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萍 (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杏花村小學,247000)
精雕細琢 讓體育課堂變得更加精彩
——觀《小籃球:原地運球》一課有感
高麗萍 (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杏花村小學,247000)
執教教師教學熱情飽滿、語言簡練、技能精湛,師生交流和諧,互動頻繁。教師課堂教學思路清晰,以籃球運球貫穿于課堂始終,將籃球運球技術的教學和學生興趣培養以及學生探究創新能力的培養較好地結合在一起,配合游戲,融入音樂,課堂氣氛高潮迭起。
在開始部分中,簡短的課堂常規后,執教教師帶領學生繞場內事先布置好的“籃球陣”慢跑,行進間做步伐練習(側滑步、弓箭步等),再隨音樂做自編籃球操。教師合理地利用籃球“布陣”,增加學生慢跑和步伐練習的趣味性,隨音樂的籃球操使學生充分活動了各關節,設計簡潔、富有創意。通過教師提問“如何彈鋼琴”引發學生思考,兩段快慢節奏的“鋼琴”音樂,學生不由自主地彈動手指、敲擊琴鍵,感覺“腕”、“指”用力方法,使學生在練習中變得積極主動,也為“原地運球”教學埋下了伏筆。
進入基本部分后,教師運用講解和示范,分析運球時參與的關節,引出原地運球的動作要領,并通過“坐姿運球”“跪姿運球”“高姿運球”和“隨音樂節奏原地運球”,增強學生的球感,學會控制籃球的力量和方向,讓學生嘗試、體會,并掌握“原地運球”的技術動作。利用游戲“保衛蘿卜”(行進間一手運球,一手快速將地面的圓形球托上下換位)鞏固運球能力,使學生學會在運球時眼睛不看球。通過2名學生間的對面運球,適當增加干擾因素并組織學生展示,使得運球更具觀賞性和挑戰性,增強學生的練習興趣,也滿足了學生的表演的欲望。利用“球托”進行活動性游戲,起到了“一物多用”之功效;以游戲的形式練習運球,使學生學習變得主動,真正實現了快樂學習,練習效果較好。
結束部分,通過“小羊快跑”游戲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也較好地對籃球運球進行了及時復習。最后,學生在優美的旋律中完成了放松活動,結束課程。
在教學素養上,執教教師將專業知識從不同層次、不同方面向教學活動滲透。在教學方法上,采用講解、示范、游戲、問題探究等方法進行新授課教學,合理、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效果。在內容設計上,緊緊圍繞運球這一中心,巧妙地運用音樂,并在準備部分安排行進間步伐和籃球操練習。在基本部分中,將不同姿勢運球、籃球的活動性游戲、運球練習、學生展示及結束部分的小游戲結合在一起,每個環節銜接自然有序,確實做到了“備教材、備學生、備場地”。在器材布置上,注重美感和創新練習需要。課前將小籃球置于事先準備好的帶有2種顏色的“球托”上。而且,“球托”又在活動性游戲中起到了提高協調配合能力的作用。在教學評估上,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帶著問題探究學習,得出最終答案。
1.游戲“保衛蘿卜”(行進間一手運球,一手快速將地面的圓形球托上下換位)
存在問題:在設計中未能遵循針對性原則。學生在跑動中運球并將對方的“球托”翻轉過來,此時學生的注意力在“怎樣快速地將對方的球托翻轉過來”,而設計此游戲達成的目標是“怎樣控制好球”,則偏離了教學重難點“手指與球的接觸部位,按拍、迎球動作協調”。
教學建議:可將教學游戲設計成以“原地運球”為元素的活動性游戲。如,運球“堆寶塔”游戲:將學生分成人數相等的2隊,各隊商議后每名隊員拿起自己的“球托”,選擇合適的區域或場地,邊運球邊堆“寶塔”,塔尖只能是一個“球托”,用時少的隊獲勝。由此,既鍛煉了團隊計算、相互協作和協調能力,又能鍛煉學生原地控球能力。再如,將學生分成人數相等的幾隊,每隊學生站成一路縱隊,將全隊的“球托”放置隊尾學生可拿區域,發令后,全隊同時原地運球,隊尾學生將地上的“球托”依次傳向前面,直至隊首學生放下最后一個“球托”,用時少的隊獲勝。此游戲可增加難度,從隊尾開始回傳到隊尾結束,游戲主題與課堂教學內容相呼應。
2.游戲評價
存在問題:游戲評價過于簡略。
教學建議:游戲也是教學的一部分,筆者認為,游戲的評價關乎于游戲運用的直接效果,只有評價到位,才能將游戲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值。其實,輸贏不是本質問題,關鍵要弄清楚為什么輸為什么贏。如,各隊在遵守紀律、運用技術和戰術以及發揮集體力量等方面優點和不足之處。另外,在評價中還要表揚積極參與學習的學生,鼓勵技能較弱的學生,使學生們通過體育游戲受到教育、學得知識、提高技能,達到游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