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
【摘要】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語言使用的優劣直接影響到雙方的交際效果。校園作為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場所,勢必對語言的塑造和完善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以下就如何利用校園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習慣進行討論。
【關鍵詞】校園活動 培養 評價機制 宣傳 語言習慣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3-0006-02
校園活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校園活動包括社團活動、演講比賽、主持人大賽等具有固定模式的活動及以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課堂教學、日常交流為主的非模式化的校園活動。狹義的校園活動僅指社團活動、演講比賽、主持人大賽等有固定模式的活動。以下特指廣義的校園活動。校園活動能促進語言的形成、塑造、完善,為語言的發展營造良好的氛圍。為此,我們必須善于利用校園活動中的一切優勢因素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習慣。
一、培養良好語言習慣存在的問題
(一)語言層面存在的問題
校園語言受地域、環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有其自身的不足。語音層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有:發音時語音缺陷或錯誤、詞匯錯用或亂用、語法不規范等現象。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普通話規范的調值為55、35、214、51,而在實際語言使用中,多數同學會把四聲的調值錯用為44 、34、21 、41,發音不到位;元音發音錯誤,舌面前高不圓唇元音i和舌面前高圓唇元音ü混用,平舌音 z、c、s和翹舌音zh、ch、sh混用, 鼻音n和邊音 l混用等;音長短,發音不規范;發音強度、重度不到位;部分元音缺失;發音時,顱腔共鳴等現象。
詞匯方面,主要表現為普通話詞匯和方言詞匯混用。受地方方音的影響,很多學生的普通話存在大量的方言詞匯,方言詞匯在學生之間彼此滲透,相互影響。例如“給”字是語言表述中最具代表性的方言詞,表示詢問意。實際語言中存在是不是(普通話)—給是(方言)、對不對(普通話)—給對(方言)等普通話詞匯和方言詞匯混用現象。有的普通話詞匯直接被方言詞匯替代,如普通話“去”被方言的“克”代替,普通話的“鞋”被方言“孩”代替等。方言詞匯和普通話詞匯的混用現象如果得不到及時糾正,將會直接影響學生的用語習慣。
除了以上語音和詞匯層面存在的問題外,校園語言還存在篡改語用,誤用、亂用語法的現象,這些錯誤的用語習慣都需要糾正。
(二)語言習慣培養的瓶頸
語言層面存在的問題可以通過活動培訓,專業指導,反復練習等方式糾正,但是語言使用的心理習慣卻是語言發展的最大阻礙。受地域的影響,多數學生不習慣用普通話交流,學生與學生之間幾乎沒有普通話交流的經歷,普通話的使用僅局限于課堂和模式化的校園活動,方言使用的覆蓋面遠大于普通話。這一現象不利于普通話水平的提高。
語言使用是一個心理與語言互相作用,對話者語言相互影響的過程。而目前非模式化的校園活動中普遍存在直接拋棄普通話這一交流媒介的現象,這一情況正是普通話使用最大的瓶頸,要改變這一現狀,勢必要從學生個人、校園文化、機制建設等方面擴大普通話使用的覆蓋面,加強對普通話的宣傳,轉變學生的心理習慣。
二、在校園活動中介入完善的語言評價機制
校園是學生學習和活動的場所,具有紀律性和自由性共存的特點。基于這一特點,利用校園活動培養學生的用語習慣需綜合宏觀管理和微觀評價,在校園活動中介入完善的語言評價機制。這是通過校園活動促進語言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用語習慣的重要方式。
在校園活動中介入完善的語言評價機制必須以了解校園活動中存在的語言問題為基礎。因受語言環境、地域、民族、語言融合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學生的語言水平參差不齊,多數學生的語言水平有待提高。鑒于這一情況,建立分層級的語言評價機制尤為重要。在校園活動中,應納入多種層級的語言評價機制,實行學生互評、社團與學生評價、師生評價的三級評價模式是較為有效的方式。其中,學生互評是評價機制中的最低層級,它實施難度低,可操作性強,覆蓋面廣,是三級評價中最易出成效的評價方式;社團與學生評價是語言評價中的中間層級,主要通過社團參與的方式在學生中設立語言評估小組,根據活動項目的類別,設置評估指標體系,對模式化校園活動中語言的使用進行評估,同時負責非模式化校園活動中語言的評估;師生評價是三級評價機制中的最高層級,主要由教師來評價學生的語言能力。三級板塊的語言評價模塊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由點到面,從精到深加大語言評估力度,以語言的評估促進校園活動中語言的發展。
