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巖 王宇
[摘要]人口是一國內需滿足的主體,有效擴大內需必須關注人口增長下降、人口老齡化、人口城市化等趨勢蘊含的機遇和挑戰。本文運用現代經濟學、人口學的理論和方法,基于中外經驗,對人口增長、人口結構變遷對內需結構和就業壓力的影響進行了實證分析,人口增長不會破壞擴大內需。實現從以物為本到以人為本、從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到允許人口適度增長的轉變,應成為擴大內需和減輕就業壓力重大戰略。
[關鍵詞]人口增長 人口結構 內需 就業
一、引言
從中國的發展歷程看,人口過快增長曾經為國民經濟帶來許多困難,人口增長的下降也帶來了人民福利的顯著增加。這是否意味著延續人口增長的下降對中國未來的發展仍然是個福音?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2015年,中央政府明確提出把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和基本立足點。中國政府出臺了擴內需、調結構、保增長的一攬子措施,遏制了經濟持續下滑的趨勢。那么,內需永久、持續增長的動力是什么?人口因素及其變化蘊含著什么樣的機遇和挑戰?十幾年以來中國已采取多種措施擴大內需,下一步還有什么選項?本研究對尋找進一步擴大內需的可能路徑和持久動力、保持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有政策意義和應用價值,同時找出緩解就業壓力的新途徑。
從理論意義上說,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二元結構”理論以后,勞動力無限供給成為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問題的一個經典的、幾乎不受質疑的假定,然而這個假定在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開始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2004年以后出現的“用工荒”,在時間和空間上迅速蔓延,大學生就業也由90年代以前的搶手變為近年來的燙手,“用工荒”和“大學生就業難”的交疊成為中國勞動力市場的獨特風景。由此,基于人口增長、結構變遷的視角分析中國的內需和長期經濟發展問題,對經濟發展理論的創新有重要意義。
二、人口因素影響內需的理論回顧
人口因素對內需的影響,可以追溯到古典經濟學關于人口與生活資料的論述。魁奈、馬爾薩斯論述了人口增長和消費資料的關系。馬爾薩斯把人口則使資本積累和擺脫低水平陷阱變得更加困難。馬爾薩斯還強調只消費不生產的集團必須保持足夠大的規模,才能保證社會總產品被全部銷售,以此避免經濟危機。凱恩斯主義者把人口增長看作有效需求增加的原因,認為人口增長能夠擴大消費,為企業家提供樂觀預期,打開投資通路,人口增長的下降則關閉了投資通路。
三、就業相關概念解釋
就業是指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在法定年齡內,依法從事某種有報酬或者勞動收入的社會活動,這種活動是通過就業市場實現的。就業市場,也被稱為勞動力市場,是按照市場規律進行勞動力資源配置和調節的一種機制,是勞動力交換關系和交換場所的總和。就業市場有以下幾個構成要素:一是就業市場的主體,即勞動力的供給方與需求方;二是勞動力商品本身,即凝聚在人體中的簡單與復雜的勞動能力,是就業市場供求的對象;三是就業市場信息,勞動力商品本身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不同于其他物質商品,它的性質、數量、等級乃至供求關系,均要靠市場手段來反映和實現;四是就業市場的價格,即工資;五是勞動力的中介結構;六是就業市場的相關條件,這包括政府的調控政策、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法制保障等。勞動力這個概念是經濟科學和社會科學中最常見的概念之一,它在實際使用中往往被賦予不同的涵義。
勞動力的概念通常有以下三種涵義:第一,指人的勞動能力;第二,指擁有勞動能力,并且在從事勞動活動的人;第三,指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也可以是一個部門全部的勞動者。勞動力的這三種涵義既有區別也有聯系,無論什么人,無論是勞動者個人還是勞動者總體,都是只有他們具有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才稱之為勞動力,因此,第一種涵義是后兩者的基礎。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關于勞動力的定義是:“我們把勞動力或者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這是一個科學完整的定義,對勞動力的概念作出了比較精確的界定。現代勞動力經濟學中對勞動力的解釋為:在一定的年齡范圍之內,擁有勞動能力,且有就業需求,能夠從事某種職業活動的全部人口,包括從業者和失業者。在經濟和社會領域,有一些和勞動力聯系十分緊密的概念,其中主要有:勞動年齡人口、勞動力供給、勞動力需求等。
