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鈺
摘 要:我國的測試研究在研究成果數量、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理論、研究手段等方面均與國外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測試形式單一,對測試評估系統研究不夠重視,導致大學英語教學評估體系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為了解決目前測試評估體系中的諸多問題,促進測試手段的多元化和現代化發展,本論文旨在探索大學英語多元化、多模態測試模式的構建、實踐與應用。
關鍵詞:語言測試、評估模式、大學英語
一、前言
作為宏觀教育研究的有機組成部分,關于測試及評估模式的研究由來已久。不論是何種測試類型,對其展開研究的重要理論及實踐價值之一就在于研究對測試及相關評估過程的微觀及宏觀影響。
二、國內外語言測試評估發展與現狀
在測試實踐中,英、美、日、俄等國改革的步伐較大,對于測試又有了新的理念。現以英美兩國為例,說明國外對于測試反撥作用,以及反撥作用確立的測試形式調整方面進行的研究和實踐。
近年來,美國一些研究機構(如教育發展研究院等)較重視如何利用測試結果來改革教學,提高質量。他們認為,通過測試可以發現和了解較差的學校和較弱的教師。分析教師存在的問題是對教材了解不夠還是教學方法不對,或者是教師沒有足夠的參考資料,以便對這些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幫助。另外他們認為,標準化考試有很大的缺陷,多項選擇題比較容易,但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水平和能力。有人主張用簡答題或寫短文的方式,或者是給學生一套材料讓學生分析,這樣可了解學生更深層次的水平和能力,但是又認為,這種方式的缺點和問題是在評判上較困難,而且參加測試的學生越多越困難。
英國近年來全面推行了考試改革,其原則是以“評定正面成就為核心原則,面向全體考生,根據不同能力的考生,設計難度不同的試卷,適應社會需要”。英國教育和就業部40年來首次改革相當于大學英語預科的A級課程教育,改變考試委員會的組成,提高考試標準,并把每門課的補考次數限制為1次。
我國是建立科舉制度,利用考試方法選拔人才最早的國家,但是在語言學誕生后,我國對語言測試理論系統的研究遠遠落后于一些發達國家。
大學英語教學的測試目的,從其測量屬性上來說,應稱為“學業測試”。國內高校大學英語的測試模式具體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各校自行組織的考查階段性學習效果的“形成性考試”;另一種就是由教育部高教司設置,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具體實施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主要用以檢查學生對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完成的情況,被稱之為“終結性考試”。
我國由于語言測試理論的系統研究比較落后,測試形式單一,對測試評估系統研究不夠重視,導致大學英語教學評估體系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在測試實踐中重終結性評價,忽視形成性評價的作用,評估手段單一,評估方法很少涉及學生的評判性、創造性思維能力,以及英語口語表達能力,這進一步導致了測試難以發揮對測試主體有益的反撥作用,不利于大學英語教學教和學水平的提高。
三、大學英語評估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英語課程測試與評估定位不當
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改革的深化凸顯出原有評估測試體系和新教學模式之間的矛盾。長期以來,終結性評估模式在大學英語測試中占主導地位,其優點是簡單易行,可操作性強,但它也存在著明顯的弊端:不能多維地、立體地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和質量做出評估,無法體現并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各方面能力的發展,這種評估方式已經很難適應課程體系改革的要求。
(二)大學英語評估實踐中測試內容片面,測查目標錯位
根據布盧姆教育認知理論,認知目標領域可分為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和評價六個層次。以往的大學英語考試通常只注重對前三個層次的測查,嚴重忽視了對后三個層次的測查,考試內容大多是知識導向性的,缺乏對學生語言綜合能力和素質的評價。
(三)大學英語測試方式單一
當前高校考試方式較單調,主要表現為“四多四少”,即閉卷考試多,開卷考試少;筆試多,口試、論文寫作或其他方式少;理論知識考試多,能力、素質考察少;總結性考試多,過程性考試少。單調的考試方式,既不能準確反映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也無法準確測試學生的真實能力和素質。
(四)大學英語評估模式中網絡自主學習評估體系欠缺
網絡自主學習模式已經成為課程體系改革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但迄今高校對這一模式的有效監控與評估模式并不多見。單純依靠電腦數據記錄和教師主觀感受均不可靠,只有通過運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估模式,設置英語水平測試,建立學生學習檔案記錄袋和教師觀察記錄袋及學生之間進行學習效果評價等方式,不但能解決課程體系改革背景下大學英語評估模式中網絡自主學習評估體系欠缺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以往大學英語評估實踐中測試內容片面,測查目標錯位的問題。
四、解決方案
(一)進行多元化、多模態大學英語評估模式構建
