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面精神旗幟,青年一代則是扛起大旗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力量。在探索和推動“中國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中,高校校園戲劇活動作為最行之有效教育載體和實施手段,其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在當下依然存在諸多難題需要分析和解決。
【關鍵詞】中國夢 高校校園戲劇活動 問題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1-0206-02
戲劇作為一門綜合的藝術門類其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功能,這也是其一直以來受到國內外教育者關注的重要原因。但在高校,戲劇作為校園文化活動受到了諸多條件的限制,使其作為思想教育的作用無法得到更大限度的發揮。
一、高校校園戲劇活動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
1.不得重視,經費不足
學校領導或團學組織對高校校園戲劇活動的不重視,致使很多問題無法解決。如硬件設施配備、專業教師的配備和指導、固定排練場地的安排等問題,都是戲劇活動無法正常開展的現實障礙。另外,資金短缺常常使得師生常常自掏腰包或花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向社會尋求資助,自籌經費。這種在夾縫中生存的狀態,在很大程度上削減了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2.趨于邊緣,活動受限
校園戲劇活動的主要載體是專業的戲劇課程或戲劇社團,雖然當下高校的戲劇活動正在全面展開,但校園人才與校園觀眾的人數較全校學生總數依然相差懸殊,校園戲劇的輻射范圍有一定局限性。 校園資源缺乏,學生進入劇院觀看戲劇表演或與戲劇密切接觸的機會也很小。
3.專業性差,亟待提高
一般院校大學生沒有專業或系統的戲劇訓練的機會,加上缺乏專業的教師指導致使大多數戲劇社團水平很低,甚至出現生澀模仿、偽先鋒、偽現實主義等問題,即不能滿足大學生的審美愉悅感,更難在作品的創作上有所突破。有的劇社為了博得關注甚至出現媚俗現象,劇社的業余表現,成為制約校園戲劇發展的因素。
4.出現斷層,持久力差
高校校園戲劇活動是一個集編、導、演、美、服、道、化、燈光及音效等多個組織通力合作完成的一個活動,這其中缺少任何一個環節都會降低活動的質量和效果。而隨著高年級學長的畢業,低年級同學的業務生澀,年級斷層,高校校園戲劇活動缺乏持久力也是劇社一直無法解決的問題。
5.缺少平臺,展示受限
很多時候戲劇活動僅在校園之內,即便是開設戲劇課程的專業院校,也很難在完成教學任務之外,思考“走出去”的途徑。而無法走出校園,碰觸社會,接受批評,就難以成長。這一點,南京大學文學院的藝術碩士劇團就做的非常好。2013年校園戲劇《蔣公的面子》的公演,引起了全社會極大的關注。這部戲劇在全國各地演出百余場,創造了近年來校園戲劇的奇跡。
6.缺乏資源,運作力差
很多時候,校園里的老師或學生由于缺乏校外資源,即便有高質量的創作或高水平的表演團隊,僅憑一己之力也很難打開市場。這從某種程度上也極大的挫傷了對戲劇有著強烈熱情的師生,高校校園戲劇活動“社會化”問題有待解決。
二、高校校園戲劇活動可持續發展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學校對戲劇教育功能認知存在偏差
一直以來國內教育在方式和方法上一貫追求技能性的學習優先,缺乏德育教育的規劃性和導向性。在面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枯燥無趣,思政工作者不厭其煩、苦口婆心依然無果的現狀,仍舊不能從實際出發,調整和探尋新的、更加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大多數人對于戲劇的概念就是舞臺劇目的演出或者文本的閱讀,而忽略了其他藝術門類的參與,忽略了其作為重要的教育載體,是最直接感悟人生,體驗情感的教育方式。在“中國夢”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融于校園文化活動,融于戲劇活動,讓大學生在觀、演中實現“自我教育”,是需要學校各方面投入精力要做的事。高校校園戲劇活動如有學校自上而下的重視和支持,教師、教室、資金等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2.缺少有戲劇情結、責任心強的專業教師的指導
高校校園戲劇活動想獲得健康、快速的發展,僅憑學生的戲劇熱情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具有戲劇情結、責任心強的專業教師的指導。《蔣公的面子》之所以能夠有如此成就,主要得益于南京大學的藝術碩士劇團指導教師們的專業素養之高,敬業程度之深。據調查顯示,凡是在校內外有較強影響力的社團背后,都有一支專業的教師隊伍,專門從事戲劇研究和實踐。他們懂校園,懂學生,更懂戲劇。也只有這樣的專業指導才能聚眾人之力,真正展示出校園戲劇的精氣神。高校校園戲劇活動只有專業教師的參與和把關,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年級斷層、持久力差的問題,同時提高學生的審美及鑒賞能力,杜絕媚俗現象的出現。
3.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制度性約束
高校校園戲劇活動在創作實踐的過程中經常會受到學校活動相關制度和規定的制約,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校園戲劇活動的開展。一般情況下,在各高校社團均歸學校團委或學生會老師統一管理,社團眾多,負責的老師數量有限,加之不一定有戲劇相關專業背景支撐,戲劇活動很難發展壯大。另外,在調查中發現,有的學校即便開設有戲劇或表演等相關專業,但由于教學要求和活動規定,專業班級與業余社團之間少有學習與交流,導致高校校園戲劇活動沒有進步的空間,在毫無壓力和緊迫感的情況下,使校園戲劇活動的排演頻次大大降低,這是對擴大戲劇教育的影響力及提高大學生藝術水平都極為不利的。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大大制約了高校校園戲劇活動的可持續發展。
4.政府參與度低,資金投入力度不大,同樣制約著高校校園戲劇活動持續發展
如果政府可以為高校校園戲劇活動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財政支持,會使戲劇教育的影響力得到強大推廣和延伸。這樣可以讓更多的市民了解戲劇,欣賞戲劇,使人們在放松心情、消除疲勞的同時受到教育和啟迪,真正實現戲劇教育全民化的功能。
當然,高校校園戲劇活動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和原因不僅于此。但鑒于以上分析,未來對于如何有效的將高校校園戲劇活動穩定并持續發展下去的思考,是每位戲劇愛好者和高校思政工作者所肩負的責任。維持高校校園戲劇活動的持久發展,營造良好的校園戲劇文化氛圍,搭建行之有效的教育平臺,創造和諧的、高水準的校園文化,對培養大學生的組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實踐創新能力以及自我人格的完善等全面素質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董健.《從<牡丹亭>看戲劇的文化意義》[J].南京大學學報,2004(3)。
[2]焦菊隱.《焦菊隱戲劇論文》,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版。
[3]烏·哈里澤夫[俄].《作為文學之一種的戲劇》,莫斯科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
[4]彭吉象.《藝術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簡介:
董學恒(1978.7.26-),女,河北省圍場縣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