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蘭
高校之“假”隨想
蔣曉蘭
本文從扎扎實實走過場,認認真真說假話以及教授假學術入手,分析了高校之“假”隨想。
高校 假話 假學術
中國許多高校諸多方面之“假”早已是眾人皆知的了,高校誠信教育的失敗也是不爭的事實。
假在什么地方呢?最突出的應該是以下兩點吧。
說起來,“扎扎實實走過場,認認真真說假話”是目前不少地方許多領域尤其是教育領域通有的弊病,但在高校,由于高校知識分子的特殊性和這些所謂高級知識分子的殘存的“良知”以及所謂的“面子”等等什么的,這一弊病就顯得愈加的有特點,愈加的可笑,愈加的讓人難以容忍,愈加的讓人厭惡了,呵呵……
在高校外面的社會里,走過場、說假話這樣的情況是多得數不勝數啊,但不管怎樣對許多陽奉陰違、欺上瞞下的人來說那總帶著些赤裸裸的性質:過場就過場,假就假吧,就這樣了,怎么著吧!再說,人心不古啊,社會復雜得很呀,一切都有個過程啊,欲速則不達啊,人家都是這樣做不這樣做不行啊,等等,大家也就見怪不怪乃至假得心安理得了,還有什么不可以接受、還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不接受又能怎么樣呢?
但,在高校里,走過場、說假話已經打上了高校自己深深的獨特的烙印,這就是,一切都要想方設法掩飾一下,挖空心思偽裝一下,總要抹上一點“情非得已不得不如此可以理解并要善于理解”的色彩,而且還要加上各種不同規模的自上而下的層層宣傳動員、人人參與、尋找特點、分步進行、各個擊破、加大力度、總結提高、 不斷深入,甚至還可以上升到“集體攻關課題研究”的程度……總之,就是要扎扎實實走過場,認認真真說假話,比如說各類評估就是如此。現有的有點兒基礎的,想盡辦法包裝發揚光大,沒有的,冥思苦想造它出來,寫好文本,做好手腳,拉好關系,弄到后面,都自以為是真的了,自己都會被自己所感動,真是不容易啊,真是艱辛啊,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為了大家的名譽,為了單位的未來,不得不如此啊,一定要順利通過評估啊,否則難以生存啊,呵呵……
為什么會這樣呢?為什么要如此的加以掩飾呢?究其實,是高校一些所謂的知識分子們自視甚高,不愿意也不敢正視自己內心的陰暗面,作為教育者又不能不注重自己在公眾面前尤其是學生們心目中的形象,沒有對社會所應有的擔當,可偏偏又太想把握話語權,太想”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太想實現所謂的自身價值,太想做道德的楷模了,呵呵……
高校現在的走過場、作假似乎已經成為常態,并且有愈演愈烈、蓬勃發展之勢。不說社會上的種種不良影響,光是教育部、教育廳各種莫名其妙的機制體制,各種經不起推敲的政策措施、指標體系和各種讓人崩潰的源源不斷的評估評價,就足以讓高校自身難以招架而似乎不得不一定程度地造假,不得不扎扎實實走過場、認認真真說假話了。
高校里常有人說,現在的教授太不值錢了,報酬太低了,魯迅時代的教授可以養一家人,還要養保姆,現在的教授呢恐怕只能養自己了,而且如果沒有什么課題經費呀外快呀什么的,養自己都不會養得太風光太如意太舒服。呵呵,依我看,這恰恰是合理的呀!因為魯迅時代的教授往往是貨真價實的,就算沒有什么高文憑,就算不是出身名校,可那學問和水平卻是實實在在擺在那的,由不得你不服,所以當然值那些報酬,當然養得起家人和保姆了,甚至還可以過得比較如意滋潤噢;而現在的所謂教授呢,魚目混珠,真假難辨,是人是鬼,只要有地位,只要有門路,只要有關系,只要臉皮夠厚,只要情商夠高,只要擅長攻關,只要會把握許多“科研”的“道道”和“精髓”,甚至只要善于將性別優勢發揮到極致,只要在似與不似、欲語還休、模棱兩可之間拿捏好分寸掌握好火候,即便是“濫竽充數”,麻雀也會變鳳凰,草包也能當教授!還可以當專家學者,當學術學科帶頭人,當教學名師!甚至掌舵一方,更名正言順地占有若干公家的資源,“帶領”部下團隊進行所謂的學術研究,取得更大的成果,獲得更高的獎勵,正所謂“名利雙收”啊,呵呵……有骨氣的厭惡作假不愿作假的真正的學者迅速地邊緣化了,而許多深諳高校游戲規則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卻混得風生水起如魚得水,高校還有多少貨真價實的學術研究呢尤其在人文社科領域?國家每年投入那么多資金究竟有多少用啊,真是讓人心痛啊,呵呵……
現在的高校,學生作假作弊的情況極為嚴重,無論使用什么方法什么儀器都屢禁不止。老師們苦口婆心地進行誠信教育,大會、小會、班會、個別談話,深入淺出,引經據典,無所不用其極,但卻收效甚微,有些學校甚至還發生過考試“集體沖關”的情形,呵呵……
這里的教育為什么是無用的?因為教育者本身就不誠信,就不值得信賴啊! 憑什么教師可以作假,而學生就不可以?憑什么老師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和關系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說搞課題,評教授,當專家、名師、當學術帶頭人等等),而學生就不可以學習老師的這些做法這些手段?!實際上,現在的學生尤其是學生干部,已經學得比較到位了,甚至比好些老師還更明白“事理”,呵呵。所以教育者并不具有道德上的優勢,所以老師們也不必太感慨了,所謂言傳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耳濡目染是也,看到了不誠信的學生實際上也便往往看到了自己,有什么理由憤憤不平、有什么理由指指點點、有什么資格對學生高談闊論進行誠信教育呢?呵呵……
有時候,赤裸裸自有赤裸裸的可愛甚至可敬……往往,過度的掩飾、粉飾和包裝只會讓人厭惡甚至作嘔……什么時候,我們可以剝下高校里那些”皇帝的新衣“?究竟會不會有那么一天呢?呵呵……
(作者單位:安順學院)
蔣曉蘭,筆名曉寒,女,安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女性文學、寫作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