在課堂教學這一覆蓋面最廣的校園活動中納入普通話機測成績的學分制評價機制。目前多數學校普通話的修讀成績與學分掛鉤,但機測成績并未納入學分制管理體系。學生容易忽略普通話機測的重要性,普遍存在平時忽視練習,考前臨時準備,這不利于普通話的推廣,更談不上用語規范。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用語習慣,促進校園語言規范化發展,把普通話機測成績納入學分制評價體系尤為重要。首先,針對不同專業和年級制定普通話機測等級評價標準,并形成梯級遞增的評價模式,不同年級和專業的學生只有達到機測等級要求才能獲得相應學分,無法修滿學分將重修。這一評價機制有助于學生重視普通話機測,重視平時訓練。
在校園活動中納入完善的語言評價機制有助于學生重視普通話,間接引導學生在校園活動中自覺規范用語行為,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
三、在校園活動中注重規范語言的宣傳
良好的語言使用環境能對校園語言的發展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校園語言文化建設應重在宣傳和監管,而有效的宣傳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有助于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語言文化氛圍。
通過校園活動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應根據實際校園活動的類型采取不同的措施。首先,學校應重視校園語言規范,可以建立普通話協會、語言培訓小組、普通話測試員小組等語言機構,并由組織機構牽頭,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類活動。由規范的組織機構參與活動,能對語言的使用起到模范帶頭的作用,間接影響到學生的語言使用,對良好語言習慣的培養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其次,利用一切資源擴大對規范語言的宣傳。普通話板報,普通話語音宣傳、社團普通話活動圖片、語言糾錯活動等都是營造良好校園語言環境的有效手段;利用國際資源加大語言學習的宣傳力度。隨著“漢語熱”在世界各國興起,大批海外留學生涌入中國學習漢語,與留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影響中國學生的學習心理,加深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感情,相互間的學習能對校內學生規范語言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再次,把語言評價納入活動評價中。在模式化的校園活動中,多數獎項會忽略校園活動過程中的語言使用情況,缺少語言評價,這樣勢必會使校園活動忽略語言使用的規范性。若把語言評價納入評價機制,再增設語言類獎項,將有助于學生重視用語規范,加深語言學習的理念,間接營造良好的普通話學習的氛圍,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
四、促進語言類活動往精、深方向發展
目前多數校園語言類活動存在流于形式,對語言精度和深度要求不夠高的情況。要改變這一現狀,應重在優化校園活動的指導者及參與者。首先應提高組織者的語言文化素養。教師作為校園活動最重要的指導者,首先自身要具備較高的語言文化素養。學校可以通過定期的教師語言培訓、普通話測試、走出校園深造等方式提高教師自身語言素養,以便在校園活動中更好地指導學生。其次,注重優化校園活動的參與者的語言水平。要改變學生在語音、詞匯、語法方面存在的問題,對普通話的用語要求不能僅僅只滿足于清晰明了,還需要精益求精,需要專業教師對學生的語言從語音、語法、詞匯、語音片段、語用動程等方面進行精細化指導,提高各種模式化與非模式化的校園活動的語言標準,才能有效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
語言是溝通的橋梁,是校園生活中最主要的交流媒介。利用校園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習慣是一項長期的工程,只有在校園活動中納入完備的評估體系,積極的宣傳,有效的激勵機制,高標準的要求才能促進語言的長期發展,才能更好地使語言規范理念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
[2]刑福義,汪國勝.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3]刑福義,吳振國.語言學概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9.
[4]王保貴.良好語言習慣的培養[J].文教資料, 2005,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