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莉
[摘 要]語文課堂教學的高質高效,是廣大語文教師長期以來追求的理想境界。傳統的單篇教學由于種種原因,存在不少的問題。單元整體教學通過重構單元體系,以預習課、導讀課、文本閱讀課、閱讀增量課和讀寫結合課五種課型整體推進單元教學,并引導學生圍繞中心議題展開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這樣,教師教出了新意,學生學得有趣味,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整體教學;單元體系;高效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31-0028-02
“高效”可以用“效果”“效率”和“效益”的結合來進行衡量,三者環環相扣、缺一不可。但要構建高效課堂,意味著就要最大限度地杜絕、摒棄課堂低效的種種弊病。在當前語文課堂中,我們發現了一些弊病。如,教師關注某一篇課文的具體教學目標的制定,而忽視研究單元課文之間的學習鏈;孤立地去教一篇篇課文,挖掘每一篇課文的知識點、訓練點,而忽視了語文方法的習得。針對這些弊病,我們開展了指向高效課堂的單元整體教學探索,意在語文課堂中將知識掌握、能力訓練、習慣養成、情感培養等融合貫通,從整體考慮各單元、各課時的不同學習目標與學習任務,并根據這些不同來整體安排具體的教學時間,選擇教學形式,進行教學評價,力求消弭傳統課堂低效弊病,在單位時間內用高效靈動的課堂效果和高效率的教學,促進學生的發展。
一、細讀一組教材,構建活化的單元體系
單元整體教學需要有宏觀的、整合的課程視野,本著“用課文教語文”的宗旨,憑借教材,超越教材,在整體把握中,設計整個單元的教學。
(一)基于單元開展分析與設計
單元整體教學的特點是整合、優化。首先,教學目標是整合的,立足于教科書的單元編排。每個單元都有明確的、整合的語文訓練重點。其次,教學內容是整合的,基于教科書,將課文、補充閱讀材料加以統整,并融入適當的語文實踐活動,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厚重。最后,教學過程是整合、優化的。課堂教學跳出逐篇設計、逐篇教學的定式,整體設計,整體教學。同時增加預習課,先學后教,注重培養學生整合信息、合理推論、創意閱讀的能力以及領悟寫法、從讀學寫的能力;自讀自悟,合作交流,誦讀、辯論、演說等語文實踐活動貫穿語文教學始終。在這樣的課堂中,教材成了學生積極發展的策源地,多角度、多渠道地豐富了語文積累。教師與學生一起獲得了情感體驗、生活經驗等。
(二)重構內容與目標體系
重構內容與目標體系是開展單元整體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首先,要準確把握編者選編教材的意圖,理出把單元各部分內容串連起來的線索(主題內容、讀寫訓練重點等),從而確定單元的教學目標。其次,要研讀各部分內容,找出各部分內容與單元主線串連起來的點,準確地確定各部分內容在本單元內的位置。這樣,在教學時,整合重組,通過抓主干、提方法、遷學法等形成合力,為課堂教學的實效奠定厚實的基礎。例如,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有《愛因斯坦和小女孩》《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黃河的主人》三篇文章。這三篇課文,是從不同的方面來進行人物描寫的較好的范文。研讀后,我們發現,有些知識點對學生來說是新的、陌生的,比如側面描寫。因此,教學時,可以先抓住“感悟人物品質,學習描寫方法”這一主線,層層深入,通過比較閱讀,讓學生感受幾篇課文的異同;然后把側面描寫細化為以景襯人、以物襯人、以人襯人等方法,讓學生學習運用;最后進行拓展閱讀與語文實踐活動。這樣的整合教學,起到了1+1>2的功效,因為“整”掉的是一些無效的環節與內容,把有價值的部分進行合理穿插,融合成了新的教學內容。
(三)指向學科本質問題
單元整體教學的核心目標是指向學生語言文字運用學習的,是指向提高學生語文讀寫能力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掌握語文規律的。單元整體教學把閱讀、口語交際和習作等融合在一起,能夠真正體現讀寫結合的教學思想,也能夠體現語文學習的綜合效果。它讓學生在聽說讀寫的實踐中切實感受語言、學習語言、發展語言,達到以讀帶寫、以寫促讀的目標。
二、把握五種課型,整體推進單元教學
單元中的每篇課文就像一顆顆珍珠,而“五種課型”就像串起珍珠的那條線,將整個單元貫穿成一個完美的整體。所謂“五種課型”,就是預習課、導讀課、文本閱讀課、閱讀增量課、讀寫結合課五個“集成板塊”,構成一個縱有系列、橫有關聯的教學組織框架,也就是單元教學流程。教學流程中的每一道程序,都有一定的操作要求和方法,力求“思有其序,讀有其格”,從而實現高質、高效的理想境界。下面,結合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教學來談談。這個單元是一組寫名人的文章,分別是《給家鄉孩子的信》《錢學森》《詹天佑》《林肯的兒子》。
