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鳳霞
【摘要】從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清王朝統治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歷時38年,史稱民國時期。與政治經濟衰敗不相對稱的是民國學術大放異彩,學術人才頻頻涌現。當時這些大學的教授學者們力求吸收西方大學有益經驗,思考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的發展路徑,將中國大學由傳統走向現代的關鍵時期。
【關鍵詞】通識教育 中體西用 金典文獻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4-0027-02
一、通識教育的來源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 )的思想源于古希臘的雅典,由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 Arts),即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現代通識教育發端自美國,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全人”。追求非專業化和職業化,強調知識的全面傳授和個人均衡發展,進而培養具備綜合素質的人才。核心目標是為了讓學生樹立起對美國自由民主社會的信念,認同美國自由民主社會的價值觀,推動美國自由民族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二、民國時期大學通識教育的實踐
1.立足本國,學習美國
1912年至1949年中華民國成立,這三十多年間,中國在內憂外患之下,戰火動蕩不安,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戰后美國和蔣介石關系密切,美國不僅向國民黨提供軍事援助,還提供各種獎學金,鼓勵中國青年前往留學。這些學者們都受到了美國通識教育的熏陶。通識教育是美國社會的教育,是為美國利益服務的教育。他們在“中體西用”思維的指引下,立足中國國情,精而專的大學教育顯然不適合社會現實,思考摸索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的發展路徑。
2.教授群體的“楷模作用”
1912-1949年間的民國時期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發端與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的著名教育家比如北京大學的蔡元培、清華大學的梅貽琦、浙江大學的竺可楨等等。他們都認為只重視專業知識而不重視人格操守的人對社會的危害要比沒有知識的人更大,因此如何正確地引導學生才是對學生負責。因而主張增加基本科目,但各系的必修課須減少,為選修課留出空間。他們對通識教育理念有高度認同感,始終將通才教育、人文素養放在首位。他們本身就受益于通識教育,又踐行與通識教育,對學生起到了很好的楷模作用。
3.開設共同必修課、組織學術和實踐活動
為了貫徹通才教育方針,當時西南聯大制定了嚴格的選課制度,如文學院的學生除專業課外,還必須在“哲學概論”和“科學概論”中任選一門,在“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中任選兩門,在“數學”和“自然科學”中任選一門;理學院的學生必須選一門數學,一門社會科學和兩門自然科學,而“大一國文”、“中國通史”、“大一英文”等則是全校性的公共必修課。選修課需要名師,學校的品牌更需要大師比如像;陳獨秀、胡適、梁漱溟、魯迅、徐悲鴻、陳寅恪等等,大師匯集,聲威甲于天下。民國時期的大學對學術創造也極為重視,教育部從1940年起設立了學術獎,激勵教師從事學術研究。學校聘任教授把真才實學放在第一位,強調“有特殊成績”或“于所任學科有重要學術貢獻。”教授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學術專長自選教材,他們的講義通常是自己的學術成果。學校和多種機構或組織經常舉辦各種學術講座,經常討論各種學術問題。
三、對當代通識教育的啟示
1.通專結合,人文為重,融中西教育之長
大學教育應是一種針對專業教育而言的通識教育,是為終身學習做準備,打基礎。好的通識教育應該是開放、包容的教育、能平衡專業教育;在教育內容上,通貫古今中外,涵蓋人文、社會和自然眾多學科領域的知識。通專結合,提供適宜的教育環境,這種教育理念的實踐可以推動創新人才的培養。一般創新人才是指具有寬廣的知識基礎與文化視野,能遨游各個知識領域并為我所用的人。
2.推動中外經典閱讀,發揮其育人功能
金典文獻是先人生活經驗和生命智慧的系統總結與理論提升,它所解決是人生活中最根本的問題。閱讀中外金典能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理想和信念,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社會與國家以及個人與自然的關系,使各方面達到和諧發展。首先,舉辦中外文學經典解讀系列講座,專家、學者們獨特的個人見解和淵博的學識、嚴謹的治學態度、科學的思維方法、高尚的人格魅力在其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更容易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其次,配合教學和經典解讀系列講座,閱讀演講比賽,組織讀書交流會,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促進大學生經典讀書活動的深化。第三,推動金典文化的學習和普及,學校教務部門應該在全校范圍內開設《經典文獻導讀》或《中外文化名著導讀》等公共課或選修課,把傳統經典文化納入正規的課程體系,為通識教育注入活力。
3.強化通識教育課程建設
課程是教育的“心臟”,強化通識教育課程建設是推進通識教育的核心任務。首先,合理增大通識教育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比例,規定嚴格的修讀方式且將通識教育課程計入學分制;其次,對教學內容進行互聯與更新,強化學生選課管理與指導,完善通識教育課程教學過程的監督和管理等。最后,教務處等相關單位切實轉變教育觀念,制定適合本學院的通識教育課程建設與管理制度,在落實建設措施上下大力氣,做好相關的指導和服務。
民國時期,國家財力不足,飽受戰火蹂躪。奇特的是,在動亂中,教育事業卻一枝獨秀,民國特別看中民主、自由、平等等通識教育的理念對于發展現代教育是非常受益的,值得我們學習。
參考文獻:
[1]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六卷》,中華書局出版社1984年版,第352頁
[2]梅貽琦:《梅貽琦教育論著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7頁
[3]竺可楨:《竺可楨全集》第2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53頁
[4]王天一,夏之蓮,朱美玉.[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1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