勞動年齡人口指的是一定年齡范圍內有勞動能力的人口。勞動年齡人口數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現有的勞動力資源狀況,是制定勞動力分配和使用政策的重要依據。國際上通常規定勞動年齡人口為15到65歲的所有人口,不論其是否參與了經濟活動。勞動力供給指的是勞動力市場中特定的勞動年齡人口,正在工作或者沒有工作而在找工作的人口的總量。
勞動力需求指的是在一定時期內,一定條件下,社會對勞動力需求的總規模,一般用社會實際就業人口統計數來衡量。
四、勞動力需求現狀分析
勞動力的就業需求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壓力:一是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長,會增加勞動力的供給;二是產業的優化升級和經濟結構的調整,促使“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資本替代勞動力,使得制造業提供的就業機會逐步減少;三是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包括向城鎮的流動或者向非農部門的轉移;四是勞動力市場運行的外部環境還有些欠缺。包括勞動力市場監督力度存在不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勞動力轉移的戶籍制度、隨遷子女教育、醫療關系等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五是勞動力供求存在結構性的矛盾,低素質勞動力逐漸過剩,而高素質勞動力又相對不足。對勞動力的需求會最終反映在就業量上。
五、實施以人為本的擴大內需戰略,緩解就業壓力
(一)穩定低生育水平,優化人口年齡結構
要繼續加強宣傳和教育,并動員群眾參與人口的管理,實施國家、地區、家庭的三級管理互相結合。傳播和倡導新的生育文化,讓計劃生育觀念成為自覺的生育意識。特別是要加快建立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推動計劃生育由行政管制機制向利益導向機制的傾斜,更好的為人口結構的轉變服務,進而緩解就業壓力。
(二)加強人力資本投資建設,提高勞動力素質
加強人力資本投資,政府應在政策引導上發揮積極作用,加大人力資本的投資和科技研發的投入,給企業和大專院校科技研發以優厚的政策鼓勵,有力地促進技術進步,提高勞動者的整體素質和技能。有效地配置勞動力資源,保持經濟的高速增長。
(三)完善勞動力市場建設,合理引導勞動力流動
建立城鄉平等勞動力市場制度,也就是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統籌城鄉就業,在搞好城鄉就業和再就業的基礎上,大力推進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就業,以及城鎮勞動力向涉農產業轉移,引導勞動力在城鄉之間合理流動,優化勞動力資源有效配置。
(四)把握人口增長、結構變遷內涵的發展機遇,
引領擴大內需方向。人口增長下降、少子老齡化、人口城市化、家庭規模小型化等趨勢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人口發展的基本動向。積極培育適應人口結構變化的消費熱點和新興產業,圍繞汽車、家用電器、家政服務、社區服務、體育保健來培育消費熱點,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服務,把需求引導供給和供給創造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對孩子或年輕消費者市場萎縮的趨勢要制定預案,有序轉型,防止資源閑置和浪費。隨著人口增長、人口城市化和家庭規模小型化的發展,要進一步增加城市的住房投資、特別是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給,同時加強宏觀調控,遏制投機,努力化解房地產市場不可持續的風險。
(五)樹立就業優先原則,充分挖掘人口紅利
“十三五”期間,中國仍處于人口紅利期,勞動力人口比重及規模仍在高位運行。另一方面,“用工荒”和“大學生就業難”仍將在時空上繼續蔓延,由此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課題。樹立就業優先原則,不僅關乎民生,也關乎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比較優勢,推行正確的經濟發展戰略。在一切有利于就業的政策環境下,加快調整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大力培育適合大學生就業的經濟增長點,采取切實措施緩解民工荒,同時通過教育結構、布局的戰略性調整,通過倡導新的教育理念和就業觀念,解決勞動力市場上存在的“供非所需”和“需非所供”問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