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
[提要] 本文分析“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與大學生就業之間的關系,以及蘇州與“一帶一路”倡議的關系。利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時機尋找解決蘇州高校大學生就業面臨的問題。蘇州高校可以根據“一帶一路”倡議大背景,改變就業思想和就業理念,引導大學生合理安排未來的就業,開放思想、拓展平臺。
關鍵詞:“一帶一路”;蘇州大學生;就業;影響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9月28日
一、“一帶一路”倡議
“一帶一路”是一種新興的國際合作形式,包括“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習近平2013年提出的重要經濟戰略,是未來國家各個行業發展的政策和經濟的導向。“一帶一路”倡議既傳承和提升了傳統絲綢之路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內涵,也加強了我國同沿線國家、地區的經濟、政治合作,是利國利民的重要戰略,對于調整發展國家其他方面的戰略也有積極作用和影響。
宏觀上來說,“一帶一路”倡議是國家利用與“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在經濟上的交流合作幫助沿線國家經濟發展的大國行為,該戰略也會影響我國經濟相對發達和落后地區,從而帶動我國經濟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并實現經濟的轉型和結構調整。
“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主題是開展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國力大幅度提升、高精尖技術掌握成熟以后,可以通過合作參與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建設當中去。這項舉措有助于促進地區增長、幫助“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改善落后的基礎設施,改善人民生活條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該倡議大規模啟動后收到沿線國家的贊許,也充分地展現了中國的大國風采。最重要的是“一帶一路”不僅推動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也影響國際就業市場,對國際就業市場起到關鍵的推動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必定要吸納大量的專業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順勢化解沿線各國的就業窘境。
“一帶一路”倡議的大背景是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是新形勢下我國各行各業與國外同行有效的交流途徑。 “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重要前提是滿足沿線所有地區對人才的需求。讓緊缺專業的畢業生到“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去;讓發達地區高校畢業生到“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去;讓大學生報考“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緊缺的專業,投身到“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發展中去,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一帶一路”倡議對大學生就業的作用
“一帶一路”是國家領導層根據國情和未來發展的需要提出的國家宏觀的發展戰略決策。只有做到深入開展研究、保證經濟穩定、局勢相對平衡,才有實現目標的可能。實現該目標必須要建立資源轉換機制和戰略性人才培養機制,為我國發展“一帶一路”決策做好人才儲備工作。這樣的機制必須由國家各個職能部門和高等院校等聚集起來做好科學的計劃和管理,是一項長期的重要工作。
根據國家相關部門的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十多年間,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增長了幾百萬人,就業形勢非常嚴峻。經研究顯示:現在的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暴露出的最大問題就是供求失衡。人才市場常常出現企業招不到人,可是畢業生卻說找不到工作。其實真實的問題是大學生和企業在就業和招聘的思想上都出了問題,問題不是單方面的。企業和大學生在就業觀念、就業趨勢、就業環境、招聘觀念、招聘形勢、招聘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的問題。
“一帶一路”對我國整體經濟環境和經濟結構布局的轉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優化國家整體產業結構,直接影響高校大學生的就業觀念和就業路徑。“一帶一路”的實施可以為沿線經濟貧困地區尋找更多的發展機會和調整結構的條件,與此同時也能讓在經濟發達地區讀大學的大學生選擇返鄉就業、創業。“一帶一路”對改變當代大學生就業觀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讓他們意識到國家整體經濟都在發展,并不是局部地區的發展,也不只是沿海地帶的發展,內陸地區在該戰略下更加具有發展優勢。
