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通過“思維導圖”這一可視化的思維工具為學習支架,來嘗試研究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明確教材作文“寫什么”與“怎么寫”這兩個維度的教學難點,從巧用導圖鏈接課文,內化語言,搭建導圖式支架,遷移寫法以及活用導圖架構文體,大顯身手三個方面入手,基于課文,拓展于生活和情感世界,架起語言運用和再造的思維橋。
【關鍵詞】思維導圖 學習支架 習作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3-0087-02
一、巧用導圖鏈接課文,內化語言
1.模仿課文語言運用豐實寫作本源
課標非常明確的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兒童獲得語言能力主要是通過模仿、積累,最后達到表達運用語言。語文課本大量文質兼美的語言,生動有趣的句式為孩子提供了上乘的范例,但那些畢竟還都是停留于書面的消極語言,如何設計有效的小練筆,將消極語言內化為沉淀于心的積極語言,真正豐實寫作本源,厚積薄發,需要大量的實踐。
教學《狼和鹿》這一課,我將著眼點、訓練點放在“故事”上。學生生來喜歡聽故事、講故事,借助這一點讓學生講故事的同時寫故事來模仿課文語言,非常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指導寫故事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模仿書中的語言,關注書中的表達,從而將消極語言內化為自己的積極語言,提高語言運用的能力。在聆聽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梳理和積累語言素材,然后指導抓住關鍵詞組織語言拓展復述,最后抓住關鍵詞展開想象和評論,鍛煉了孩子語言運用的能力。
課堂中讓學生通過模仿文本的言語是有效提升學生語言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因為,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如能用好課本,在語文課上進行聽說讀寫的均衡訓練,才能最后達到表達運用語言的終極目標。
2.巧設讀寫結合點夯實基礎
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往往老師們把大量的時間花在閱讀教學上,作文時間微乎其微。單憑每單元的一篇習作練習,每周兩節課習作時間來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那是“天方夜譚”。如何利用好閱讀文本,找到語言訓練點,讀寫結合點,適時指導,架構閱讀與習作的彩虹橋,是我們需要實踐的。如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這一課,我們根據課文,搭建了這樣的支架,如下圖:
只要我們著眼于教材的深入解讀,對語言學習和表達的整體把握,結合閱讀文本的特點和年段習作的要求,恰到好處地抓住讀寫結合點,就能做到讓孩子有話可說,有情可表,真正內化語言。
二、搭建導圖式支架,遷移寫法
1.鏈接生活激活大腦素材庫
課標要求孩子寫生活,但并非要求學生寫所有親身經歷、耳聞目睹的事,而是那些有所感受,有所思考的信息或事件,也可以是零碎的生活信息加以整理歸納,形成寫作材料。如何尋求有感受有價值的東西,寫出源于生活又頗有意義的內容來就需要我們教師加以引導和啟發。筆者借導圖跟孩子們一起拓展,一起整理,寫作素材躍然腦海。如四年級幾個單元的習作導圖:
生活是習作最大的“源泉”,生活體驗是習作最好的素材,利用導圖引領學生走進生活,去梳理、引導和品味,將這些富有兒童真實生活氣息的素材和感悟記錄下來,等待我們的,必將是無限的精彩。
2.群文梳理遷移表達方法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钡@個例子對學生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教師應該不拘泥于教材的內容,但也要重視教材的范例作用。應用思維導圖輔助閱讀,就能把靜態單一的文本體驗轉換為動態的可視的繪圖輔助理解過程,使學生能有序地解讀文本文段,理清文章脈胳,在記錄閱讀中感悟,在收獲的過程中積累,使閱讀過程成為寫作的奠基階段。
三、活用導圖架構文體,大顯身手
1.思維導圖助力文章構思
思維導圖是一種可視化的筆記工具,我們在文章構思的時候,會產生很多的聯系想象,將這些關鍵詞,用思維導圖進行呈現,那些“靈光一閃”的想法就能被一一記錄,最后根據思維導圖, 就可以進行系統的構思,篩選所需。
思維導圖能幫助孩子將零散的素材,單一的思路進行有效的整理聯系,形成序列并統整出新的思維。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列作文提綱時,其實無形中將作文看成一個整體的系統,進行整體關照,然后通過可視化的篩選和組織寫作材料,顯性化的表達思維過程,辯證化地安排寫作手法,逐漸形成一種內省式,體驗式的習作。
2.思維導圖趣化細節描寫
王榮生教授說:“教學就是研究學生的寫作狀態和寫作樣本,根據學生的寫作狀態和寫作樣本,確定最近一個階段的寫作中心和要突破的目標,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學生。” 小學階段的記敘文除去脈絡的構思,結構的斟酌外,學生更需要在細節描寫,刻畫人物,環境情感的融合等方面加以引導。所以我們在語言導圖、內容導圖、脈絡導圖的基礎上,讓孩子運用導圖去聯想、細化、顯化那些可以豐實語言,細化情節,凸顯表達效果的描寫。
導圖式習作支架讓學生在自主、合作的學習實踐中,置身于場景表述和語言建構之中,并將課文學習中涉及到的文學立意、文章結構、素材篩選、主題架構及語言表達等方面的策略加以運用,為達成“習作目標”編制一張條件網,丈量起點到目標的距離,架設一座可以一步一步跨越的“橋梁”,從而形成厚實的文學素養。
作者簡介:
李碧(1977.10-),女,教育碩士,中學高級教師,省教壇新秀,溫大兼職教授,研究方向:小學語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