(一)預習課
這是學生對新課文第一次有目的的自主學習。教師應設計“預習單”,幫助學生更加有的放矢地學習。在“字詞闖關”“語言品味”“課文異同之發現”“我的困惑”等幾塊內容的幫助下,學生的預習進入一個可控的層面,這樣為整個單元教學實現高質、高效目標做好奠基工程。
(二)導讀課
這是一個單元的整體感知課,一般要達到讀通課文、理解字詞、掌握內容,理清線索等目標。通過這堂課的學習,學生學會建構圍繞中心選擇材料的框架,明白本單元每篇文章都是按照“名人—人生目標—恰當事例”的框架來組織語言的(如下圖),為接下來的精讀、群讀以及最后的寫作做好鋪墊。
(三)文本閱讀課
文本閱讀課就是圍繞一個或幾個核心問題展開學習的課型。專設文本閱讀課可以避免傳統課堂課文教學的孤立性和思維的單一性,不僅活躍和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更好地認知閱讀對象,由過去的“學好一篇”過渡到“學會這一類”并進而“能寫這一類”的轉變。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站在整個單元讀寫一體化的高度去整體思考的。教學時,精準地選擇經典課文《詹天佑》作為精讀重點,抓住“勘測線路”中的人物語言、動作及心理描寫,品詞析句,感受形象,讓學生感悟到詹天佑的思想精神。然后,開展比較閱讀,感受不同文章思想內容的異同,發現文章的共性寫法。通過品讀,學生感受到《錢學森》這篇文章同樣也寫到了錢學森在實現人生目標時遭遇到的困難,不同之處是作者運用了倒敘的寫作手法,同時也發現了這樣寫的好處?!缎车膬鹤印愤@篇課文有詳有略地寫林肯就職演說、維護祖國統一 兩件事情,并通過人物的語言描寫,使學生感受到了林肯的寬容大度、機智幽默和參議員的故意刁難。endprint
(四)閱讀增量課
這是圍繞單元主題開展的拓展性閱讀課,目的是擴大學生的閱讀量。課堂根據主題內容或寫作特點引進一組課外文章,使整個單元的內容豐厚起來。閱讀增量課,就是為了把“泛讀”訓練落到實處。教學這一單元時,我們精心準備了一組寫名人的文章,大大地拓寬了教學內容,擴大了學生的視野。補充文章的主人公或是當代名人,或是生活中的草根人物,這樣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縮小了名人與現實生活的距離。因為教材中巴金、錢學森、詹天佑、林肯,都是世界名人,閃著耀眼的星光。這些名人離我們當下的時代早已久遠,使學生有一種可望不可即的感覺。在閱讀增量課上,組織學生圈畫重點的句子、段落,有序地展開討論和交流。經過探究,學生明白了寫名人時,想要豐富人物形象,還可以適當地采用一些的小策略,如評價、抒情、議論、外貌描寫等。因此,這節閱讀增量課,不僅拉近了學生與名人的心理距離,而且豐富了學生對習作方法的認知。這是對語文教材高大上內容的一次有益補充。
(五)讀寫結合課
這是根據單元中的課文或單元習作訓練內容所安排的以讀促寫的課型。它站在單元整體教學的終端,肩負著習作指導的重任。本次習作是寫一位家鄉的名人。教學時,學生就地取材,從街頭的手工藝人、村里的養殖專業戶到身邊的同學、朋友、老師,只要有特殊才能、突出的業績,都是學生瞄準的對象。選好對象后,學生靈活地運用剛剛學到的多種寫作策略,完成了一篇文章的寫作。
單元整體教學,在縮短課時而又增加閱讀篇目的情況下,從課堂反饋和單元測試情況來看,學生沒有感到負擔重、壓力大,成績也穩步提高。單元教材重組、整體預習、比較閱讀、增量閱讀以及圍繞中心議題展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等,都大大地誘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變“讓我學”為“我要學”,從而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知識的吸收和內化,也促使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比起逐篇課文教授,教師教出新意,學生學得有趣味,更具挑戰性。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
[2] 李懷源.課文·語文·人文[J].小學語文教學,2014(5).
[3] 傅登順.語文單元整組教學的課型確定與有效策略[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0(8).
(責編 韋 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