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亮
摘要:指出了我國已進入農村扶貧沖刺期,發展其特色產業正是完成脫貧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但從現階段來看,很多地區在執行過程中還存在各類問題,若沒能及時有效解決,勢必影響整體發展。基于此,以湖南省懷化市靖州縣大林村為例,在深入分析當地情況的基礎上,運用農村特色產業推動精準扶貧的戰略思維,詳實介紹了實施方法與對策研究。
關鍵詞:特色產業;精準扶貧;農業科技推廣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21015202
1引言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今年中國扶貧的核心工作。產業扶貧至關重要,扶貧要適應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創新完善。當前,應大力培育特色產業,支持就業創業。將特色產業扶貧作為其他扶貧方式的關鍵基礎。易地搬遷脫貧、發展教育脫貧均需要以產業的發展來帶動收入增加及就業的穩定增加。
2大力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對脫貧攻堅的重要意義
2.1是國家層面推動脫貧攻堅的有力抓手
發展農村特色產業,立足當地條件,挖掘區域發展的獨特資源和積累。國家層面高度重視以“特”扶“貧”事業。《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指出“到2020年,建設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產業基地,建成一批對貧困戶脫貧帶動能力強的特色農產品服務基地。[1]”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把“深切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新階段農業工作主線”,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的重要方式就是要將優勢特色產業做強做大。施行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將適宜本地特色產業升級,推進地區農產品公用的品牌樹立,支撐各地以行業協會和優勢企業為依靠建設地區特色品牌,引入現代要素提升改造傳統品牌[2]”。由此可知,特色產業的成長是貧困地區切實脫貧,協助農村發展穩步前進的重要推手,聚焦農村特色產業的發展舉足輕重。
2.2是全面提升貧困地區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途徑
特色產業的內涵是產業收益高、市場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可實現專業化生產的產業。特色產業的特點與產業結構調整方向相吻合,也有利于培育地區開發新的經濟增長點。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落后,難以形成具有強大競爭力且具規模效益的產業,所以只能深入解析本地資源優勢后,有較強針對性的引進外部技術及領軍人才,創造性的培育特色產業才能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形成規模優勢,提升整體經濟水平。
2.3是有效提高當地農民收入的重要方式
通過發展特色農業,拓寬農民生產經營方式,從生產者到經營者全流程通過差異化競爭形成產業優勢,從而有效的提高當地農民的收入,分享其過程中的增值利益。
3發展農村特色產業的不利因素
貧困農村發展特色產業制約因素包括:一是國-省-市布局與體系建設有待加強,主要表現在農產品供求結構失衡,農村收入持續增長乏力;二是貧困農村自身條件相對落后,當地民眾的思想理念相對落后、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交通布局有待進一步加強、專業技術人才缺乏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制約了其特色產業的發展;三是各地農業區域間的產業協調能力較弱,低水平重復競爭嚴重,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
4案例分析——以懷化市靖州縣大林村為例
靖州縣寨牙鄉大林村為2017年預脫貧村,全村14個村民小組450戶1870人,大林村生態環境優美,獲得過2013年全國“美麗鄉村創建示范村”,2014年 “國家級唯一的知青小屋村”,2016年 “國家級第四批傳統村落保護村”。全村耕地總面積3200畝,可利用林地4萬畝,可利用水域3500畝。共有低保戶15戶,2016年底,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600元。
該村107戶貧困戶共計458人,貧困戶占全村總戶數的23.8%,2017年還有未脫貧的貧困戶58戶252人。致貧原因一就是該村無主導產業。一個村沒有主導產業,沒有集體產業,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95%的村民只靠種點田地收點稻谷自給;無主導產業,就形成不了市場效能,村民發展產業無方向,無動力,導致90%以上有勞動力的村民都外出打工,打工的收入只夠勉強維持基本生活,村民生活還十分貧窮。二是缺乏專業技術人才,沒有人能帶領他們打開市場,或使產業形成很好的市場效益機制。
根據大林村基礎特點與經濟發展基礎情況,脫貧事業應從如下幾方面努力:
4.1大力發展村集體特色產業
立足村實際,突出區域特色,以在大林村對江和花橋頭等地帶大力發展200畝湘蓮種植業為抓手,運用“資金跟著貧困人口走、貧困人口跟著致富能手走、致富能手帶著貧困人口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的“四走”產業發展模式[3],按照“八有”標準(有產業項目、有投資規模、有能手帶動、有市場機制、有利益聯結、有規范管理、有檔案資料、有脫貧成效),大力發展村集體產業,開展產業幫扶。依托專業的科技技術推廣機構有方向性的引進農業與種植行業的專業技術人才,成立專業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貧困戶運行管理模式,健全制度機制。
4.2大力推進“兩基”建設
按照貧困村出列“兩基”建設標準,結合村里實際,積極向領導匯報,爭取部分建設資金;主動向該縣相關領導匯報,與縣相關部門溝通協調,大力推進大林村“兩基”建設,確保大林村“兩基”建設按貧困村出列標準如期完成。
4.3努力建好建強基層組織
大力加強陣地建設,全面完成合并后新村支部樓的維修、改造,購置辦公桌椅等辦公用品,重新制作各種制度牌等,徹底改變辦公無場所,黨建無陣地、工作無依據的現狀。
5對策建議
5.1完善政策法規,加大對貧困縣特色產業支撐保障體系的投入
國家及政府應從政策、金融、設施等方面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增加投入,建立健全特色產業精準扶貧的保障支撐體系。建立基礎設施支撐體系,大力推動農村電子商務,建立農產品網上營銷全流程一體化協同合作體系。
5.2強化科技推廣,穩固特色產業作為農村市場創新的主體地位
政府應組織相關行業專家對當地進行進一步的深入調研,充分挖掘當地資源優勢,鼓勵各級貧困村依托專業的科技技術研發推廣機構找準特色產業,搭建特色產業生產基地,以基地為依托,進而推進科技信息進村入戶,踏實做好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工作
5.3加強人才培養,積極實施“特色人才興村”戰略
重視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工作。以“特色人才興村”戰略推動扶貧工作中。具體要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有效利用現有資源,以傳、幫、帶等形式培養特色人才;二是協議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大人才引進培育;三是積極實施“走出去”方針,學習沿海地區的先進經驗。以人才為支點,撬動貧困村脫貧攻堅。
6結語
當前,政府在運用宏觀調控的大勢下,充分發揮金融資本的杠桿效益,不斷強化農業科技的創新創業,穩固特色產業的主體地位,與此同時,大力加強人才培養建設,實施可持續的人才培養發展戰略,助力扶貧工作。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等.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等,2016
[2]王大明.發展特色產業是貧困地區精準扶貧的有效方式[J].華西示范大學學報.2017(1).
[3]鄧文.湖南優勢農產品生產縣域布局優化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域.2016(11).
[4]趙劍斌.硯山縣油茶種植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探討[J].綠色科技,2017(3).
[5]屈靜蕓.民族地區扶貧攻堅從“8310”工程起步——以廣西毛南縣扶貧攻堅的情況為例[J].綠色科技,2017(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