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倩
【摘 要】研究生被視為我國高等教育培養出的高層次人才,對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發展都具有重要影響力,同時,作為新時代青年人才,其肩負著不可推卸的國家使命、民族責任。近十幾年來,由于國家逐年在擴大研究生的招生規模,但是卻缺乏針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考量,導致研究生整體綜合素質下降嚴重。部分研究生由心理問題引發的休學、和導師、同學人際關系惡化、出走以及令人震驚的惡性事件時有發生。2013年復旦研究生投毒案、2015年中南大學研究生因延期畢業跳樓等事件的出現,引起了社會各界對我國當今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和教育研究的廣泛關注。本文旨在重點研究高校理工科類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與途徑,為高校更有效地開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與途徑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理工科研究生;理論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與途徑
根據我國教育部公布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報名人數達到177萬,相比2015年增加了12.1萬人,增幅達到7.3%。而在2017年教育部會同國家發改委按全日制、非全日制兩類下達研究生招生計劃,首次將在職研究生納入統考后,導致我國2017年的研究生報考人數再次大幅增長至201萬,增幅達到13.6%。隨著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其所面臨的社會競爭也日益激烈,形形色色的心理健康問題也隨著學業、生活、就業壓力層出不窮。因此,基于問題導向原則,如何改善高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提升其心理腱康水平,助力高校研究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是我國高校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過程中所面臨的難題之一。
一、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其應對方式的研究綜述
在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方法所涉及的研究領域的文獻進行廣泛閱讀和理解的基礎上,對該研究領域的研究現狀(包括主要學術觀點、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存在的問題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動態、發展前景等內容進行綜合歸納、評論和分析整理,旨在為我國高校更好地推進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與途徑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尤垂淮認為,造成研究生群體心理壓力過大的原因來自于六個方面,分別是學業、經濟、感情、就業、成長環境以及高校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的不足及重視度不夠。并由此從研究生自身、導師和高校三個方面提出了解決措施。
樊亞茹等從積極心理學的視野出發,探析了對研究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從導師師資隊伍的優化、課程體系的完善、加強新媒體資源的利用、注重實踐活動的開展、強化研究生的自我教育以及積極社會組織系統的建立等方面進行研究,以增強研究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和主觀幸福感,提升他們的心理健康素質和水平。
劉慧敏等和姜華則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出發,認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菁華有利于培養研究生樂觀、健康的心態,有利于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李綺雪認為,要想加強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從強化輔導員的陪伴作用;發揮導師的責任作用;完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積極開展體育鍛煉等文體活動這四個方面入手去落實。
楊斯文認為,研究生心理問題的產生,主要源自3個方面:擇業困難與就業前景不明壓力;身心發展已經進入到思維的成熟期;由不良的社會風氣引起的心理問題。并由此研究提出四個對策:針對研究生群體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積極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全方位緩解由于社會因素導致的研究生就業心理問題;開創品牌性、形式多樣、內容豐滿的研究生社會實踐活動。
二、理論研究方法傳承與創新
(一)采用集中自填量表方式收集資料
研究生新生入學時,對全體新生進行個人基本信息問卷普查,《家庭情況調查問卷表》的內容包括性別、籍貫、年齡、學院、學生干部經歷、獎懲經歷、家庭居住地、是否獨生子女、是否單親家庭、父母職業、聯系電話、家庭經濟情況、以往病史等,盡可能的詳盡了解研究生成長經歷和原生家庭背景。其次,由學校心理中心統一進行SCL.90心理健康量表自評,協助學校從感覺、情感、思維、意識、行為直至生活習慣、人際關系、飲食睡眠等十個方面來了解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程度。
在第二學期,采用統一指導語,集中進行抽樣問卷調查,調查問卷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采用西南大學教科所陳江波編制的2006年版的《研究生心理壓力問卷》,問卷包含8個度量因子,分別為論文要求壓力、專業前景壓力、未來擔憂壓力、相貌經濟壓力、人際交往壓力、環境心境壓力、身體健康壓力、科研任務壓力;第二部分,采用由解亞寧等在國外類似量表基礎上,結合我國的人群特點編制的1995年版的《簡易應對方式量表》,量表中包含2個分量表,分別是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量表認為當應對傾向≥0,則提示被測者處于應激狀態時,主要采取積極應對的方式;當應對傾向<0,提示被測者處于應激狀態時,更傾向于采取消極應對的方式。
然后應用軟件SPSS19.0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比較不同特征下,研究生心理壓力源和采取應對方式的差異,為了高校今后進一步挖掘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種類、問題成因的研究提供理論依據,為下一步開展問題為導向研究做好鋪墊。
(二)堅持問題導向性、創新方式方法
研究生在面對壓力、挫折時,多數選擇以消極應對的方式解決問題,而這樣的個體反而對壓力的感知更明顯。分析問題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高校理工科類研究生的日常科研、學習任務負擔較重,對于個人的人文素質、情感釋放、人際交流重視不足;另一方面是:高校理工科研究生大多是外地生源,當遇到困難時,不能及時的得到家庭的支持。綜上原因,高校理工科研究生多選擇消極應對的方式逃避問題、逃避壓力。人際關系是指在精神與物質的交往過程中所發生、發展、建立的人與人之間的心理、情感關系。人際交往是影響在校研究生選擇應對方式重要因素。人際關系良好,善于交際的人,更傾向于采用積極應對的方式處理問題。反觀,性別、年齡、獨生子女否等方面的差異因素對應對方式的選擇影響不大。如果高校和研究生群體對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正確的認知,對于緩解在校研究生心理壓力問題有重要的意義。
在前人理論研究和數據分析結果下,經過理解、整理、融會貫通,綜合分析和評價,深入研究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規律以及應對措施,把目前所要解決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貫穿始終,以問題為導向,不斷優化教育方案,理論聯系實際,以解決問題為目標來檢驗方法和途徑的效果。并且運用新媒體技術,將主題教育網站、“兩微一端”與心理健康有機結合,加強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助力研究生健康成長的專題工作坊。探索導師、家庭、輔導員三位一體心理健康支撐保障機制;探索思想、學業、求職、人際、能力、健康六要素為一體的管控提升機制,形成積極心理資本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建立和完善符合高校理工科類研究生特征及發展規律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探索有效形式,形成長效機制,科學系統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導,推動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 樊亞茹,方鴻志.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2017.02.15.
[2]李綺雪.淺論高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新西部(理論版), 2016.03.31.
[3] 楊斯文.社會壓力下研究生心理素質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11.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