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珍
[摘 要]融合性設計體現了小學語文復習教學的基本方向,為小學語文復習教學提供了契機。教師給出科學引導,通過整合性設計、開放性設計、關聯性設計,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體系,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能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提供重要助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融合性設計;復習成效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31-0053-01
如何上好小學語文復習課一直是語文教師最為關注的問題。因為復習課沒有太多可以借鑒的授課模式,教師往往會各行其是,隨意性比較大。為解決這個問題,引入融合思想,可以為復習課教學設計帶來重要啟迪。
一、整合性設計,梳理語文知識體系
語文知識呈現零碎性,這是語文學科特點所決定的。教師在課堂設計時,需要有整合意識,教給學生一些梳理技巧,讓學生通過信息搜集、篩選、分類、歸結等技術性操作,將學習認知進行科學整合,這樣才能形成系統性學習認知體系。我們不妨依據單元或者整本教材的特點,對拼音、字、詞、句等不同內容進行分類,對閱讀思考問題以及作文訓練內容進行整合,利用合理分類來展開復習,促使學生掌握相關知識。
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總復習時,教師讓學生對教材中的生字、多音字展開復習,并給出針對性引導:同桌結成復習對子,合作展開復習操作。根據教材生字表,一個人提問,一個人默寫,篩選出讀寫錯誤的生字,形成自己的生字復習菜單。多音字也是這樣:找出不熟悉的多音字,形成自己的復習重點內容。當學生完成相關操作時,依照這種方法,對其他語文復習內容展開篩選性梳理,從而構建起自己的個性化復習內容。教師在學生操作后,隨即展開深入的探尋活動,對學生的操作進行個別指導,幫助他們解決個性問題。
教師讓學生通過篩選對語文知識展開分類梳理,形成個性化復習菜單,這將大大提升學生的復習效率。因為排除掉已經掌握的內容,剩下的便是沒有掌握的,或者掌握不牢固的內容,對這些內容展開重點突破,可以贏得復習效果的大面積提升。
二、開放性設計,激活學生學習思維
復習課堂不僅要求學生展開認知整合操作,還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將復習內容交給他們自己處理。教師可以展開宏觀調控,給學生一些復習方法的指導,對學生的復習操作展開監督管理,幫助他們解決復習中遇到的瓶頸問題。
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復習,教師先讓學生總體閱讀教材文本,對教材內容進行回顧,然后展開對比性閱讀梳理:這三篇課文都屬于童話性質的內容,故事性特征比較明顯,找出三篇課文的異同點,用表格展示出來。經過一番努力,學生大多順利完成了閱讀復習操作。成果展示時,有的學生對故事的敘述方式、人物刻畫、主題展示等方面進行了比較,有的學生對文本語言的特點進行了比較分析……學生依照教師的設計,對同一單元的幾篇課文展開對比閱讀,從異同的角度進行認知梳理,逐漸探清了教材文本的個性特點,閱讀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
語文復習不僅是認知梳理,更重要的是認知構建。所謂的溫故而知新,應該是重在“知新”,只有讓學生形成全新的學習認知體系,這樣的復習才具有較高價值。
三、關聯性設計,實現語文素養構建
語文認知呈現零碎性,其學科關聯特征也非常明顯。聽、說、讀、寫、思屬于語文素養的基本指數,聽是說、思的基礎,讀是寫、思的準備,聽、說、讀、寫、思組成了完整的學習認知整體,牽一發而動全身,這是語文關聯性特征的外化表現。教師在復習指導時,需要有觀照意識,促使學生展開多元互動,讓復習成為多種語文素養的綜合性活動。
習作復習時,教師不妨對學生的習作經歷展開梳理和評價,讓學生對寫過的習作展開自評和互評。學生從現有認知水平出發,自然能夠找出過去習作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也能從別人的優秀習作中學到新的知識。如有學生看到自己原來的習作,會提出很多問題:“這篇習作整體還算可以,但細讀之后會發現,敘述不具體,事情交代不清楚,語言太過平淡,沒有可讀性。習作沒有點題,像是記流水賬。”有學生這樣評價他人的習作:“讀完這篇習作,受到了很多啟發:語言比較通暢,而且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特別是情感表達很到位,給人帶來了深刻的心理觸動。從這篇習作中,我學習到不少東西。”……
從學生點評中可以看出,習作復習未必要對相關認知進行深度挖掘,通過對過去的習作展開多重評價活動,學生的學習認知也會逐漸清晰起來。
復習課需要體現“溫故而知新”,這要求教師要有創新意識。如果學生能夠從復習課中獲得全新認知,這說明教師的教學設計是適當的;如果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學習成效低下,說明教師的教學設計存在一定問題,需要及時反思和改進,不能讓學生錯過認知構建的最佳時機。
(責編 劉宇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