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刻領會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時代貢獻,對于提高我們學習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自覺性主動性具有重要的理論實踐意義。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有三個方面的時代貢獻:一是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扶貧開發理論,為全球減貧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二是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提供了科學指南,三是為地方推進脫貧攻堅提供了行動綱領。
〔關鍵詞〕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中國方案;精準扶貧
〔中圖分類號〕D63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8048-(2017)05-0040-05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扶貧開發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進行部署,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工作重點內容,就脫貧攻堅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形成了新時期扶貧開發戰略思想。〔1〕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始終貫穿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以其豐富的思想內涵、深刻的精神實質,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貫徹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新發展,是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的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一、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扶貧開發理論 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形成發展有其深刻的時代背景。從國內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的底線任務,貧困問題新的特征、新的變化需要更有效的解決辦法。從國際看,順應全球減貧發展趨勢及全球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我國需要積極響應,繼續為全球減貧事業、人類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源于習近平多年來從農村到縣、市、省、中央矢志不渝探索扶貧開發的實踐積淀,充分體現了他“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一以貫之的為民情懷和一定要兌現脫貧承諾的歷史擔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開發戰略扶貧思想顯現了巨大指導作用,指導脫貧攻堅取得巨大成就。短短4年,5564萬中國人擺脫貧困,相當于一個歐洲大國的人口總數。未來3年,還將有4335萬人脫貧。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認為,中國精準扶貧的理論和實踐表明,良好的政治愿景、科學的扶貧戰略、適宜的政策措施,實現整體脫貧是完全可能的。中國的成功實踐,對推進世界減貧事業具有重要貢獻。首先,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將扶貧開發作為關乎黨和國家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發展道路的大事,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及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底線任務,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進一步明確和強化了扶貧開發的戰略定位,把我們黨所領導的反貧困實踐推進到一個新的境界。 其次,習近平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思想,是習總書記基于長期實踐經驗及對扶貧開發問題深入思考的重大理論成果。這一思想是基于對中國扶貧開發實踐不斷進行科學總結和理論提升而逐步形成并不斷完善的理論體系,是我國乃至全球減貧理論的重大創新,為我國脫貧攻堅及今后的扶貧開發事業提供了理論指導和發展方向,為扶貧思想的豐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再次,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包括內源扶貧、科學扶貧、精神脫貧、教育脫貧、社保政策兜底脫貧等扶貧脫貧機制模式的深刻論述,以及由此形成的脫貧攻堅責任休系、政策體系、投入體系、動員體系、監督體系、考核評估體系組成的四梁八柱頂層設計,〔2〕豐富了十八大以來我國扶貧開發的時代內涵。這些扶貧內涵,客觀反映了貧困演進的時代特征,反映了扶貧開發特定歷史階段的客觀要求。不僅為推動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提供了行動綱領,也為推動貧困與反貧困規律研究理論提煉指明了方向。 最后,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中關于“共建一個沒有貧困、共同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體現了總書記對于中國特色扶貧理論的進一步升華,是其對我國扶貧思想發展的另一個重大貢獻,顯示了中國對于世界減貧發展的責任意識和大國擔當,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 總之,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不僅是對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的豐富和發展,是其基于共同富裕思想以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進行的深入思考和理性判斷,為我國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扶貧開發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動指南和基本遵循,〔3〕為新階段中國扶貧思想的進一步深化拓展奠定了基礎,也為全球減貧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二、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系統設計的科學指南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脫貧攻堅的基本方略。