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愛平
【摘 要】我國的社會轉型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制度文化和西方文化所構成的復雜的文化背景中展開的,在這一轉變過程中,必將帶來整個社會體制及其運行機制的變化,帶來包括當代中學生在內的社會個體的思想觀念和內心情感的變化,包括價值觀念、倫理道德等方面的變化。本文從當代中學生道德狀況分析入手,探討了如何實施當代中學生道德重構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德育教育;道德狀況;實施措施
一、當代中學生道德狀況分析
當代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活潑開朗,思維活躍,自我意識增強,情感豐富而強烈。這一時期是中學生積累知識、增長智力和增強體力的重要階段,同時也是思想道德奠基的關鍵時期。但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學生,其思想道德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復雜因素的影響,面臨著多種困擾和考驗,在思想道德建設方面存在以下的一些問題:
1.中學生自身誠信的缺失。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早已融入我們民族的血液中。中學生正處于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賴半獨立、半封閉半開放的心理發展階段。由于受到社會上“造假”之風的影響以及我國教育體制方面的一些弊端,導制中學生誠信行為的缺失。如校園內少數同學作弊、抄襲作業、上課遲到早退、在朋友面前輕易許諾而難以兌現包庇錯誤行為、欺騙老師同學等不守信現象在目前的初中生身上時有發生。
2.家庭教育的誤區影響中學生的健康成長。有的家庭唯利是圖,金錢至上的家庭教育方法粗暴,認為“棍棒下出孝子”,孩子一犯錯誤就拿棍棒伺候,這樣傷害了孩子的心靈不利于他們品格的培養;有的家長忙于工作商務,對孩子不聞不問,只是在物質上滿足,缺乏情感的交流,致使孩子為尋求感情溫暖和精神寄托而結幫派,互相傳染不良行為;有的家長溺愛孩子,對于他們的一些無理的要求無限制的答應,使孩子形成了自私自利,目中無人的壞習慣……
3.生活環境的復雜多變,一些不良的社會現象漸漸腐蝕中學生純潔的心靈。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獲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加,但是一些創作者和經營者唯利是圖,制造和販買黃、賭、毒俱全的報刊、書籍、影視作品,這些“電子海洛因”嚴重毒害了中學生的精神;在學校周圍,街頭小巷的聚賭現象嚴重影響中學生的學習,損壞他們的身心健康;特別是不法網吧已成為毒害中學生的心魔。
二、實施當代中學生道德重構的有效措施
1.要加強教師的道德修養。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情感才能喚醒情感。老師的巨大力量在于做出榜樣。中學階段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教師的品德和言行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品德和言行,他們的道德修養和自身的品行素質將對學生的一生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所以加強教師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設是加強中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前提。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從自身做起,不斷學習,與時俱進,不斷塑造自己完美的教師形象,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用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響自己的學生,推進中學生思想道德建設。
2.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生的基本任務和主要生活內容,是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在德智體美各方面發展和提高自己。但是他們在家長的高期待和老師的嚴要求的雙重壓力之下,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因此,學校應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組織好“第二課堂”來豐富業余生活,調節情趣,提高能力。舉辦文化節、體育節、外語節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能力,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針對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開展爭做“文明學生”、“三好學生”、“道德標兵”,爭創“文明班級”、“優秀班級”等活動,使中學生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從自我做起,點滴小事孕育道德真情。還可以利用一些重大的節假日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例如為了紀念南京大屠殺,學校舉辦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動,比如歷史知識競賽、歷史劇大賽、歌唱比賽、在布告欄張貼宣傳畫、召開主題班會等等,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對南京大屠殺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激發了他們的愛國熱情,樹立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崇高理想。總之,要充分利用一切條件,發揮校園文化在中學思想道德建設中的教育功能、認識功能、塑造功能和審美功能來陶冶中學生的道德情操。
3.通過組織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現在的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嬌生慣養,勞動觀念淡薄,更缺乏社會實踐能力,學校應重視組織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幫助他們認識社會,了解國情,磨練意志,逐步增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責任感。通過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育與社會生活實踐相結合的實踐活動,激發他們發憤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能力。
4.建立新的價值評價機制。在應試體制下,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就是分數。“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在這種評價機制下,我們培養了許多高分低能的“人才”,前幾年的云南大學的馬加爵殺死舍友,清華大學劉海洋用硫酸潑熊事件,以及最近的政法大學教授與學生爭執,云南大學的一女生和男朋友殺死情夫的案例,都用事實表明了傳統的教育機制的弊端,注重對于學生智商的培養而忽視了情商,忽視了對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
5.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長、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家庭對子女的影響是終身的,家庭關系和諧、民主,父母相敬相愛,尊老愛幼,并能給子女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就會使子女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環境的熏陶,養成良好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習慣。父母應有正確的興趣、愛好和追求,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素養,給子女樹立榜樣。同時應尊重子女的人格尊嚴,體貼關心他們的生活、學習、愛好、交往等,建起和子女平等交流的橋梁,拉近相互之間的距離,縮小代溝。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素質的高低,將決定國家的存亡,民族的興衰。中學階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品德行為、樹立正確理想信念和人生觀、世界觀的關鍵時期。只有學校、社會、家庭三個方面緊密結合,相互補充,形成合力,建立“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才能攜手培養和造就新一代跨世紀、擔當重任的合格的中學生,才能真正將中學生思想道德建設落到實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