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宮
摘 要:“南木特”戲劇表演藝術的形成來源于當地的歌舞、說唱、民歌等,在經過長期同各地文化交流后,不斷的完善、融合,吸收精華形成一種具有自身特色的藝術形式。本文主要對甘肅甘南藏族南木特進行研究分析,論述其藝術特點和今后的傳承保護。
關鍵詞:甘南;南木特;藝術特點;傳承
中圖分類號:J825;J61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0-0127-01
一、甘南藏族南木特的藝術特點
1.獨特的表演藝術形式。藏戲在不同地區由于經濟狀況、自然條件和風俗習慣的不同有一定的區別,演化成不同藝術風格的派別。因為這些藝術特點是表現藏族人民生活、意識形態的,所以一直被藏族人民所熱愛。甘南藏族南木特是在西藏傳統戲劇上融合當地歌舞、宗教因素等,經過長期同周邊的交流、提煉形成獨特的戲劇藝術“南木特”。其中拉卜楞寺的“南木特”藏戲采用了京劇的舞臺演出形式。為了充分體現人物的思想情感,多采用樸素、真實形式。表演的動作具有規律性、節奏性和內容豐富的特點,很多動作是模仿民間舞蹈或宗教舞蹈。每次演出都會有導排制度,隨著劇情的進展和人物情感的變化,戲師將提前做好案頭工作。演員的手、身、步等都要跟著鼓鈸的節奏,禁止任意動作。動作形式非常固定,沒有太大的變換。建國以后,不斷學習一些新的表演技巧,有了縱馬疾馳等的連續繞圈旋轉的高難度動作。
2.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從“南木特”戲的形象上分析,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現實性的形象,一種是非現實性的形象。兩種形象有著不同的特征,所以會有不同的表演手法。現實性的形象一般是通過人物的形象、動作和語言等特征來表現,追求達到神似。在表演程式中經常出現的角色有君主類,像是唐王李世民、尼泊爾國王等。二是王子類的,一般在劇中非常年輕、勇敢、無私。也是對藏族人民善良、淳樸民風的一種體現。三是公主、夫人類,像是《松贊干布》戲中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穿長袖褶底連群,戴著皇冠,非常文雅大度,有著唐代閨秀的姿態。四是大臣類,一般在劇中都非常聰明機制、勇敢。五是反面人物類,具有心狠手辣,站在正義事業的反面的特點。非現實性的形象主要是神佛鬼魔來表現,夸張、變形的表現達到表意的目的。
3.展演功能的宗教性。宗教法舞是起源于藏族原始時期的武舞蹈形式,經過后代的不斷規范、完善,特別是在藏傳佛教后,在高僧大德和藝僧的勞動中,將儺舞藝術豐富和發揚光大,最終演變成今天粗獷有力、造型強、宗教色彩強烈的啞劇性舞蹈。法舞的主要特點是使用面具,非常形象的將人物身份和角色特點表現出來,不需太多語言。跳躍幅度達、旋轉較多時模仿了民間舞蹈形式,充分的表現出高原民族胸懷寬廣、性格豪爽的特點,他們嫉惡如仇、視死如歸。從中可以發現早期藏族舞蹈的姿態。
二、甘南藏族南木特的傳承保護
1.恪守歌舞性以符合視聽習慣的審美需求。對于南木特戲中的歌舞性,它與其他種類的藏戲劇中有很大的不同之處,在長期進行南木特藏戲的傳承過程中,歌舞性是廣大群眾最喜愛的要素之一,也是進行南木特戲傳承的重要群眾基礎力量,也是南木特藏戲很好傳承的重要保障。所以,堅守南木特藏戲的歌舞性,不僅是很好的保存了南木特藏戲的文化特征,同時也保證了同群眾的審美習慣相適應。從產生南木特藏戲就開始吸收好的民間音樂材料,包括一些民歌、舞蹈、樂器等音樂形式,編造出非常優美的曲調,成為被傳唱的音樂。在進行傳承時,要同地區的民眾生活相聯系,吸收大量本地流行的音樂不斷豐富南木特,受到民眾的喜歡。也要保持南木特自身的唱腔旋律特點,在傳承中恪守南木特固有旋律和當地的文化相融合。
2.劇目恪守主題與藏族價值觀相吻合。藏傳佛是藏族人民的堅定信仰,藏族人對信仰有虔誠的態度驚嘆世人,盡管社會的快速發展,在人們心中還是有很重要的位置。進入藏區,可以看見到處都是寺院建筑和僧侶。南木特通過藝術表現來敘述故事,在大量的演繹后形成了虛實結合的文化情景,人們體會到身臨其境,產生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形成和諧、健康的社會環境。南木特戲中對真善美的追求、對丑惡的憎惡,都是南木特精髓的體現,這些事符合藏族人民價值取向的,也是藏戲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3.展演功能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在進行南木特的傳承時,一些僧侶組成的班社把南木特看作是自我修行的儀軌,通常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南木特藏戲大多是以佛傳為主,一個普通的僧侶能夠在其中擔任高僧大德的角色,他們會感到非常的光榮,是他們修行所追求的目標;還有劇中的對白大多是經文,“頌經”是佛教進行日常修行的重要儀軌,在南木特的演出過程中完成了日常的修行。二是在南木特的演出過程中,僧侶會對佛經和教義進行理解,形成一種儀式化的表演,使民眾體會到佛教教義的“因果”等的含義,為民眾修行指出正確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李娜.變易與恪守:南木特藏戲傳承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 2016.
[2]郭志合.傳承與創新:南木特藏戲變遷與發展[J].青藏高原論壇,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