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清華
【摘要】在高等院校土建類專業中,建筑構造與識圖是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在新的經濟社會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學效果成為教師的重要研究課題。本文首先概述了該課程的特點,指出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分析了課程教學改革的關鍵,最后闡述了具體的改革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建筑構造與識圖 課程教學 問題 改革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TU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1-0225-02
分析《建筑構造與識圖》課程的特點:一是基礎性,通過學習能了解土建專業名詞和術語,為學習建筑結構、測量試驗、施工技術等內容打下基礎;二是專業性,通過學習能分析建筑的構造特點,增強圖紙的識讀能力,是走向工作崗位的必要條件。當前經濟社會背景下,建筑行業發展迅猛,對于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應該培養出兼具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要改革課程教學,以下對此進行深入探討。
1.建筑構造與識圖課程概述
建筑識圖與構造是土建專業學生的入門課,分析課程內容特點,一是涉及知識點多,在學習過程中比較充實,但是在后續教學中可能還會實際運用,例如造價預算、施工技術等;二是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少,因此課程氣氛不夠活躍,難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三是識圖課程學時長,占總課程的1/3左右,但是教學效果不佳,學生看到新的施工圖難以開展分析;四是學生對于圖紙的依賴性大,沒有將圖紙實物化,無法形成三維立體概念。由此可見,采用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對課程教學進行改革,是一項必須開展的工作。
2.傳統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教學模式單一
在建筑構造與識圖課程中,不僅包括大量專業術語,而且涉及構造和施工,因此綜合性強。學生初次接觸該課程時,由于缺少實踐體會,就會感覺課程內容枯燥乏味,難以提起學習興趣。
2.2 課程設置不當
建筑構造與識圖主要分為構造、識圖兩個部分,兩者相輔相成。其中,構造包括細部結構的處理、形體交界位置的搭接;識圖主要是對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進行解讀,也會涉及墻身、梁板柱的細節。如此一來,兩者會有部分內容相互重復,教學期間會浪費課時,影響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
2.3教學方法陳舊
常規教學方法上,要么是教師口傳心授,要么是借助于多媒體技術,對于專業知識的介紹,主要是通過圖片、文字、視頻實現的。對于沒有進入過施工現場的學生而言,這些內容一時難以接受,也就不會深入探究,導致知識體系不扎實。
2.4理論實踐脫節
建筑構造與識圖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而在實際教學中以教師講授為主,忽視了實踐性特點。在高校中,實踐教學常常安排成作業任務,例如理論知識學習完成后,要求學生到建筑施工現場實習,時間為1周。由于時間緊張,現場施工作業什么,學生就看什么,缺少針對性,不利于和理論知識相互融合。
3.課程教學改革的關鍵
第一,理清知識點關聯。教學改革首先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拆分、重構,其中可能出現知識點的遺漏、重復,以及前后順序的安排。對此,教師應該全面思考,分析不同知識內容的前后關聯性,在不重復、不遺漏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一條明確的學習思路。
第二,遵循夠用、適用原則。對于課程內容的選擇,主要是以建筑學、建筑制圖識圖等課程為依據,分解知識體系后進行重構,從而完成教學目標。值得注意的是,課程內容的設置應該考慮到學生的特點,堅持夠用、適用原則,而不是一味求多,滿足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第三,區別于普通教育。相比于其他專業,土建類課程的教學,要求教師首先樹立理論結合實踐的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技能素質。在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中,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有機結合,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體系,而且培養了多種社會能力,例如自學能力、觀察能力、管理能力、人際交流能力等。
從以上三個教學改革的關鍵點出發,對建筑構造與識圖課程的教學進行整體設計,如下表1所示:單元內容、知識目標,對于學生的能力目標提出了明確要求。
4.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方法
4.1 開發教學資源
教材是課程教學的基礎,高校在教材的開發上,應該考慮學生的需求和特點。在工學結合模式下,要求學習、訓練、生產任務相互結合,具體做法如下:專業教師到在建工程開展實踐考察,獲得影像資料,在各個學習單元的編制過程中,將這些圖片插入其中,促使理論知識點和生產實踐緊密結合。另外,對于教學資料的展示,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功能,提高教學的生動性。
4.2 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方向,教學目標的制定要求以學生就業為主導,樹立為學生服務的理念。以建筑技術專業崗位為例,教學目標包括以下幾點:①從專業角度認識建筑,運用建筑構造知識解決工程實際問題;②培養建筑圖紙識圖能力,能將圖紙上的內容具體化、實物化,且滿足國家規范標準;③樹立愛崗敬業的職業精神,多觀察、多思考;④培養團隊合作精神,正確處理人際關系,促進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
4.3 設計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的設計,是對工作任務進行教學化處理后得到的,簡單來說就是以工作實踐為依據,分析施工流程的前后順序,根據學生的能力培養規律,最終確定教學情境。
4.4 創新教學模式
以項目教學法為例,首先對學生進行分組,然后小組共同努力完成學習任務。教學期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首先探究學習,教師負責咨詢輔導;學生展示學習成果后,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另外還有角色扮演法、基于計算機3D模型的教學方法、引導教學法等。
4.5改革考核方式
對于學習效果的考核評價,應該更加注重考核結果的反饋,對學生起到鼓勵、督促的作用,指導學生學會正確的學習方法。另外,還要減少學習和考試的功利性,改變應試教育的學風建設、考風建設,促使學生養成良好品質。
4.6建設實訓基地
實訓基地的建設,分為校內、校外兩個方面。其中,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應該和教學內容保持一致,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并且邀請專業人員進行示范,增強學生的直觀認識,提高職業技能。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主要是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
結語:
建筑構造與識圖是土建專業的重要課程,針對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應該理清知識點關聯,遵循夠用、適用原則,并區別于普通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具體實施,應該合理開發教學資源、明確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情境、創建教學模式,同時改革考核方式、建設實訓基地,以此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樊旭宏,甄博.理實一體課程改革在《建筑構造與識圖》教學中的實踐與探討[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1):10-12.
[2]范曉莉.《建筑構造與識圖》教案書寫改革探析[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5,(21):2086-208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