由于缺乏對應的專業知識,同時關于小學生的心理研究工作也不夠,因此導致在心理教育以及德育工作中很難做出成效。當然除了老師之外,很多家長以及學校的老師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以及而德育知識的培養也不夠重視。導致心理教育與道德教育雙向結合工作很難順利開展和落實。
要想將二者進行雙向結合,首先應當將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教育在形式以及課程內容上進行結合。小學課程中的品德教育多以理論知識的傳授為主,教師可以將心理健康知識有效的融入到品德教學的內容中。舉例來說,首先老師可以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以及在這個交往關系中學生所處的位置等,結合相關的心理知識開展教學;教師也可以依據學生自身所具備的性格特點,通過一些心理調研表來了解學生們的心理活動。從而能夠更具有依據的對學生開展教學,并進行針對性的心理健康分析;最后學校作為教學的組織單位,還可以開展相應的心理課程,以及先進道德事跡的講座。通過實際案例故事的講述,讓學生們能夠更好地掌握道德知識,從而幫助小學生們心理健康以及道德修養全面發展。
任何教學內容都是來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因此,要將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品德教育相結合有效地引導學生們建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教師應當去觀察學生們的日常生活,通過生活中發生的事情作為引導,從而了解學生在生活中的表現及其心理特征,從而明確心理教育與道德教育工作的發展方向。
小學生的知識除了在學校中獲取之外,更多的是來源于家庭教育。通過學校和家庭的有效配合,可以對學生的品德以及心理教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學校應當積極的和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了解學生的家庭成長環境以及家人之間的關系。同時,還能夠通過開展班會活動,讓學生來描述對父母以及家庭的看法;舉辦家庭趣味活動,通過讓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活動能夠讓家長更好地了解孩子,同時也能夠幫助老師更好地了解學生與父母、家庭的關系。從而更具針對性的對學生的心理教學以及品德教育進行指導。
小學階段的心理發展在整個生命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為學生今后的心理因素以及自身品德發展奠定基礎的階段。因此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品德教育工作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同時通過實現心理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結合能夠積極的帶動學校、老師以及家長的參與度,使學校的教學開展更有針對性,從而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茁壯的成長。
[1]秦雙榮.淺談小學德育教育[J].學周刊,2016(33):120~121.
[2]趙廣,汪振德.淺談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的整合[J].西部素質教育,2015(18):17.
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淡水石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