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珍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和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創新能力的培養必將成為21世紀中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江澤民同志也曾指出:“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需要創造型人才,創造型人才必須具有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更有著獨特的開掘角度。
【關鍵詞】新課程 信息技術 創新精神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4-0108-01
在新課程背景下的信息技術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信息技術教育的過程,是學生親自動手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生創造的過程。在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計算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都需要開動大腦、展開想象,自己動手實踐。開展信息技術課,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的途徑。我們的信息技術課不能按照講、學、考的教學模式進行,那將桎梏學生的創新意識。在當前積極推行的新課程改革中,尤其要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一、創設和諧寬松的學習環境
一個和諧而寬松的學習環境,不僅能夠誘發學生創新思維,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學習情趣。作為新時期的信息技術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要重新定位學生與教師的角色。在日常教學管理中要做到一視同仁,不搞特殊化;在教學中要細心指導,有時教師的一句話可能會影響學生的一生;在課余時間,要成為學生的朋友,學生往往會因為喜歡某位老師而喜歡其所任教的課程。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才敢于說真話,做實事,積極主動的獲取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收獲豐富的知識,樹立學習的信心,體驗成功的樂趣,呈現創新的力量。
二、引導學生自主參與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的職責不能僅僅滿足學生“學會”,而應該更加注重于引導學生“會學”,參與式教學是新課改一貫倡導的教學模式,主要內容是運用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如算法與程序設計時,在學習了有關編程的基礎知識后,教師可以把要編寫程序的主要思想講清楚,畫出流程圖,讓學生自己嘗試編寫一些有趣的小程序。可以讓學生分組合作,完成一個相對來說有些難度的程序,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掌握所學知識。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主參與,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程內容,并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巧妙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事物有興趣,自然而然會熱情地參與進來,課堂就會有生氣,課堂效果就會好。《算法與程序設計》是一門比較枯燥、難理解的課程,我就從比較有趣的VB小程序開始,我從相關書籍上查找了一些現成的小例子,然后經過改進,給同學們演示。如猜幸運數小游戲,時間轉換小程序,青蛙跳井,畫同心圓等,看完這些學生是既興奮又羨慕,個個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我找了一些簡單的小程序如計算圓面積、超市打折等,讓學生自己練習,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我還嘗試著把相關條件做一些改變,讓學生自己編寫,在編寫程序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語句去實現,實現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成功運行出結果時,增強了學生的成就感。
四、注重聯想和想象誘發學生創新思維
教師在信息技術課堂上,要力求形象生動,要把專業的術語,機械的菜單,固定的圖標形象化、生動化。在講解它們的含義、作用、用途時要富于形象,使學生便于理解,而不要求學生機械地記憶。比如,在學習使用photoshop程序畫圖時,有設置前景色和背景色,這兩個詞學生不容易聽懂,我們就應該用類比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描述:“我們畫圖時要用到筆和紙,用電腦畫圖時也一樣,要選好筆(前景)和紙(背景)的顏色。”又如在介紹文件名時,學生經常分不清主文件名或擴展名,其實,用一個很簡單的比喻就可以解決了,“文件的名字就像我們的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組成的,主文件名就像人的名字,擴展名就像人的姓,用以區分各類的文件。”這樣形象生動的比喻,學生容易理解,也容易掌握,從而教會學生養成善于聯想的習慣,把一些抽象的知識和我們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進而攻克學習的難關,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五、展示學生作品,培養創新興趣
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時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成功體驗,充分展示學生的作品,給予鼓勵,即使是一個很簡陋的作品,只要有獨特之處就應該予以肯定,就應該賞識。展示學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過程與最終成果,對于被展示者來說,是一種鼓勵,對于其他同學來說,是樹立一個目標,是一種鞭策。教師必須認識到這樣一個問題:評價一堂信息技術課的優劣,不單看教師教得如何,更重要的是看學生學得如何,看學生是否能夠拿出像樣的作品來。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滲透一種“作品意識”,而充分展示學生的作品正是對這種意識的強化,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
因此,信息技術教師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他們真正成為創新型的21世紀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杭州師范學院圖書館教育情報研究中心.基礎教育新理念.
[2]何克抗.教育技術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