“終結性評估”手段容易導致考試與教學位置倒置,考試的終結性選擇與評價功能被夸大。單調的考試方式,既不能準確反映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也無法準確測試出學生的真實能力和素質。因此,確定課程體系改革背景下大學英語多元評估模式構建的整體原則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在課程體系改革中,大學英語教學秉承了人本主義、多元智能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的特點,體現出“以學生為中心,以任務為基礎”的核心教學理念。這一理念不僅應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在測試、評估環節也應予以體現。應該盡可能考慮到個體之間的巨大差異、發展的不同階段和知識、能力的多樣化,應用多元化、多模態的測試理念。多元化、多模態評估模式強調評估形式的多元化、評估主體的多元化和評估工具、內容的多元化,其目的是全面真實地評估學生的潛能、學業成就,以提供教學改進的信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endprint
(二)制定課程體系改革背景下大學英語多元化評估的實踐模式
在多元化、多模態的視野下,研究、制定能夠最大程度對大學英語教學和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改革產生積極反撥作用的大學英語評估模式。在教學實踐中,通過使用“單元測試(期中考試)+期末考試”模式、“口試+筆試”模式、“試題庫考試”模式、“半開放式考試”模式、“自主測試”模式、“智能考試”模式、“結構化考試”模式等7種考試模態,塑造多元評價模式,迎合多元反撥作用研究的需要,這種安排不僅適合于大學英語課程,也基本適合于其他課程的評估需求。
(三)構建大學英語網絡自主學習的監控與評估體系
經過幾輪大學英語教改,大學英語教學已發生較大變革,課程體系上,形成“三位一體”課程體系,即“語言+文化+應用技能”;教學模式上,形成“2+1+X”教學模式,即大班課讀寫譯+小班課視聽說+課后網絡自主學習。網絡自主學習已經成為大學英語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
自主學習在強調學習者自我負責態度的同時,并不意味著教師要放棄組織和引導課堂的基本權利。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習者自身和外在的有效監控與評估可以保障學生發現問題、調整策略、自我控制、持續進步。所以,要從監控主體、監控內容、評估方式三個層面來構建大學英語網絡自主學習監控及評估體系。具體來說,就是以學生自我監控和教師監控為監控主體,以自主學習進度、學習效果、學習能力為監控主要內容,以終結性評估與形成性評估相結合的多元評估體系為評估方式。
1.建立網絡學生學習檔案記錄袋
學生學習檔案記錄是指學生某一階段的學習過程和成果的匯總集,其中包括個人英語學習目標,個人發展評估表,信息反饋記錄及作業展示集。其主要作用是詳細記錄學生學習的過程,以便提供及時的反饋和指導,幫助學生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可以通過網絡評估體系隨時查閱自己的學習動態,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
2.教師觀察記錄袋
教師觀察記錄主要來源于學生在班級網頁上的留言,學生與教師的面談,學生作業完成情況,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表現如主題演講、主題辯論、情景會話和小組討論。學生與教師的訪談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教師每周應與各小組學生進行訪談,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習任務完成情況及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等,同時記錄單元學習評估結果,為學生的下一步學習提出建議。
五、結語
Bachman & 和Palmer(1996)認為,任何一種考試都會或多或少地產生正面或負面的沖擊力。在微觀層面上,這種沖擊力會對參與考試的個人有影響,而在宏觀層面上,則對教育制度乃至整個社會都有影響。只有促進課程體系改革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測試手段的多元化和現代化,保證評估質量、完善評估過程和命題過程的質量控制,才能最終通過大學英語評估改革,深化對大學英語教學和課程體系的改革。
參考文獻:
[1]Bachman,L E,A.S.Palmer.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J].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
[2]Bailey K.M.Washback in Language Testing[M].ETS:TOEFL Monograph Series Report,1999.
[3]Willis,Jane,Dave Willis.Challenge and Change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Macmillan Heineman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1996.
[4]黃大勇,楊炳鈞.語言測試反撥效應研究概述[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04).
[5]傅春暉,彭金定.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形成性評價及策略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4).
[6]趙永峰,趙應吉.外語課堂語境建構的動態模式[J].重慶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3).
[7]高一虹.中國大學生英語學習社會心理---學習動機與自我認同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