這一方略的頂層設計是在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指導下完成的,也必然以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為指導付諸行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是由核心內容、實現路徑、根本要求、保障體系和落實行動等子系統耦合而成的體系。 第一,精準扶貧的核心內容就是通過“六個精準”解決“四個問題”,二者之間存在內在邏輯關系。解決第一個問題“扶持誰”必須以實現“扶持對象精準”為前提。如何實現扶貧對象精準?只有通過把貧困戶、貧困村識別出來,建檔立卡。就是說,扶貧對象精準、建檔立卡、解決扶持誰的問題三者互動形成一套體系,這套體系要求把貧困人口識別出來,這就是精準扶持的基礎。解決第二個問題“誰來扶”,就需要向貧困村派第一書記、派駐村工作隊。要發揮好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的作用,就必須做到“因村派人精準”,否則派去的人就流于形式。那么,解決誰來扶的問題、選派第一書記和派駐村工作隊、因村派人精準三者之間也形成內在邏輯關系,這實質上就是貧困治理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解決第三個問題“如何扶”問題,必須實現項目、資金、措施的精準,這就需要建立一套規劃制定、選準項目、用好資金的治理體系。解決第四個問題“怎么退”也一樣,需要通過開展有效的貧困退出考核評估,從而實現“脫貧成效精準”。可見,“六個精準”通過一系列方法措施,實現“四個問題”的解決,相互間相互影響,構成一套治理體系。 第二,“五個一批”的精準扶貧實現路徑是一種系統。既然是一個系統,就不能形而上學地理解為“一二三四五”,機械地把現有貧困人口脫貧計劃簡單分成五個一批。實際上,以“五個一批”思想為指導,中央《關于打贏脫貧攻堅的決定》中,列舉了發展特色產業、勞務輸出、易地搬遷、加強教育、醫療保險、醫療救助、生態保護、資產收益、農村低保兜底等八個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路徑。關于脫貧方式,總書記具體列出了九種,并指出有十幾種脫貧方式。“五個一批”思想要求我們,要根據不同情況來創新扶貧方式。 第三,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根本要求在于以創新來實現轉變,并且通過轉變的定型建立貧困治理體系。一是創新扶貧開發路徑,目標就是改變過去“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二是創新扶貧資源使用方式,目的是由多頭分散向統籌集中轉變。在習總書記這一思想指導下,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整合使用扶貧資金和涉農資金的意見》,目前貧困縣都實現了整合,也就是說目前每年的扶貧資金和相當部分的涉農資金,完全由縣一級黨委政府根據脫貧攻堅的需求進行整合、使用,解決了扶貧資金“買醬油的錢”不能“打醋”的問題。總書記要求,扶貧任務重的地方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絕不是空話。因為這是有抓手、可努力實現的。只要精心整合資源,用好一系列脫貧攻堅政策,就能較好地促進地方的整體發展,就有可能實現地方良性治理的轉變。三是創新扶貧開發的模式,目的是改變由偏重“輸血”向注重“造血”轉變。四是創新考核評估體系,是要實現從考核扶貧過程向考核脫貧成效轉變。有些地方扶貧考核太注重過程,重點放在填表數據準不準,填錯了如何問責等形式上,這就違背了考核的真正目的和作用。目前中央對省級黨委政府扶貧開發成效考核是四個方面內容七個指標,簡單明了,突出結果導向。工作是否扎實,完全可以反映出來。至于考核中,存在個別農戶,得到了幫扶卻說沒有等現象,需要我們反思原因。有農戶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可能是我們工作沒做好,特別是農戶對長期累積下來一些問題影響了農戶的主觀判斷。這也從另一方面要求我們理解把握精準扶貧精整脫貧,要有整體、系統性思維。 第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以完整的保障體系作支撐。保障體系包括觀念轉變、政策措施、組織保障、能力建設等方面,相互間形成一套體系。如果觀念不轉變,還停留在過去的觀念,就難以實現精準扶貧。比如一個村有100戶,識別出了50戶是貧困戶。這50貧困戶致貧的原因肯定不一樣,因此,如果按傳統的方式,發展扶貧產業,比如所有貧困戶都發展養羊,表面上是開展精準扶貧,實際上這只是縮小版的“大水漫灌”。道理很簡單,因為50戶貧困戶其致貧原因各異,不可能僅僅或全部依靠養羊一項措施就解決全部的貧困問題。只有逐戶分析,因戶施策,才能實現精準滴灌。政策保障也是一個體系,不僅僅是財政投入政策,還包括金融支持、土地政策、社會參與、營造氛圍等等多種政策,整合考慮、運用,才能形成綜合政策效應。比如,“營造氛圍”看起來沒有含金量,但實際上脫貧攻堅對于貧困縣就是一個宣傳著力點。只要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氛圍營造起來,干部群眾作風轉變過來,內生動力激發出來,各種投資、商機肯定隨之而來。因為真正的精準扶貧,不僅僅是貧困村貧困戶問題,而是事關全縣干部的作風是不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是不是充分體現。有了實事求是、有了群眾路線的充分實踐,這樣的縣肯定能發展更好。因為精準扶貧通過作風、觀念轉變營造了良好氛圍、形象。財政投入、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社會支持等等,需要統籌考慮、系統設計、綜合生效,這就叫統攬全局。脫貧攻堅,完成既定貧困人口脫貧僅僅是其基礎部分,但是遠遠不夠。這就需要用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武裝頭腦,把原來狹隘的扶貧理念轉過來,認識上跟上去。 第五,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體系中的組織保障包括加強黨的領導、層層落實責任、嚴格考核機制、約束機制、退出機制,是一整套相互關聯、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施提供組織保障的體系。