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永雄
摘 要 當今,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穩步推進和新資助政策的實施,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門相繼加大財政投入,高校學生資助問題已經成為當前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以及社會普遍關注的突出問題。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諸多高校學生資助政策體系體系,如助學貸款、國家助學金、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勤工助學以及各種社會獎助項目,但是在新形勢下以上資助體系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問題,如:貧困生資格認定準確性有待提高、資助工作的育人作用不明顯等。因此,對資助評價體系進行創新性研究,在新形勢下,推動資助工作與時俱進,進而探索出一套以學生為本、有益學生全面發展的資助模式,有的放矢,讓貧困學生受益的同時,提高資助工作效率,促進工作持續健康發展十分有必要。
關鍵詞 構建 精準扶貧 資助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10.083
1 助困育人工作的現狀與問題
(1)近年來,國家密集出臺了一系列資助政策,逐步建立起覆蓋學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各階段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資助范圍不斷擴大,資助標準不斷提高,資助領域不斷拓展。以寧夏大學為例,目前已形成了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企業社會資助(應善良助學金、明德助學金、豐田助學金等)、勤工助學等多種資助形式共存的資助政策體系。
(2)一些規定過于模糊籠統,不便于實際操作。比如對學生申請國家獎助學金關于思想品德方面的申請條件規定,只包含了政治素質、集體觀念、遵紀守法、道德修養等方面,但是過于寬泛,不能夠特別精準地區分、確定受助對象,過程中主觀因素增多,難免產生一些個人情感因素的摻雜導致一些不公正的現象。
(3)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界定困難,不能很好地做到精準扶貧。從現實情況來看,家庭收入情況調查表也無法真實準確地提供必要參考信息,民政部門出具的證明未必能真實反映家庭經濟的具體情況。例如,許多申請學生家庭收入明顯遠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線,家庭收入情況調查表對其困難程度沒有劃級(王珂 2012:27)。
部分認定提交材料失真。在高額助學金的面前,有些學生誠信缺失,存在故意隱瞞家庭人口和真實收入的情況,夸大事實,與此同時部分民政部門對學生的家庭收入等實際情況,不做確認,基本是見表即簽字蓋章,流于形式,這對學生成長產生了極大的負面效應。
2 構建學生資助新體系,彰顯教育公平
資助工作關系到貧困生的切身利益,關乎到學校的和諧發展。只有為他們在校生活、學習提供好切實的保障,才能推進高校人才的培養。寧夏大學機械工程學院資助工作在學校學生處資助管理中心的指導下,由負責資助工作的輔導員和相關學生干部負責,學院這支資助服務隊伍具有良好的責任心及基本的計算機操作技能,保證了學院各項資助工作的順利展開,為學院的學生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2.1 完善評審制度建設
學院在深度研究國家、學校資助工作特色政策的基礎之上,結合本學院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寧夏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學生家庭經濟困難情況認定實施細則》、《寧夏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國家助學金評定實施細則》、《寧夏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國家勵志獎學金評定實施細則》、《寧夏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國家獎學金評定實施細則》等規章制度。
如:學院成立組成學生資助工作領導小組,小組成員為學院院長、學院黨委書記、副書記、輔導員以及學生代表,小組統一為申請家庭經濟困難認定的學生進行量化評分,根據具體情況,將家庭貧困類型細化為四種:1)孤兒(須提供父母去世證明)、父母雙方均殘疾且失去勞動能力者(特指四級以上肢體殘疾、三級以上智力殘疾、二級以上精神殘疾和二級重聽以上聽力殘疾、一級低視力以上視力殘疾,均須提供父母雙方殘疾證原件及復印件);2)低保戶(須有低保證原件和低保存折原件,兩者缺一不可,否則視為無效,提供虛假材料者不予認定且將給予處分);3)市、縣、村級貧困證明(須提供原件及復印件);4)單親(指父母一方去世,不含父母離異,須提供去世證明)、家庭成員中(指戶口本上在冊人員)有因門診特定病種需要長期藥物治療的(須提供醫院開具的書面診斷證明、至少一年期的病歷、以及醫藥消費清單,以上材料缺一不可,否則不予認定),同時將國家暫定的門診特定病種詳細地寫入評定細則中。
