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奧爾夫教學法是一種新的音樂教學模式,考量的是學生的情感與音樂技巧,是德國的卡爾奧爾夫提出來的。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主張的是以生為本,讓學生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習音樂知識,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和訓練,使學生在參與中不斷地吸收知識,提高學習效率,提高教學質量。這種教學方法是順應素質教育的要求的。故此,本文就從奧爾夫教學法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優勢,利用有限的資源學習音樂以及從生活實際出發,滿足學生多種情感需求三點探索教學的可行性,以適應素質教育教學的發展需要。
【關鍵詞】小學音樂 教學 欣賞課 奧爾夫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3-0191-02
作為世界最著名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奧爾夫教學法,其宗旨是培養小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促使其全面自由發展。這種教學積極響應了素質教育的要求,而且還成為音樂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經途徑。借此,本文就奧爾夫教學法在欣賞課中的教學展開以下幾點研究,以此來提升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
一、奧爾夫教學法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優勢
運用優勢具體有:更利于提高音樂教師的專業知識。音樂課堂是展示教師教學魅力與藝術手段的舞臺,而奧爾夫教學法對教師的業務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故此,在教學中,需要教師做的是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培養學生的自我探究和自學能力。其次,奧爾夫教學法的有效利用更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小學生天生具有強烈的創造欲,其教學法可以通過使用樂器營造積極輕松的學習氛圍,利用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并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與此同時,奧爾夫教學法作為一種全新的獨特先進的教學方法,選擇以學生感興趣的兒歌、故事和游戲等教學,更利于培養學生的樂感,使他們積極參與到知識的學習當中。
二、利用有限的資源學習音樂
音樂的一門藝術,藝術的來源是生活,所以,音樂也是來源于生活,最終也要回歸于生活。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要結合生活中有限的資源指導學生學習音樂,并且創造音樂,實現提升音樂欣賞課的教學目的。教師可結合需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音樂教學中常采用的打擊樂器。比如,鑰匙串可以作為散響類樂器使用;把沙子放到空瓶子里可以當沙錘用;將大小不同的紙盒粘在一起,使用小木棍敲打,能夠做成一組定音鼓等。欣賞課中,也可以鼓勵學生主動去發現、尋找自制打擊樂器,主動創作音樂。這樣的教學為學生提供親身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機會,而且還將音樂理念的核心內涵融入其中。
三、從生活實際出發,滿足學生多種情感需求
音樂是有生命力的藝術,而藝術來源于生活,故此,音樂也應該具有一定的生活氣息。貝多芬命運坎坷,雙耳失聰,又慘遭戀人拋棄,在他失意之下寫出了偉大的《命運交響曲》;理查德為追求美與浪漫,沉浸在愛情的美好之中創作出了偉大的《藍色多瑙河》和《水邊的阿狄娜》。這些傳世不朽的經典名作都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都是創作者根據實際生活經歷創作出來的,融入了創作者的情感,因此,感染力是非常強的。音樂教師也要從實際出發,比如,給出相關的曲調,讓學生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等編寫歌詞。作品要融入自身對生活的認知,這樣,學生創作起來也會感覺更加熟悉、親切,進而也就會更主動去學習,主動去創作。從生活實際出發同樣也是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有效性得到發揮的途徑之一。奧爾夫教學法在欣賞課教學中的應用也遵循了“以美育人”的授課宗旨,為學生能親自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并獲得審美體驗提供便利條件,而且還激發了學生對音樂欣賞課學習的濃厚興趣。讓學生品嘗到音樂學習帶來的成功與快樂!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音樂欣賞課教學中運用奧爾夫教學法的最大魅力不在于迅速教會學生一些歌曲或者演唱技巧,在于讓學生更能親密接觸音樂,因為欣賞課不要學生細致入微地去體會作者創作曲目時的那種復雜情感,只需學生在音樂的熏陶中產生興趣,當學生對音樂這種高雅的藝術產生濃厚興趣時,深入鉆研也會變得水到渠成。當學生真正渴望得到音樂環繞耳畔的愜意,才會更主動接近音樂,接觸更多的音樂作品,陶冶情操,提升品位。這也是奧爾夫教學法在小學音樂欣賞課上最大的收獲和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曾崢.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實踐運用[J].音樂時空,2014(21):183.
[2]李妲娜,修海林,尹愛青.奧爾夫音樂教育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黃沙玫.從歷史的視角重新理解奧爾夫音樂教育[J].中國音樂,2012(3).
作者簡介:
張欣欣(1980-),女,遼寧法庫人,小學音樂教研員,中學一級,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音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