“一帶一路”倡議作為新形勢下我國與相關國家的經濟發展共同平臺,堅守共建、共商、共享為建設、發展原則。我國在“一帶一路”實施過程中,已經有意識的加強對國外留學生和各種人才的大量引進,建立制度創新用誠意留住優秀人才。這樣對于國內的人才產生影響,與國外人才的交流能大大提高“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效果,也對國內大學生產生一定的競爭壓力。“一帶一路”是一項新興的世紀工程,沒有任何的經驗和實踐可供參考,建設過程中要不斷地改革和創新,培養新興人力資源對高校的就業培訓和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課題。同時,在這樣的形勢下誕生了新的崗位和思想,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從而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出路。
三、“一帶一路”倡議與蘇州的關系
蘇州地處長三角核心區域,自古以來與絲綢之路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蘇州歷朝歷代都是我國重要的絲綢產地,是中國的“絲綢之府”。“一帶一路”所指的就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兩者都源于“絲綢”。“一帶一路”兩者的原始起點不是蘇州,可是蘇州卻是絲綢的重要生產地,蘇州憑借絲綢貿易文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這種知名度是自古就有的。沒有絲綢就沒有如今的“一帶一路”,蘇州絲綢為“一帶一路”的建立和恢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海上絲綢從秦、漢、三國、隋朝、唐、宋到明朝,明朝達到巔峰。明朝的蘇州太倉港是鄭和下西洋的出發地,有“天下第一碼頭”的美名,所以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發展中蘇州扮演著不可替代的位置。
目前,蘇州已經同“一帶一路”沿線的諸多地區的16個國家以及東盟國家均建立了經貿合作關系。2013年10月,在土耳其召開的絲綢之路國際大會上,蘇州的中國絲綢產品受到空前的追捧。2013年蘇州開通的“蘇蒙歐”的洲際鐵路,建立起了與歐洲國家直接進行物流往來的一條新的經濟“絲綢之路”和新的跨國通道,該鐵路穿越整個中國,是“一帶一路”的重要口岸,是“一帶一路”的鐵路運輸大動脈。海上絲綢之路方面,蘇州太倉港專門開辟了東南亞航線,為海上絲綢之路做好強有力的運輸基礎。endprint
四、“一帶一路”對蘇州高校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蘇州目前擁有24所高校,其中8所本科院校16所專科院校。這24所高校基本涵蓋所有學科和專業。這些高校的辦學歷史有上百年也有幾年的,有傳統學科的也有新興學科的,不管是縱向比較還是橫向比較,與國內的其他地區的高校相比較,還是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的。
蘇州的這些高校不管是部屬、省屬、市屬還是民辦性質的,他們都通過不懈的努力得到了蓬勃的發展,為蘇州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因為蘇州的發展壯大了本身。每年為蘇州的各行各業輸送人才數萬名。
針對當前蘇州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問題,蘇州高校可以根據“一帶一路”的大背景,改變就業思想和就業理念,引導大學生合理安排未來的就業,開放思想、拓展平臺。
蘇州是經濟發達地區,人口較多,除了本地區的高校畢業生,每年外來求職的畢業生數量也在急劇增加,就業形勢嚴峻。蘇州高校應當利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大好時代和契機,鼓勵學生改變思想,鼓勵學生到古絲綢之路沿線的貧困地區去就業和創業。國家為了發展“一帶一路”給予這些地區非常優惠的條件和空間,這些地區面臨經濟結構的轉型、生產條件的提升急需大量沿海地區的人才,蘇州地區的畢業生如果愿意去這些地區就業、創業,必當占盡天時地利擁有前所未有的機遇和空間,避免了在長三角地區與其他求職者的激烈競爭。
目前,蘇州依然還有很多高校的專業設置不合理,沒有與時俱進,過于陳舊,專業沒有細化,沒有特點,沒有根據國家和地區的實際人才需求去設置專業。實際上多數高校開展的就業指導工作按流程辦事,沿用多年的辦事套路,工作絲毫沒有創新,更不可能與時俱進,不能夠為畢業生提供就業的相關專業指導和信息,因而耽誤了畢業生的就業。蘇州高校應當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大環境下與時俱進,在技術培養方面開設新專業、提升老專業,為“一帶一路”的實施做好人才配套,為國家發展培養急需的專業人才。這樣不僅能夠解決就業難的問題,也能解決人才緊缺的問題,一舉多得。
主要參考文獻:
[1]劉書敏,張佳美.淺談“一帶一路”戰略對當代高校就業新思路的影響[J].經貿實踐,2017.12.
[2]梁珍.“一帶一路”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導向型人才培養[J].高校教育,2017.15.
[3]盧寧,沈智清,譚槊,劉光東.蘇州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思考[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5.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