針對部分資助項目提出的思想道德品質申請條件籠統模糊這一問題,學院對癥下藥,在深入了解學生思想動態的前提下,結合本院學生具體出現的問題,附加了具體的評審條件。如:上學年受到警告以上處分者以及無故兩次以上(含兩次)不參加班級、學院及學校組織的活動者,取消當年國家助學金的評定資格;宿舍臟、亂、差,有使用違規電器者,不能參加學年度國家助學金的評選等一系列補充條件。
2.2 班級民主評議、學院審核與實地走訪相結合
為了更進一步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界定困難的問題,學院積極響應學校暑期開展的大學生資助育人項目,由輔導員親自帶隊,學生代表積極參加,對部分受助學生以及貧困學生進行調研活動。他們通過對學生住處、生活條件的實地觀察以及和學生及家長的座談,詳細了解家庭情況、受資助狀況,向他們了解對現行資助政策的認識和建議,并進行相關宣傳和答疑。在與學生、家長交流的過程中,深入了解學生思想狀況及其家庭經濟生活情況,及時解決現實存在疑惑和困難。
2.3 做好記錄和檔案整理工作
2011年以來,學院對所有受助學生的情況進行了認真的整理,其中包括:受助學生具體家庭經濟情況、具體受資助情況、受助額度、綜合測評(德、智、體)以及獎懲情況等,保留為電子檔案,并及時進行更新和維護,力求數據精準有效。這不僅為學院資助工作提供了詳實的材料,而且為每年的評審提供了依據,突出了資助工作一體化服務的實踐理念,合理節省時間,提高評審效率,以科學化的理念指導工作,搭建公平、公正、靈活、高效的資助方式。endprint
從新生入學初期,陸續展開貧困家庭學生認定,提前做好摸底工作,做到早了解、早熟悉、早掌握,及時建立檔案,確保關注每一位困難學生。
3 “資助”與“教育”相結合,促進學生資助工作良性循環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主要是為了幫助貧困生完成學業,除了其經濟功能外,助困工作還肩負著育人功能。
3.1 物質幫助與人文關懷并進
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部分貧困學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問題,如:自卑、自尊心過強、 抑郁等。這些都會導致他們人際交往困難,甚至影響正常生活和學習。所以,學院在物質幫助的基礎上,給予其更多精神上的關懷,通過談心談話、組織主題班會及茶話會,幫助其樹立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態。
3.2 加強誠信教育,構建和諧校園環境
近年來,部分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日益突出,如:助學金評審材料弄虛作假、畢業之后不愿或不及時償還助學貸款等,這不僅造成了經濟損失,同時也破壞了大學生自身的信譽,對生活、學習甚至工作都會造成不良影響。
3.3 培養感恩、奉獻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部分學生對資助有依賴的心理但不懂得感恩,沒有意識到國家、高校和社會各界為他們不中斷學業所做的努力,“等、靠、要”的思想比較嚴重,甚至覺得這些資助是自己該得的,但一旦評不上,不了解實際情況,就遷怒于學院、老師,對評審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難。高校以育人為本,教育是助困的根本目的,資助工作應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學院在助學金的發放過程中,特別注重加強困難學生的感恩教育,讓困難學生“知恩于心,報恩于行”。如:引導貧困學生自立自強,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來解決經濟困難。
參考文獻
[1] 胡麗偉.教育公平倫理審視下的高校學生資助及制度重構[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0(3).
[2] 黃少玲.論“助困”與“育人”相結合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23).
[3] 黃艷.高校學生資助管理體系改革探析[J].高教論壇,2014(1).
[4] 馬彥周.大學生發展型資助體系構建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2.
[5] 屈昌雷,董曉寧,賈采林.以隊伍建設為依托 做好高校學生資助工作——基于濟南大學數學科學學院資助服務中心的實踐[J].教育理論研究,2015(33).
[6] 沈萍.教育公平視角下民辦高校學生資助體系的構建[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4).
[7] 王廣飛.在高校學生資助政策中體現教育公平[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5).
[8] 王珂.國家獎助學金制度優化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2012.
[9] 伍冰,張桂華,唐秋紅.高校助困與育人結合的實踐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12(2).
[10] 詹志靈.完善資助體系 構建和諧校園[J].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