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于佳
【摘要】于課改十余年之際審視我們的教學,不難發現部分教師對問題設計的研究并不深入,沒有真正潛下心來琢磨問題的設計,不能高效的發揮出問題的作用。鑒此,本文以人教版教材內容為基礎,問卷與討論等多方法結合,制定““創妙趣”(Amusing)、“破唯一”(Breaking)、“求挑戰”(Challenge)”三種問題設計實現學生智慧增長。
【關鍵詞】問題設計 創造性 挑戰性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3-0126-02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強調從學生出發,以生為本”。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問題需求:趣味性、綜合性、思考性。然而,隨著課改的逐步深入,我們發現雖然老師們越來越重視通過創設高質量問題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但還是有部分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出現各種情況。本文結合學生需求與教師問題設計現狀,提出 “創妙趣”(Amusing)、“破唯一”(Breaking)、“求挑戰”(Challenge)三種問題設計的想法,又相應分為幾種不同類型的問題研究,一層層將問題設計具體化,使學生的數學素養得到全面、主動發展。
一、“創妙趣”數學問題設計研究
1.聚焦熱點型問題設計
數學問題總是從書本中來,而書本上的情境幾乎不會改變,時間甚至地點對孩子來說都很陌生。那么教師關注時事,借助時事新聞來設計問題,不僅能夠充分將教學與生活結合在一起,還能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的目的。
如教學《大數的認識》一課時,教師緊密關注身邊事,出示上海市迪士尼樂園開園時的一則新聞報道,“上海迪士尼樂園首日入園人數破萬”,追問破萬的意思。圖片的視覺沖擊能讓孩子更深入地理解大數的產生與意義。挖掘學生喜愛的、樂于關注與研究的時事,才能真正做到立足生活,讓孩子們在熱情昂揚中學習知識。
2.開發材料型問題設計
在玩中學在玩中悟,布魯納說得好,“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于學生對所學材料本身具有內在的興趣”。教師可以開發生活中某些游戲材料,跳出原來的玩法想出創意,想出符合教學目標的活動或游戲。開展適當的游戲活動,既有助于學生體力、智力、交際能力的發展,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利用撲克牌玩數學,看到撲克牌你會想到什么呢,學生們回答很多:“斗地主、二十四點、魔術牌等等”。教師可以開發撲克牌,例如玩魔術,利用花色與數字學習《簡單的分類與整理》;例如二十四點來作為《四則混合運算》的學習;再如《正方形與長方形的認識》一課中,可以設計活動用撲克牌擺出正方形,從而更深入地鞏固正方形與長方形邊與邊的關系。在玩樂中學習數學知識,不僅開心,還能“豐收”。
3.文化尋根型問題設計
數學文化是一種充滿神秘的東西,而充滿奧秘的東西最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師可以好好利用數學文化,尋根探源進行教學。從數學文化出發,來探索數學奧秘,能增加學習的趣味與激情,感受數學的源遠流長,增加數學神秘感。
如在《比的意義》教學后,教師可出示10個大小形狀各異的長方形,其中放入兩個“黃金分割比”的長方形請學生選擇最美觀的,。當學生的選擇幾乎“心有靈犀”時,引入典故。原來1000多年前,德國心理學家費希納也做過同樣的實驗,最后發現“黃金比”。在學生好奇萬分之際趁機揭示研究主題。如此教學,不僅滿足了學生對數學奧秘的追求之心,更帶來濃濃的科學精神。
4.戶外探索型問題設計
安排學生走出教室找答案,設計戶外探索型問題。數學問題總是出現在黑板上、書本里,看似約定俗成。偶爾的出門學習就成為十分有趣的活動,學生積極性高漲,學習的效率也就會提高了。
如教學《乘法口訣》后,可以組織學生到操場上活動。游戲的規則:10人一組分為四組圍圈而坐。任意一人開始數數,1、2、3……那樣數下去,逢到7的倍數和含有7的數字必須拍手不說話。輸的同學要回答贏的同學數學問題。除了7,還可以變化其他的數字來玩這個游戲。學生玩的熱火朝天,覺得有趣好玩,口訣的背誦也在歡笑中鞏固深入。再到作業本上解決乘法口訣類的問題就游刃有余了。
二、“破唯一”數學問題設計研究
“破唯一”重在“破”字,開放的數學問題能夠鍛煉學生從大腦中提取信息的速度,能充分的發展學生多向思維。教師可以研究如何“破除”練習全部圍繞本課知識點的“唯一性”,結合綜合知識創造新的數學問題。
1.聯想綜合型問題設計
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讓學生全面主動得到發展。在問題的設計上,教師應多設計能讓學生產生基本數量關系“聯想”的題目。由于數學知識結構的嚴密,通過“聯想”可以引導學生將一種關系轉化為多種關系,多角度思考,用多種方法解題。
如教學《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一單元后,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出聯想綜合的題。如“爺爺每天要吃2粒藥,一瓶有125粒,這瓶藥夠吃兩個月嗎?”。根據學生最近學習的經驗,多數學生會選擇除法估算解決。先給予肯定,再追問有沒有別的辦法。同學們會發現可以用精確的計算來解決、可以用一個月的日子乘每天吃的藥數來解決等,方法有很多。
