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紅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深入改革,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成為現階段一個熱點,思想品德課是初中階段的基礎學科之一,而國家認同是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新形勢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應凸顯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同樣強調國家認同感、社會責任感。本文重點闡述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核心素養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感。
【關鍵詞】國家認同感 核心素養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3-0083-01
國家認同感的定義眾說紛紜,筆者認為國家認同感是公民對自己歸屬哪個國家的認知以及對這個國家的構成,如政治、文化等要素的評價和情感。在多民族國家,為保持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必須把國家認同放在首位。新課程標準下,思想品德課教學把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放在關鍵,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國家認同感成為核心素養的關鍵內容之一。筆者談談初中思想品德課核心素養教學中國家認同感培養的幾點做法。
一、全方位、多角度培養學生國家意識
國家意識是公民對國家的認同,是社會個體基于對自己祖國的歷史、文化、國情等的認識和理解,逐漸積淀而成的國家主人翁責任感、自豪感和歸屬感,它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公民的責任心和義務感。傳統教學觀念的思想品德課上,教師采用“灌輸式”教學,鼓勵學生死記硬,只為讓學生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但卻忽視應重點培養學生國家意識,忽視引導學生充分了解國史國情,樹立民族統一和團結意識,維護社會穩定等,導致在不少學生缺乏民族責任感、歸屬感。
首先充分利用時政熱點。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國家意識。如在學習“國際舞臺上的中國”時,組織學生觀看《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體會我國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所作的貢獻,在國際舞臺上發揮重要建設性作用,增強國家認同感,進一步幫助學生內化為國家意識,最終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如愛護國旗、國徽、自覺維護國家安全、保守國家秘密等。
其次,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資源。教師應總結教學經驗,結合教材,創新教學方法,讓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如,學習“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組織學生參觀鄭成功紀念館、陳嘉庚紀念館,培養熱愛祖國、維護國家安全的義務,提高學生國家意識。再如,在學習“傳承創新中華文化”時,帶領學生參觀本廈門市博物館、方特夢幻王國主題文化公園、觀看《閩南傳奇》,直觀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培養學生文化認同,加深國家認同感,提高學生國家意識,從而提高民族向心力與凝聚力。
二、引導學生堅定信念,提高政治認同感
要想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感,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感,讓學生肯定我國的政治制度、政治權利和義務,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引導學生發自內心擁護共產黨的領導,肯定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共同理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側重培養學生堅定的信念,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學生的日常行為。
如,在學習“黨的基本路線”知識點時,應用知識導圖引導學生掌握黨的基本路線核心知識點的基礎上,組織學生觀看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記錄片《我們的三十年》節選,開展《發現我身邊的生活變化調查》,通過直觀的感受和客觀分析,幫助學生理解黨的基本路線對于我國建設的意義,感受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擁護共產黨的領導、感悟改革開放的成就,提高作為中國公民的自豪感。再如,在學習“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設計讓學生觀看《廈門金磚會議宣傳片》,感受改革開放后廈門的變化、廈門的美好;組織學生到環島路義務撿垃圾,引導學生堅定信念,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提高學生提高政治認同感、國家認同感,自覺承擔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奮斗的責任。
三、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國家認同感
學生的國家認同感不可能自發形成,需要學生經歷“親身體驗-反思-沉淀-形成”的過程,情境教學法是效果顯著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要加大培養學生國家認同感的教育力度,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提高國家責任感。
如在學習“民族精神”時,節選女排奪冠、郎平講話的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女排用頑強的意志直面挫折,為國爭光,幫助理解我們的民族精神核心是愛國主義,并將視頻中的主人公穿插在課程學習的始末,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培養學生國家認同感。
四、聯系生活實際,有效布置課后作業
初中思想品德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要高度重視實踐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融入社會生活,提高學生國家認同感,感受法律的權威性與威懾力,感受社會道德的強大力量,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體系。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素材源于社會生活。而課后作業是學習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檢驗學生學習質量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師必須做好課后作業的布置工作。如,筆者準備布置學生去看《戰狼2》,要求學生寫觀后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深度挖掘影片中的作為中國公民擔負的社會責任,感受中國作為世界大國的優勢、國際責任。然后帶領學生在課上分享交流,不僅大大增加了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還會大大增加了師生之間的交流,提高教學有效性。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感關系到國家與民族未來的發展。因此,作為思想品德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重視培養學生的國家認同感,引導學生樹立國家意識、民族意識,熱愛祖國、熱愛黨和人民,提高民族自信心與自尊心,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崛起而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張志紅.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以高中政治教學為例[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版,2015.
[2]田建軍.中學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途徑——以政治課社會實踐活動為例[J].創新人才教育,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