不僅僅包括責任狀、五級書記一起抓等方面,而且更需要從體系上、整體上把握和實施,這樣才能形成整體性效果,避免形式主義、功利主義。 第六,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能力保障實際上是一個能力建設體系。能力的保障絕對不是某一個方面能力,而是各個利益相關者的能力所構成的能力組合。各種有效的培訓是提高、培養能力的基礎性手段,必須加強。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能力建設至少包括扶貧領導小組的決策監督能力,各行業部門扶貧項目的設計、實施管理、評估能力,扶貧系統的執行管理、協調、督查、考核評估、總結宣傳能力,社會組織、企業參與脫貧攻堅的能力,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的精準扶貧能力,貧困村村兩委干部、創業致富帶頭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貧困戶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能力,等等。必須讓廣大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學習理解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理解中央作出決策部署的理論和實踐依據,這樣才能增加各方面參與的主動性,更有自覺性和創新性。 第七,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實施需要一系列落實行動載體。這些載體不是一項或幾項措施,而是一系列的精準扶貧行動組合。一是建設五個平臺:國家扶貧開發大數據平臺,省級扶貧開發融資平臺,縣級扶貧開發資金項目管理平臺,貧困村扶貧脫貧工作落實平臺,社會扶貧對接平臺。二是開展十大行動:健康扶貧、教育扶貧、金融扶貧、交通扶貧、水利扶貧、勞務協作、危房改造、科技扶貧、中央企業百縣萬村幫扶、民營企業萬企幫萬村行動。三是實施十項工程:整村推進、職業教育培訓、扶貧小額信貸工程、易地扶貧搬遷、電商扶貧、旅游扶貧、光伏扶貧、構樹扶貧、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扶貧龍頭企業帶動工程。三、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是地方推進脫貧攻堅的行動綱領 這一貢獻體現在地方如何把習近平扶貧思想貫徹落實到推進本區域脫貧攻堅的實踐中。這里以三個案例,從不同層面展現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指導作用和成效。 省級案例:貴州省。貴州的扶貧工作被中央領導評價為脫貧攻堅的省級樣板。十八大以來貴州的扶貧工作許多方面走在全國前面,為全國樹立了樣板。近些年,貴州省的減貧速度要比國家平均速度快很多,貴州的經濟發展速度也一直排在西部省區的前列,這樣一個沒有多少平地、發展難度要比其他地方都要大的省,為什么能夠實現經濟較快發展和大規模減貧同步,其中做法經驗值得總結。2016年,國務院扶貧辦組織有關專家從十個方面總結了貴州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扶貧思想基本經驗(詳見社科文獻出版社《脫貧攻堅省級樣板——貴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模式研究》一書):把扶貧開發作為全省第一民生工程,著力完善精準扶貧體系,廣泛動員社會參與精準扶貧,積極參與生態保護脫貧新路徑,創新財政金融精準扶貧機制,深化黨建扶貧,大力建設新型產業扶貧體系,有力有序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完善社會保障托底扶貧,片區發展精準扶貧到村到戶有機結合等。貫穿這十個方面的根本要素就是始終以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為指導。 縣級案例:蘭考縣。蘭考縣2017年3月宣布脫貧摘帽,成為全國貧困縣脫貧摘帽的樣板。蘭考縣是焦裕祿精神誕生地,是習近平總書記開展群眾路線實踐活動的聯系點。蘭考整縣脫貧,既有特殊性,更有普遍性。國務院扶貧辦全國扶貧宣傳教育專家團隊對蘭考脫貧摘帽做法經驗進行總結,總結的主線就是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蘭考實踐。總結發現,蘭考實踐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做法經驗主要是: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推進脫貧攻堅的改革創新,以繡花功夫落實六個精準,探索產業精準扶貧新機制,實現精準扶貧的新模式,拓展精準扶貧新方式,抓黨建引領脫貧攻堅,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等等。以此為基礎,提煉出貧困縣實現脫貧摘帽的啟示,對于其他貧困縣推進脫貧攻堅、實現脫貧摘帽無疑具有可學可借鑒的價值。 村級案例:十八洞村。十八洞村是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的一個苗族貧困村,是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1月考察并提出精準扶貧思想的地方。該村近幾年發展很快,變化也很大,全村的人均純收入從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6的8313元,增加幅度很大。而且,橫向對比,各方面對該村的投入并不是很多,這就說明十八洞村在實踐總書記的精準扶貧思想中形成的經驗模式具有可借鑒的意義。其中,最主要的經驗就是按照總書記的要求,科學扶貧、精準扶貧,激發內生動力,創新扶貧方式,發展農家樂旅游、水果、養殖等特色產業,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 實踐表明,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高度的政治性、理論性、系統性與針對性、指導性、實踐性的有機統一,充分體現了黨的執政理念,充滿著真摯的為民情懷和務實的思想作風,必將在脫貧攻堅砥礪前行中繼續完善、不斷深化,為解決新問題、應對新挑戰、制定新戰略指明方向。
〔參考文獻〕
[1]黃承偉.習近平扶貧思想體系及其豐富內涵[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6,(6).
[2]劉永富.全面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堅決贏脫貧攻堅戰[N].學習時報,2017-05-05.
[3]黃承偉.全面決勝脫貧攻堅的根本遵循[N].學習時報,2017-05-01.
【責任編輯:劉彥武】黨政研究201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