2.自主操作型問題設計
數學知識有嚴密的邏輯體系,操作活動的問題設計要以舊有的知識為思維基點,將學生的思維拓展到新知識中來,避免機械重復,防止難度過大而讓學生望而生畏。動手實踐需要學生將自身的思考感知融人其中,教師要學會將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找方法。只有主動探索出來的知識才能更加深刻的映入腦海。
如教學《面積與面積單位》時,設計實踐操作活動十分要緊。學生自己真正擺過才能體驗到用正方形來做面積單位最方便、能鋪滿,如此將數學的研究拓展到科學性上。學生通過邊擺圖形邊思考,不僅培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利用直觀教具發展了抽象思維,兩全其美。再如教學《十的認識》時,小棒的“捆”,能讓學生更深刻的體驗到十進制的便利。學生在操作中感悟,在動手中提高,這就是操作題的魅力所在。endprint
3.創新開放型問題設計
多樣的充滿思辨的問題不僅能讓學生充滿驚喜,也往往能給教師帶來意外的收獲。思維開放型可以是條件開放、方法開放、結果開發。開放的問題可以讓每個人都有所思考與收獲,能自信的互相交流自己的收獲。
如教學《搭配》一課時,可以設計多條件的搭配問題:葷菜有四種,素菜三種,再加上湯水五種,你有20元,你會如何搭配。放手讓孩子獨立思考,交流自己獨特的想法與理由,能開發孩子的創意思維。再如計算題中設計等號兩邊都有括號的題目,例如 “( )+10=( )-2”,發現有不同答案而且都正確,繼續思考你能發現什么,最后得到左邊都比右邊小12,能挖掘孩子思維的深度。
三、“求挑戰”數學問題設計研究
1.抓大放小型問題設計
數學教學中的“情感態度”目標,最根本的體現應該是:經歷“輾轉反側、冥思苦想”到“石破天驚、豁然開朗”的過程,享受思考的快樂。在設計問題時,教師可以采取抓大放小的教學方法,在大問題下教師只需適度支撐即可。這樣學生能夠自己努力與思考,由此得到的答案也更能讓學生產生思考的快樂。
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只解決三個大問題:“面積是多少?為什么?你是怎么做的?”。對應三大問題種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可以利用手上的學具,也可以自制學具研究,對學生來說是很有挑戰也最為培養能力的。學生討論的熱火朝天,爭先恐后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面積轉化的意義在討論聲中鞏固深入,學生的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也在快速的提升。
2.化顯為隱型問題設計
教師應當把直接的、顯而易見的條件化為隱形條件,變成需要學生自主尋找的資源,而不是顯而易見的信息。這一小小的設計變化雖小,但能夠激發學生的思考,需要你絞盡腦汁得到信息,能更好的鍛煉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如教學《兩位數的認識》后,可以設計題目:十位加個位等于12,是十位比個位大2,請問這是數字幾?學生無法直接看到十位是幾或者個位是幾,必須找到條件通過邏輯思考與推理得到正確的結果75。再如教學三下《方向與位置》后,可以設計題目:早晨面對太陽,我的左邊是( ),我的后面是( )。必需要用生活常識太陽從東邊升起來解決的,也是一種隱藏信息的類型。能夠找到隱藏信息的句子,分析信息解決問題,“四能”的鞏固提升也就顯而易見了。
3.正反交融型問題設計
正反交融是鍛煉逆向思維的好辦法,教師不妨利用正反來提問,能夠大大的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具體是指教師設計問題時要從正向運用到逆向思考,由于小學生的思維是由低到高逐步發展的,而逆向思考是這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挑戰,好好利用正反交融策略必能磨煉思維能力。
正反交融的能力應當早早的從低段開始培養,從符號的運用處最能打好“正反”思考的地基。例如“=”的正反運用,為以后解方程能墊下堅實的基礎。在學習《有余數的除法》后,可以設計這樣的題目:一個有余數的除法算式,所有的數字加起來是49,現在知道余數是1,商和除數相加等于12,問被除數是幾。正反思考的多了,做事解題就不會拘泥于一種方法,能打開學生的思維廣度。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孩子如果從未品嘗過學習勞動的快樂,從未體會過克服困難的驕傲——這是他的不幸。”相信在改革進步的大環境中,在每位教師的實踐思考下,關于問題設計的研究一定會越來越深入,孩子的成長也會隨之越來越全面。
參考文獻:
[1]董希軍.誘發深思、反思、樂思:有效追問的三個立足點[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16,(04)
[2]樓國紅.質疑,讓思維走向更深處——一道思考題“借題發揮”的教學[J]. 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16,(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