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慧琴
【摘 要】《中小學德育大綱》也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之中,是每一個教師的職責。”育人,是小學語文課程的基本內容。充分實現語文學科育人功能有效融入的任務艱巨、意義重大、刻不容緩。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育人功能;教育觀
一、樹立德育為先的大教育觀,提高育人功能融入意識
我國《教育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堅持德育為先。《中小學德育大綱》也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之中,是每一個教師的職責。”教育形勢的發展,要求我們把德育工作放在學校工作首要地位。語文新學科課程標準實施要求在語文學科教學中融入育人功能,亦已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能否在學科教學中融入德育,也是考核一個語文學科教師是否具有“以人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的內容之一。因此,在學科課堂教學中,我們站在《綱要》的高度上,充分理解立德樹人、德育融入等育人理念,加深對新課程理念的認識。我們要用“讓學生知,讓學生信,更要讓學生行”的思路來梳理教學,我們再系統地進行語文學科教學中有意識開展育人功能融入的有效途徑、方法、方式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也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索。從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解決自己在成長中所遇到的制約自我發展的疑難和困惑,讓學生感到所學知識能用、有用、管用,讓學生在體驗和感悟中動情、明理、導行,成長為一名具有積極生活態度、良好心理品質、健全法律意識、敢于承擔責任、幸福陽光的社會公民。
二、以育人功能融入為導向,設計好教學目標
1.深挖內涵,有機結合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內涵,使教材知識點與育人點有機結合起來。奧古斯特·羅丹說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應該說,語文學科的教材不缺乏豐富的育人資源,而是需要自己挖掘這些“育人點”,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心挑選出來的,或是抒情感人的故事,或是英雄豪邁的章節,或是尊老愛幼的橋段,或是愛國守家的詩詞,如果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聲情并茂、圖文音頻的形式給學生講解展示出來,一般都能引起學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鳴。所以,課前認真備課,整合教材資源,才能在課堂知識的教學中,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自然流露,潛移默化,以提高育人的功能。
2.降低重心,適度分層
我們堅持從學生思想實際和社會生活實際出發,我們認為,學科育人價值的深入和深化要通過源于生活和學生的實際,才能到達潤物細無聲,這就需要教學降低重心,貼近實際生活。逐步深入,適度分層,使育人目標具體化。在教材育人總目標的指導下,根據教材內容的不同側重點,要細化“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進行分層設計,進而具體化育人目標,這有利于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優化課堂教學流程,發揮主渠道育人作用
1.教學流程設計要體現育人要求
這里,我們強調課前延伸不是單純對教材知識的預習,而是對學習材料、學習背景、學習心理進行必要的搜集,是課堂探究的必要準備。課內探究要立足于教材的二次轉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明確哪些問題讓學生自主學習,哪些問題讓學生合作探究,如何進行問題點撥,反思總結環節如何設計等。課后拓展要設計發散思維型、觀察思考型、實踐體驗行型、調查研究型、遷移應用型為主的作業,讓學生走進生活,為自己或幫助別人解決問題,服務于他人,服務于社會。
2.奏好課堂“四部曲”,唱響育人主旋律
我們倡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走好“四部曲”,即:自主感悟。通過創設情境,實現整體感知;合作探究。通過活動引領,實現參與體驗;走進生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辨識問題;實踐平臺。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動手實踐。在此步驟下,進一步讓學科課堂充滿觀點、充滿智慧、充滿文化、充滿民主和尊重。
3.借助合作學習方式,推動育人目標落實
“獨學而無友”。同樣,“獨育而無效”,育人功能的融入更需要放在一個群體內進行。實踐證明,合作學習能實現智慧共享,鍛煉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培養集體主義觀念,也能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我們要注重合作小組建設,細化合作學習要求,重視教給學生在互助中學習的技巧和方法,讓學生學會聽課,學會討論,學會質疑,學會評價,學會歸納,學會批判。這樣,在參與、互動中實現道德的內化。
四、延伸課堂教學,提高學科育人的實效性
語文學科育人工作具有長效性、持續性、漸進性,僅僅靠課堂教學上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不能形成長效機制。以社會實踐為載體,緊密聯系社會實際活動,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心靈,把課堂知識通過社會實踐,內化為真正的認識和素養,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到達知與行的統一,才能促使良好行為的形成,從而提高語文學科育人功能的實效性。社會實踐是一個大課堂,其內容十分豐富,形式多樣。要充分利用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以及班級的集體社會實踐活動,諸如社區服務、參觀以及學科相關的研究性活動等。充分挖掘這些實踐活動中所蘊藏的育人資源和育人內涵,并與課本知識相輔相成,形成有機整體。對實踐的內容和要考察的目標,老師事前一定要明確指導,予以安置,才能達到預期的育人效果。